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与杜少卿是清代小说中塑造的两位典型人物。
二人不但在出身上相近,就连经历和性格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1
功名仕途并不是唯一的人生意义
自从贾宝玉周岁抓了脂粉了开始,贾政就知道这是个不学无术的孽障。
贾宝玉一辈子最怕读的就是正经书。
薛宝钗时常提醒宝玉,对正经书多上点心,因此引来反感,“我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账话。”
史湘云劝宝玉不要总在女孩子堆里玩,应学习些仕途经济。
除了四书,难道都是杜撰的不成?
考科举,贾宝玉从来都没有想过。
说贾宝玉是“愚顽怕读文章”,实际上又不是。
他的书桌上常放着《南华经》,“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提笔写来。
《西厢记》《牡丹亭》的词藻,脱口而出。
贾宝玉所作的诗词,传到外面,就被人写在扇子上当雅事传。
以贾宝玉的才华,不是考不上,是不想考。
2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因“颇同短制”的结构,所以并不能说是全书的主角。
很多学者认为杜少卿是作者吴敬梓的原型。在与“假名士”的对比描写中,杜少卿是作者极其喜爱和称颂的真名士。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提到,史湘云等在芦雪庵围着炉子烤鹿肉开诗社,林黛玉玩笑道这是一群叫花子。史湘云冷笑道:这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儒林外史》中冷嘲热讽了一个个“名士”,娄三娄四公子口口声声自己求贤如渴,凡是有贤名的都定要去拜访,千辛万苦访得权勿用,没成想是个称自己是“高人”的骗子;张铁臂是用猪头当人头的假侠客。凑足八个人就在莺脰湖招摇豪横,实际正是湘云说的假清高。
杜少卿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可以称得上真“名士”。
杜少卿乐善好施,修建泰伯祠,祭奠先圣,南京修礼。
杜少卿不拘小节,在清凉山上游览风景,一手拿着酒杯,一手牵着夫人,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宴会朋友,也是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
没有歌舞没有觥筹交错。
杜少卿本有一个改变命运并可以声名远播的机会,就是被推荐保送到北京考试当官。
文书:“巡抚部院李,为举荐贤才事:钦奉圣旨,采访天下儒修。本部院访得天长县儒学生员杜仪,品行端醇,文章典雅。”
博学鸿词科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唐开元年间始设,称“博学宏词”。所试为诗、赋、经、史、等,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凡是督抚推荐的,都可以到北京考试。考试后便可以任官。
杜少卿不但擅长诗词歌赋,还著有《诗说》,他被巡抚举荐,是实至名归。
杜少卿一再推辞自己是麋鹿之性,曹野惯了。但李大人甚是赏识少卿的才华,还纳闷世家子弟怎有不愿做官的道理。
迟衡山和杜少卿聊天时说到,征辟一事,可以为朝廷做些经事。杜少卿认为,走出去,做不出什么事业惹高人一笑,所以,宁愿不出去的好。
杜少卿听见差人来请,忙取旧衣服,旧帽子,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装病。
娘子笑他,怎么朝廷叫去做官还要装病。杜少卿反笑娘子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地方所在。可以留他在家春秋同她看花吃酒,过快活日子!要是去京里做了官,那里又冷,娘子身体又弱,一阵风就吹冻死了。
人人都削尖了脑袋往京里去做官,杜少卿却白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可见异路功名,杜少卿并不感兴趣。
3
那管事人诽谤的贾宝玉
评价贾宝玉有首《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是草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贾宝玉的乖张行为,一直不被人理解,上到父母,下到丫鬟仆人。
在那些婆子眼里也不过是有些痴痴傻傻的少爷,一会对着雀说话,一会对着落花长吁短叹暗暗流泪。
冷子兴与贾雨村也是把这位含着玉的仕宦公子当做稀奇事谈论。
4
“乡里传为子弟戒”的杜少卿
杜少卿原本在天长县有很多祖上传来的财产,而杜少卿对于自己拥有的财富从来没有概念。别人只要有难,或是曾与老先生相与过,多少钱财都可以捐赠出去。
高先生曾在背后说过杜少卿的坏话:这少卿,是他杜家第一个败类!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到了杜少卿,混穿混吃,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却不肯相与一个正经人。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的精光。
高老先生在家教子侄们读书都要以他为戒。每人在桌子上贴纸条上写到:不可学天长杜仪。
正如评宝玉的那句:“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5
同样对于女子的尊重喜爱
贾宝玉经典的那句“女儿是水作的,男儿是泥作的。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儿就浊臭逼人。”
贾宝玉不但关心喜爱那些同辈姐妹,就连对仅有一面之缘的红衣女孩,刘姥姥胡诌的雪地里拾柴女子都有无限的怜爱。
他时常替平儿在贾琏的庸俗和凤姐的算计中感到担心不平。
对香菱这样善良聪慧的女子嫁给了薛蟠这个二傻子感到可惜。
宝玉从不因主子的身份而作威作福,身上佩戴的玉佩香包,总被小的们哄了去也不计较。袭人麝月能常和他开玩笑,晴雯生气,撕扇子做千金一笑。
在大观园里,他最重要的使命便是让这些女孩子开心快乐,最大的愿望是等着自己死了,化成了烟没有踪迹,这些人才可以离了他。
杜少卿也是极其尊重女性。他赞赏沈琼枝的才华,敬佩她的独立人格,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她。
从贾宝玉和杜少卿这两个具有作家原型特点的人物身上,正可以看出,两位同时代作者在人生态度上的不谋而合。
6
不论是过去的科举还是现在的高考,都是人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讲意义是不同的。有人三次考上北大,有人三次考上杭师。可能对于今天的俞敏洪和马云来说,高考已经不是他们经过的最大的坎儿,但是不迈过去,永远不知道将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只要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就不怕风雨兼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