昨天晚上我看书至凌晨,糖豆豆打牌到深夜,就这样错过了进入睡眠的最后期限。于是,与糖豆豆畅聊最近读书心得。谈到了刚看完的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书中讨论婚姻和灵魂的观点使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对于婚姻,他说:婚姻其实就是两个独立的人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的仅是各自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各自的努力和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探视别人的心灵。对于这段话,我深表折服,婚姻虽是两个人的亲密结合,但基础仍然是两个独立的灵魂而不是合二为一。生活中我们多少的不如意都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半。我喜欢旅游,你喜欢蜗居;我喜欢安静,你喜欢交际;于是我总看不上你的喜欢,想改造你和我一样,这样对吗?一个人试图借着婚姻的亲密关系长驱直入别人的生活和内心,打乱别人长久以往的生活方式,霸据别人选择的自由,这是不道德的。真正良好的婚姻状态基础是尊重和包容,我尊重你的生活喜好,包容你的“优缺”。可惜理解容易做到何其难,很多时候我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试图扭转你,这样真真是不对的,人活世上图的就是开开心心无拘无束潇洒走一回。以后我要时刻谨记:伸手莫要长,爱惜自己尊重他人。
灵魂,这个我之前从未思考过的命题,在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第一次感悟。之前每每看到入藏朝圣的苦行僧,他们形如枯槁、衣着破烂、蓬头垢面,我就不解他们为何要如此折磨自己,正常的生活不行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到,每一个朝圣者都有一颗伟大的灵魂,他们将作为人的欲望克制到最低,以此来叩问灵魂致敬神圣,探索灵魂的奥秘和深度。这是纯粹的朝圣者。而另一部分朝圣者指的是那些伟人的精神,是那些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留下丰厚遗产的人。这里的遗产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比如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这也让我深深的领悟了肉体虽亡,灵魂不死的含义。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第一次知道他是在招教考试的复习书上,提到他写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最近遇到他是在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是中国现在著名的教育者,通过阅读他的书籍,我深深地赞同他的教育作为,赞叹他对教育的深爱和热情。而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他的教育偶像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也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了解他的理念和他的著作。于是,我打开了苏的经典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阅读的第一天,我就被苏的教育理想和研究所震撼了,看这本书,感受到的不是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简单总结和案例分析,而是一个教育灵魂对教育科学的严谨诠释,既有教育的价值观又有教育的方法论,而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剖析和实践得到的。高屋建瓴是我对这本书最深体会。
而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做到如此大的成就呢?我仍在拜读他的著作,不敢妄言,不过从已读的篇章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他从教32年,写了32年日记(教育随笔),可分类成40种笔记。32年!40种!这是多么庞大厚重的积淀,多么珍贵的宝藏!他喜欢读书,认为书是先哲们智慧的结晶,人对于书的感情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认为要想备好一节课,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准备,去探索,而这就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观念,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生理,达到这种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思考、实践,而这是他一生都在做的事情。
凡是伟人都特别重视阅读,书是先哲们思想的结晶,灵魂永存的载体,正是有了书我们才看到苏霍姆林斯基,了解到教育的真谛,是书保留了先人的思想并使其传承。我们不应该漠视他们敬给世人的这份珍贵礼物,也不应让和他们共存一世的我们的灵魂荒芜,所以,我们要读书,读好书,尤其读经过世纪洗礼的名著和经典,向伟大的灵魂致敬,向伟大的灵魂靠近。
开卷有益,让我们记住那句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