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玛丽莲•弗伦奇(Marilyn French,1929~2009年)《醒来的女性》作者,出生于布鲁克林,是一位工程师和百货商店店员的女儿。她从小热爱写作,十岁便开始创作诗歌和短篇小说。1950年,在霍夫斯特拉大学就读期间,玛丽莲结婚,开始兼职打工以支援丈夫就读法学院。受波伏瓦《第二性》影响,玛丽莲一直坚持创作,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她完成了在霍夫斯特拉大学的学业,获得哲学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以及英语硕士学位,成为一名英语老师。1964年,她考入哈佛大学,由于丈夫对其写作事业的反对,两人于1967年离婚。玛丽莲于1972年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77年出版《醒来的女性》一书,一举成名。尽管由于暴露了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引发舆论争议,但本书仍在全球销出2000多万册,出版22种语言版本,成为现象级的话题之作。有读者表示,这本书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女性最真实的生活。玛丽莲一生关注女性话题,其女儿遭遇强奸也成为她持续为女性权益发声的原因之一。《醒来的女性》大获成功之后,她又陆续出版有The Bleeding Heart、Beyond Power: On Women, Men and Morals、The War Against Women等书。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她的名字曾出现在著名流行乐团ABBA(阿巴合唱团)的歌词中。
作品简介
一部小说版的《第二性》,一部女性的心灵史,全球销量2000万册,翻译为22种语言,改编电影获戛纳3项提名。我们不只是别人的另一半,我们还是我们自己。
作品序言
我们来认识一下米拉。她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是个独立而聪明的孩子。她十四岁读尼采和潘恩,开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学校只得让她跳级。可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最常见的职业是“打字员”,人生的主题则是“家庭”。母亲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人家”。在一个封闭的小地方,她的聪明和独立却使她成为异类。久而久之,她屈服了。她像其他女孩一样草草结婚,穿紧身褡,学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生下两个孩子,努力让自己做一位“贤妻良母”。丈夫有体面的工作,她也住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房子。她举止优雅,总是面带微笑。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生活的平静表象之下,她正在默不作声地崩溃……
媒体评论
我常常会忘了这是一本小说……它创造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现实世界……作者笔下的女性的生活与自我发现互为表里。
——《纽约时报》
尽管在评论界富有争议,《醒来的女性》仍然是一本经典的探讨男女平等的作品,授出22种语言版本之余,销量达到2000万册。在20世纪末,它为那些从当时的社会规则中寻求解放的女性,提供了一个充满力量的故事。
——《洛杉矶时报》
诚恳、幽默、在逆境悲观中提炼的智慧,从题材上来说,它无疑触及了我们每一位女性曾若有所悟,却从未能清晰表达的内容……令人振奋……影响深远……像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粗粝……没有一本小说像《醒来的女性》这样对我影响巨大。
——《波士顿环球报周日版》
充满勇气、诚实、力量……没人会不被这本小说所描述的现实和说服力所折服……这是一本你会很乐意送给二十位女性(或者匿名的二十位男性)的书。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
《醒来的女性》绝不可错过的体验!
——《旧金山纪事报》
一本讲述了整整一代女性境遇的重要小说……引人入胜,非常真实且深刻。
——《克利夫兰平原商报》
权威评论
这本《醒来的女性》是那种会改变你一生的书。
——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Fay Weldon
今年最好的女性小说,或许在今后许多年中也会是最好的!
——John Barkham Rveiews
十九岁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二十九岁读了第二遍,今年我五十岁了,第三次读它。每一次,我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尽管这是我zui爱的书之一,但我知道对别人来说,要读懂它并不容易。可我真心认为,它值得你努力去读懂。这是一本写给女人的书,但男人也会从中获得启发。这本书会令你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女性。
——美国亚马逊读者 Maria H.
精彩、令人心碎、摧枯拉朽的作品。身为男人,我真应该早几十年读这本书。这里面有引人入胜的史诗般的真实人生。这本书改变了我看待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方式,以及看待女性的视角。它对我的影响之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美国亚马逊读者 Meredith W.
我给这本书打五星,是因为在1980年,它永远地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勇气,让我走出了一段屈辱而痛苦的婚姻。
——Goodreads读者Chiris Tait
我一直自认还算客观、有远见,甚至称得上一个女权主义者。但这本书令我第一次觉得,我能够理解女人,与她们深深共情。如果你是女人,正对社会的无形束缚感到不满,觉得没有人重视和在意这种状况;如果你是男人,正尝试去了解女人,想弄清你的行为对植根于我们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有何影响,那这本书很适合你。即使你只读前50页,这本书也足以令你大开眼界。阅读过程也很有快感。
——Goodreads读者Ricky Von
作为一个伊朗女孩,十六岁那年我初读这本书时是相当震撼的。书中所描述的六十年代的女性的人生,与今天的伊朗女性的处境如此相似。我也读过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和其他有关女权的作品,但它们都比不上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深。它简直振聋发聩。
——Goodreads读者Louise
核心内容
《醒来的女性》这本书中文版总共712页大约50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10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2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醒来的女性》。这是一部美国小说,本书通过女主人公你啦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女性独立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真正的女性独立,既不是放弃婚姻,也不是跟男性死磕到底,女性独立的关键点:一是经济的独立自主,二是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翻完这本书后,相信你会对女性的觉醒,女性的独立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在二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展开美苏争霸,开辟了新的历史纪元,然而这一切的光鲜背后,功劳似乎都是男人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躲在城市郊区的家庭主妇,他们专心打理着家务,好让她们的男人安心的出去创世纪。
早期的美国社会,似乎一切都在进步,但就是女权从不进步,当时的美国女性处在一种怎样的社会歧视中?那时的美国女性出去工作很不受待见,除了打字员,工厂女工,售货员和家庭教师之外,没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他们的工资不到男性的一半,就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正门都不允许女性进入,因为女性的经血会弄脏圣洁的台阶,女性走在大街上可能会被强奸,哪怕是美国也一样,于是结婚似乎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为了让丈夫称心如意,他们一边要貌美如花,一边要好好顾家,而且那个时候堕胎还是违法的,做妻子的一不小心就得生了一大堆孩子,在生孩子带孩子的操劳中过完一生。让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到了60年代中期,这群看似毫无生气,像金丝雀一样的家庭主妇,会掀起西方社会的第二次女权运动。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斗争,她们为自己争取到的教育、就业、升职、生育、堕胎等权利,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醒来的女性》这本书正好写于第二次女权运动期间,并间接推动了这场运动。这本书毫不留情的撕开了婚姻的遮羞布,将那个时代千疮百孔的婚姻生活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更重要的是小说并没有没完没了的控诉,我不记代价的煽动所有女性去打败男性,而是将正反两方观点都罗列出来。无论女性觉醒或不觉醒,都有充分的理由,作者只是用主人公米拉的故事告诉读者一条觉醒之路,并告诉你觉醒之后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种难得一见的文学女性,被称作小说版的第二性。刚才我们提到本书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为什么分享这本书?因为女性独立觉醒之路还远远没有走到终点。
2010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中国女性享有的权利是男性的68.81%,虽然男女平等在1949年就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你依旧能够看到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从职场角度来说,有些单位明里暗里不愿意录用处在育龄阶段的女性,在职场上遭到性骚扰的也往往是女性。从家庭角度说,依然有很多陈腐的观念在困扰着女性,比如不想生孩子就是不负责任,照顾家庭是天经地义的等等,女性一旦遭遇家暴,法律也常常变成一纸空文,这些现象直到今天仍在发生,甚至有的时候女性本身也还没有意识到很多不平等的存在,所以《醒来的女性》这本书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
这部小说以纪录片的视角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米拉从一个天真的女孩,到逐渐放弃了自我,变成了一位所谓合格的家庭主妇以后,丈夫却提出了离婚,离婚后米兰一度精神崩溃,自杀未遂之后,在她将近40岁时考上了哈佛大学。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在他脑海中觉醒,米拉的故事其实也是作者玛丽莲•弗伦奇自己的故事,书中所有女性的经历,便是一部上世纪50到70年代美国女性的生活史,这已经不单纯是文学创作,而是女性有尊严的诉说。
小编从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米拉的视角,通过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发现在她们富裕、平静,甚至有点无聊的生活中,受伤害的总是女人,她们不是没有反抗,但好像总是逃不出宿命,他们的母亲如此,他们如此,她们的女儿也如此,因为生活本来如此,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过婚姻为何全部阵亡?第二、女性觉醒的前提是自我诊断出自己的问题,这个没有统一答案,而且很多女性已经意识到问题却没有勇气醒来为什么?这本书中的一条隐藏线索说出了原因,那就是钱。第三、女性的觉醒为何需要两性的理解?男性本身又经历着哪些痛苦?
第一个方面:通过米拉的视角浏览了婚姻中女性角色的悲剧所在
第一种,被原生家庭驯化任劳任怨的妻子。第二种,无法确认自我价值,只能靠不停的出轨来寻找存在感的妻子。第三种,利用婚姻爬入中产阶级,世故圆滑,精明算计的妻子。第四种,只剩下生育功能,毫无优雅可言的妻子。第五种,清醒的活在婚姻中但被送精神病院的妻子。家庭主妇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婚姻却没有一个胜利者。这本书的女主米拉,她被原生家庭的驯化成了一个听话的妻子,法国著名的作家和女权主义者波伏娃曾说: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女主的人生就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
小时候的米拉夏天不喜欢穿衣服,有一次她赤身裸体的穿过一条车水马龙的街,米拉的母亲非常生气,母亲在她的脖子上拴了根绳子,当然绳子很长,米拉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四处走动,渐渐的,她不再因为被限制而哭泣,也改掉了不爱穿衣服的毛病,这里的绳子是一种统治和规训的象征,父母利用蛮力向女儿示威,教她学会服从,大多数女人像米拉一样被驯化后,逐渐丧失了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于是她们慢慢接受的现实,越来越觉得用绳子直径画出的圆就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这根绳子从具体逐渐变得抽象,从绑住肉身变成套牢精神,这让成年后被父母驯服的米拉始终在寻找她的安全岛。
进入大学后,米拉遇到了初恋男友,当她们亲热到可以发生关系的时候,米拉总会想到父母的教训,让她洁身自好。男友耐心耗尽之后竟然设下圈套,让米拉被一群男人轮奸,以此来嘲笑她立贞节牌坊。米拉后来虽然逃脱了,但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的男人可以随时伤害到她,为了安全,米拉选择了退学,并且和母亲安排的相亲对象,一个叫诺姆的男人结了婚。结婚后没多久,米拉感觉丈夫就像是把她关进了修道院,而且只允许他一个人来探望,原来他的关心就像童年套在脖子上的绳子,虽然安全,但她也得像条看门狗一样效忠自己的主人,这时米拉渐渐意识到原来夫妻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
等到米拉的丈夫诺姆从医学院毕业成为实习医生后,他们搬进一个年轻中产阶级居住的街区,此时的米拉已经对婚姻心如死灰,但她又怀孕,了,她抚摸着肚子里柔软的小生命,又觉得没什么是她不能忍受的,她自愿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代替了婚姻,成为绑在她脖子上的新绳子。搬进新街区的米拉一度在一群家庭主妇中找到了归属感,但也很快陷入她们的空虚无聊之中,为了打发无聊,主妇们想出了一个主意,每个家庭轮流定期举办派对,从此以后盛装打扮出席派对,就成为了主妇的生活里唯一的盼头,这其实非常讽刺,因为派对上的观众只有她们的丈夫。
波伏娃在《第二性》这本书里面写道: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们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惊奇于她不会飞翔,本书通过派对将这一主妇群像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米拉通过派对观察着这些女性,这为她日后的觉醒埋下了伏笔,有一天米拉主妇们的一位朋友来到她家,告诉她自己出轨了,对象是另一位主妇的丈夫保罗,虽然这些主妇都是很好的朋友,但偷情的快乐淡化了她的罪孽感,情人保罗一旦抛弃她,她便死去一次,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为了证明她自己还活着,她只能不停的出轨,过着死去活来的生活,最后出轨的妻子只能通过搬离街区来了断从男人那里累积的伤害。
随着这位主妇朋友的离开,米拉又发现保罗又开始与另外一位主妇偷情,不过这个女人非常厉害,当她发现米拉觉察出她们的奸情后,一边操控保罗,让保罗在自己的妻子面前对米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边静静地等待保罗妻子来找她诉苦,但她并不会回应保罗妻子的哭诉,而是替米拉辩解,但在行为上渐渐疏远米拉,这一出精彩的戏剧,让米拉经历了朋友的背叛,还被泼了一身脏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机女”?为了自己的利益设计去诬陷别人,这个女人出身乡村,靠自身聪明考上了大学,离开了贫穷的农村,挑了一个好摆布能赚钱的丈夫,她曾暗自感慨:之所以比这个街区的女人都幸福,是因为她的期待值很低,她的婚姻不求幸福,只求生存。
表面上看,无论是丈夫还是情夫都受她摆布,这不是反抗男权压迫吗?但深思没有男人她的一些把戏毫无用武之地,翻书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好奇,这个惯性出轨男一一保罗的妻子难道毫无察觉吗?一个完全依附于丈夫的妻子,她只会去怀疑别的女人不检点,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丈夫喜欢调戏哪个女的事实。她有六个孩子跟丈夫过不去,就是跟生存过不去。她没有资格去闹,因为她没有能力独自抚养六个孩子,这群孩子彻底拖垮了她。她悲剧的根源是女性生理上必须承担生育的责任,当时在美国堕胎是非法行为,而母性又是女人的天性,女人总会牺牲自己去保护孩子,这就像是保罗妻子这种仅剩生育功能的女性最后的价值体现。
以上四种形象都是婚姻生活里最常见的,第一种是像米拉一样的普通家庭里驯化出来的乖乖女,结婚后的好妻子。第二种是出轨女性,很多人认为女性出轨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敢于向男权反抗的标志,但翻完本书后可能就发现,这其实大错特错了,这只是一种病态的寻欢。第三种貌似操控的男性,对那些自以为是的女性小聪明一旦离开了男人全没了意义,女人有多享受操纵的快感,就有多依附男人, 这也不能算是女权取得了胜利。第四种女性在男人眼里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母性的本能让她们不忍心抛弃孩子,加上生活已经磨钝了她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即便能狠心抛弃家庭也无法独立生活。
第二个方面:什么是女性的觉醒?
这本书中有一个妻子的形象最接近觉醒,确切的说她已经醒来了,这位主妇叫莉莉,不过即使她觉醒了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还不如不觉醒,结局是她被丈夫送进了精神病院。女主米拉你最后一次见到莉莉时,莉莉曾问过米拉一个问题:为什么错的总是女人?米拉见莉莉瘦弱的样子,却有着钢铁一样的棱角,莉莉有四次反抗:第一次反抗是向家暴的父亲,她去工厂当女工,偷偷攒下一笔钱,在外面租个房子,然后逃跑,结果被父亲从女工的队列中揪出来,当着所有工人的面大骂莉莉是个脏女人。第二次反抗是订婚后离开原生家庭,用这些年的工资开了一家服装店,结果经营不善倒闭了。第三次反抗是结婚后,在第二次怀孕时她坚持要生下来这个孩子,这次抗争终于胜利了。然而莉莉内心并不是真的想要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胜利而胜利,所以照顾孩子时她总是心不在焉。她不懂为什么迎来了一场胜利,却输掉了整个战争。第四次反抗就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结果儿子变成了一个有性格缺陷的怪胎,经常被其他孩子捉弄,八岁的时候,他跟其他小孩吊在树上,然后拖在自行车后差点丧命,当警察把莉莉的儿子带回家时,她才痛苦的发现,自己的抗争没有任何意义,胜利更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翻书先关注一下莉莉这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代表了一种女性反抗的标准形象,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阁楼上的风雨》曾对莉莉这种女性形象做了十分精准的分析。书中借《简爱》做了一个比喻,一栋大房子里住着一个丈夫和两个妻子,现任妻子是房间里的美丽天使简爱,前妻是藏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博莎,疯女人形象是男权话语压抑下的产物,她们不是天生的疯子,而是被逼疯的,而且每个女人身上都有这种隐患。如果在细致分析一下,逼疯她们的真相,会得到一个比她们身世更加可怜的答案。每个女人在男权话语逼迫下,都会成为“疯女人”,而美丽天使只是一个被男权想象出来的完美,但并不存在的幻想,而现实的一切却在逼迫女性朝着这个幻想去努力,结果创造出了“疯女人”。
同类的人物除了
《简爱》中的博莎,还有《雷雨》中的樊妮,她们清醒,她们抗争,她们一败涂地。在美丽天使成为约定俗成的社会榜样时,女性的觉醒更像是一种困兽之斗。米拉在经过这些现实之后,一开始并没有因此觉醒和反抗,反而很知足,觉得她还挺幸运,过的比她的朋友们要好,直到有一天米拉的丈夫诺姆提出离婚,她才发现,原来这种没有雄心,没有激情,漫无目的,周而复始的日子只是一种金光闪闪的平庸,最后只能缓缓的滑向死亡,而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早已被耗尽,所以米拉并不是自主觉醒,而是被迫走上觉醒之路。
第三方面:注意!离婚不是米拉觉醒的标志
她的觉醒从这里才开始发芽,离婚后一无所有的米拉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单亲妈妈,巨大的空洞感让她选择割腕自杀,但没有成功,那么接下来你那该如何生活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重要的因素:钱!这也是小说中隐藏的一条主线。因为女性在家没有男女平均的财务分配,到了社会上也没有和男人相等的实力,所以梦是好的,但醒来后钱却是最要紧的,这也是醒来的女性给出的答案,没有钱米拉是不会有底气走向觉醒之路的,这也是很多女性没有意识到的关键之处。保罗的妻子,就是那个只剩下生育功能的女性形象,她需要保罗的工资来养活六个孩子。
在某个晚上,好不容易哄6个孩子洗完澡睡了觉,她像残疾人一样弯腰驼背的坐在床上,而此时丈夫保罗正和同事意气风发的坐在高档餐厅里应酬。我们翻书到这里不禁发现,保罗夫妻之间看似平等的内外分工,为什么带来的却是如此巨大的差别,一个光鲜亮丽,一个却累成狗。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一个家庭有两块田地,男人的力气大就去负责那块大的,而大的田地里种的是能卖钱的经济作物,另一块田地小一些,由女性来种植家庭必需的食物和粮食,男人的劳动成果可以换成真金白银,而女性的劳动成果很快被家人消耗掉,男人和女人都在处理,结果看上去男人的成果换来大把的钱,而女人两手空空,这就是关键。分工可以,但女性在供养家庭的这块田地谁会给她们付工资?
我们必须承认家庭这个小社会里,经济实力确实代表的话语权,米拉从离婚的痛苦中挣扎出来之后,决定立刻彻底清算和丈夫之间的账单,按照他兼任管家、保姆、洗衣工、司机以及妓女,让诺姆付钱给她,并在律师的帮助下,米拉不但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赡养费,还靠优异的成绩申请到了哈佛的奖学金,还有一点就是米拉把孩子留给了丈夫,此时米拉完全脱下了妻子的戏服,开启了在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新生活。除了女性自身的觉醒意识,书中还提到整个社会环境也得为觉醒的女性提供生存条件,否则仍然是死路一条。米拉逃离婚姻开始学习深造,其实只是刚刚开始,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容易误解说离婚就是觉醒的标志,这并不是本书的意思。
现实生活里也并非如此,米拉真正的苏醒发生在哈佛读书期间,她接触到一批已经觉醒的女同学,并在与他们的辩论里被启蒙,但在米拉的时代,觉醒之路非常血腥,这群醒来的女性们,日子并没有好到哪去,有的被强奸,有的为所有女性争取权利走上街头游行而被暴力杀害,结果也非常凄惨。这本书正是以这些死于街头的女性的葬礼作为结尾,作者在结尾写道,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显然毫无社会基础的女性觉醒后,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成熟的男权世界,结尾处的空白,也许应该留给男性来自醒,并填上自己的回答,男性能给那些醒来的女性一个满意的答案吗?女性的觉醒不仅仅需要女性自身,也需要男性的支持,而同时也需要女性去理解男性。
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我们会忘不了曾经有这样一本小说,书中所写的都是女性真实的生活。书中十余位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女性,仿佛就是她们的母亲和长辈,是身边的朋友,也是你我自身。《醒来的女性》中是人们不曾深想的生活,是那些人们只有和最亲密的朋友才会谈论的话题。你不会和人谈起婚后与另一半无法沟通的苦闷,无法说清有时“母亲”和“妻子”这两种身份会让你觉得失去自我,更不必说作为母亲,即使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也并不像主流讴歌的那样伟大,其实有很多厌烦甚至痛苦的时刻——因为怕被人说“想太多”。
解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探索精神独立之旅,仿佛自己经历了书中人物的一生般,喜乐参半、五味杂陈,时而为作者的洞察力叹服,醍醐灌顶,觉得找到了一些困扰当今女性的问题的心理根源;时而对书中女性的命运报以同情,更感性难以自抑地泪流满面。本书作者
玛丽莲一生关注女性话题,其女儿遭遇强奸也成为她持续为女性权益发声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女性迟迟没有结婚,没有生育,或者离开了家庭,那么在中国最普遍的认识里还是会被划为异类,遑论她能拥有什么决策的权利了,甚至会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无数次能听到类似的话语:女性做什么大官,发什么大财,读那么多书干嘛?将来总归是要嫁人。
这种对中国女权的现状的认识,以及最普遍的社会观念,其实无形中已经将女性禁锢在一种束缚之中,阻碍了女性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多样的发展。甚至更加可怕的是,这种 " 普世价值 " 为女性创造了一种幸福的理由,比如,普遍认为女性怀孕生子是一种天职,是一种通往幸福的途径,却忽视了那些厌恶生育的女性的真实想法。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文学写作方面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瓦尔是不会屈服的】
瓦尔看着她,米拉从瓦尔脸上看到了令瓦尔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一刻,她的表情里包含了一切:理解、同情、对痛苦的了解、意识到那些我们年轻时视为幸福的事物的难得,以及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快乐—幸存下来的人才明白小小的快乐是多么珍贵。
米拉摊开手。“没有解决办法。”她耸了耸肩。
“问题是必须得做出选择。”
米拉疑惑地皱起眉。
“你们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继续在一起,要么分开。要么结婚,要么不结。要么生孩子,要么不生。”
米拉心里一沉。“我就是无法选择,”她问瓦尔,“如果我们在一起,但不要孩子,你觉得他将来会原谅我吗?”
“如果你们在一起,生一个孩子,你将来会原谅他吗?”
米拉笑了。她们一同哈哈大笑起来。“去他妈的将来!”瓦尔喊道。米拉握住她的手,她们坐在那儿,望着彼此不再年轻的脸庞,在岁月的洗礼下,添了些许皱纹,在生活的历练中,多了几分豁达。在这个满是年轻人的地方,她们这些幸存者因为一个只有她们能懂的玩笑而开心着。米拉想起几个月前,在一场化装舞会上,瓦尔出场的那一刻。她穿一身性感的黑色衫裤套装,上面缀饰着羽毛,她的头发闪着银色的光泽,眼睛上涂了绚烂的蓝色眼影,手拿一根长长的黑色烟斗。她走进来,摆了一个浮夸的造型,大家都停下来,看着她笑了。她也笑了。她站在那儿,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此刻,体形和年龄又算得了什么呢?她摆出一副诱惑的姿态,得意地笑着,她是在笑自己,笑自己的幻觉和欲望,笑她这种妖艳的模样—但若没有这些,这个世界岂不索然无味?我们中有一些人懂她。我们都将是被嘲笑的对象。人们都看得出我们的脖子变干瘪了,下巴变松弛了,走路姿态不再轻快,发际线也后退了。年轻人也一样,尽管他们还不承认自己会变老,不承认他们想象的美好生活不会实现,但他们已经知道,有些东西并不是那么理想的,比如身材不够修长,膝盖上的皮肤不够光滑。就连我们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人都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比如眉形不好、鼻孔太大。所有我们这些漂亮的、上了年纪的人,都在迈向死亡之际打扮着自己,用生命来装扮自己,试图摆脱死亡的阴影。她让我们看到了这点。她进来的时候神采飞扬、笑靥如花、艳光四射。啊,瓦尔是不会屈服的!
【米拉得知怀孕之后】
五月,她的月经没来。她很紧张,因为她平时周期很规律,还因为在她第一次尝试用子宫帽失败之后,诺姆坚持用以前的老办法。他不喜欢在欲火焚身的时候,还要等她在浴室里鼓捣十分钟。她怀疑他是想自己掌控局面。她担心避孕套有风险,可有时避孕套破损严重时,诺姆就什么都不用,只是在高潮前抽出来。她觉得那样很冒险,可他向她保证说不要紧。
多年之后她才觉得,在这方面,她对他言听计从,这很奇怪,可能因为她讨厌戴子宫帽。到后来,她干脆完全不喜欢做爱了,因为他总是让她“乘性而来,败性而归”;如今,手淫的时候,她也能到高潮。回溯从前,她才意识到,她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他,就像她当年必须将人生托付给父母一样。她只是将自己的童年转移了过来。尽管诺姆比她大七岁,还在战时参过军,也有过几次冒险经历,但他这个年纪,还不足以去当一个孩子的父亲。或许,在潜意识中某个隐秘的角落,她是想要孩子的。也许,她所等待的,她所谓的成熟,就包括生一个孩子,将他抚养长大。也许吧。
可在当时,这完全是一场灾难。他们要怎么生活?她面色苍白、眉头紧锁地去找妇科医生。那天晚上她带着这个消息回家时,诺姆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一天的工作、舟车劳顿,在医生办公室漫长的等候,已经令她疲惫不堪。从汽车站走过两个街区回来的路上,她想象着,也许诺姆已经准备好晚餐了。可是进门之后,他仍在学习,在吃着奶酪和饼干。尽管他知道她去了哪里,也知道她干什么去了,他还是因为她回家晚了而生气。她走进房间,看着屋子里的他,他也无言地与她对视。三个星期以来,他们很少讨论什么别的事。无话可说。
突然,他把手里的书从房间那一头丢过来。
“你毁了我的人生,你知道吗?”
她在一把摇椅边上坐下来:“我,毁了你的人生?”
“现在,我不得不退学了,要不然我们怎么生活?”他紧张地点燃一支烟,“你回来告诉我这些,我还怎么准备考试?如果我考不及格,就会被退学。你知道吗?”
她靠在椅背上,半闭着眼睛,一派超然。她想指出他最后一句话的逻辑错误。她想指出,他这番抨击多么不公平。可他觉得这么说没错,觉得他有合法的权利像对待调皮的孩子般对待她,这让她不知所措。那股力量让她无法抵抗,因为他的合法权利是整个外界所支持的。这她是知道的。她试图说服他,于是探身过去说:
“我在床上逼你了吗?你说你的方法是安全的。是你说的,学医的先生!”
“是我说的!”
“对啊。就是因为这样我才怀孕了。”
“就是安全的,我告诉你。”
她看着他。他脸庞发青,嘴唇紧紧抿成一条线,似在狠狠地谴责。
她声音颤抖地说:“你的意思是说,你不是这孩子的父亲?你的意思是这孩子的父亲另有其人?”
他愤恨地瞪着她:“我怎么知道?你说除了我你没和别人上过床,可谁知道是不是真的呢?我听过不少关于你和兰尼的事。大家都在谈论你。那时候你自由惯了,难道现在就会改了?”
她又跌坐回椅子上。她和诺姆说起过她对性的恐惧、对男人的恐惧,以及对她所不了解的那部分世界的胆怯。当时他温柔地听着,充满爱意地抚着她的脸,紧紧抱着她。她曾以为他能理解,因为尽管他在军队时有过一些冒险经历,但他和她有一些共同之处—害羞、恐惧和胆怯。她以为自己已经逃脱了,但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引敌入室,让他进入她的身体。它就在那里生长。他和他们的思考方式一样;他,和他们一样,认为他对她有与生俱来的权利,因为他是男的,她是女的;他也像他们一样,相信他们用于形容女人的,称之为贞操和纯洁,或是婊子和荡妇的东西。但他很绅士,值得尊重,他已经是男性中出类拔萃的人之一。如果他也和他们一样,那就没有希望了,就一点儿都不值得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了。她又向后靠了一点儿,然后闭上眼睛,轻轻摇晃着椅子。她的意识进入了一片安静而黑暗的领域。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此刻她不必想这些。她所要做的,只是找到一条出路,而她已经找到了。她终究会死,这一切终会结束,都会过去的。她再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多少年来,她一直都有这样的感觉,只是现在更为强烈,仿佛火箭在她的全身炸开。她的胃,她的头,比心更痛。身体里迸出火与泪,那泪水如愤怒之火一般灼热、刺痛。没什么可说的。他就是不明白。这种伤痛太深了,好像她是孤身一人,好像她是有此感受的人。一定是她错了,尽管她丝毫不觉得。没关系,什么都无所谓了。
过了很久,诺姆走近她。他跪在椅子旁,“亲爱的,”他温柔地唤着,“亲爱的?”
她仍然摇着椅子。
他把手放在她肩头。她颤抖了一下,躲开了。
“走开,”她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地说,“让我一个人待会儿。”
他拉过一个脚凳,坐在她旁边,抱住她的腿,头靠在她膝盖上:“亲爱的,对不起。我只是不知道要怎么完成学业。或许家里人可以帮帮我们。”
她知道他说得没错。她知道他只是害怕,和她一样害怕。但他觉得他有权利责怪她。她得知消息的时候也很心烦,但她并没有责怪他。她只把它看作两人的共患难。她把手放在他头上。那不是他的错,只是诸事不顺。没关系,她终会死去,会远离这一切。她碰到他的时候,他哭了。他的确和她一样害怕,或许比她更害怕。他把她的腿抱得更紧了,他啜泣着,道着歉。他不是有意的,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幼稚得可笑,他很抱歉。他紧紧地抱着她,哭泣着,她缓缓抚摸他的头。他振作起来,看着她,抚摸她的脸颊,他讲笑话逗她,擦去她脸上的泪水,把头靠在她胸口。这时,大颗大颗的泪珠扑簌簌地从她眼眶中落下来,惊吓之余,他一把拥她入怀,不住地说:“对不起,亲爱的,天哪!对不起。”她想,他以为她是因为忠诚遭到怀疑而哭吧,他不知道的,永远不会知道,永远不会明白。终于,当她不再泪如泉涌时,他对她笑了笑,问她饿不饿。她明白了,起身去做晚饭。一月,孩子出生了。过了一年半,她又生了一个。诺姆的父母借钱给他们,还写了借据:借八千美元,于工作后还。这之后,她又买了一个子宫帽。可是从那时起,她已经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