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盘5天的任务
今天的主题是“检索资料的心得”,对我来说,本星期的任务并没使我在找资料方面耗费太多精力。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耗费太多精力,所以倒值得说一说。
星期一的好文推荐,我很矛盾。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好文章,而是因为感觉在“得到”上看了太多好文章,实在不知道该推荐哪一篇,手心手背都是肉。最后决定把《大脑是个多元政体》这篇文章推荐出来,因为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虽然看上去我只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个体,但在头脑层面,我可以有很多变化,变成很多个人,理性只是其中一位,在现实中会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星期二的任务是短书评。读了张善风老师《发现心智模式》一书的节选,能与张善风老师在写作营中直接沟通,感觉非常幸运,在交流中感受到了他从人生顶峰跌入低谷,又重新找回生活意义的人格魅力。所以那篇文章写起来最畅快,文中的故事也是当天碰巧发生的,写时就直接引用了。听了张老师直接讲述,写的时候并没有查阅太多资料,而且是因为写自己身边的真事,非常轻松。
星期三的作业是时间管理。之前实践过番茄时间法、四象限管理法等方法,但在强大的拖延症面前,它们都不堪一击。直到后来读了吴伯凡老师的文章,从能量管理的角度来规划时间分配。这一个新鲜的角度让我很意外,也可能是刚好心智逐渐成熟,对自己的能量使用有了更细致的觉察,让我的时间规划质量大大上升。
星期四要分享自己的读书技巧。我开始大量读书始于2016年,所以2016年以前,我的阅读经验既少,又没什么参考价值。2016年阅读时,有两个问题摆在我面前:一是看完书记不住书中的内容和观点,如果是读外国小说,甚至会将人名搞混;二是当读理论性较强、可读性较差的书时,常常崩溃到翻开书就可以直接睡着的地步。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我使出了最笨的方法,就是把我认为价值很高同时又可能忘记的部分,以及理解不了的论述性的内容直接抄在笔记本上。如果阅读时产生了突发奇想,也直接写在书上,不管书会不会被我写脏写乱。慢慢读书笔记做得多了,很多知识就开始扎根在大脑中了,知识间产生的联想也越来越频繁。
虽然我没读过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也没系统学过如何刻意练习,但之前看一期专门讲“刻意练习”主题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时,边暂停边看字幕,做了详细的视频笔记(这次不是读书笔记),所以在写星期五的作业时,虽然吃力一点,但并没有耗费什么精力去搜索到底要怎么刻意练习。只要翻开笔记本,就可以直接筛选我需要的内容了。唯独在寻找案例时比较焦虑,因为自己从未完整地刻意练习过某一项技能。但思前想去,参加这次写作训练营,也算是在刻意练习了。
2、我的检索方法
完成上述五个任务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两个词:“付费”和“笔记”。也正是因为这两个词,让我没有经历很痛苦的检索资料。
大家通常会用百度、知乎搜索想要的资料,如果具备某种上网技术,也可以直接去谷歌或维基百科搜一搜。但搜到的大量免费资源良莠不齐,尤其是百度的搜索结果质量更差,就需要费力筛选优质资料资源。但结果往往是费尽周折,找到了资源,却没精力再阅读下去,然后匆匆点了“收藏”就放在收藏夹里,以为自己拥有了资源中的信息。
但在类似“得到”这种平台上的文章质量都非常高,因为用户通过付费,将质量较差的信息过滤掉了。这里面的逻辑很好理解,就好像我作为一名中小学培训老师,拿了学生的学费,就要交付给他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否则就是对工作的不负责,砸自己的饭碗。而且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关键词都可以在“得到”中直接搜索,会出现很多相关文章,且质量都很高。
所以通过付费来获取资料,效率高质量好,可以节省寻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将更多精力用于阅读和组织资料上,有时还能因此改变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势地位,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为自己谋利。
但即使搜索的资料都很有价值,总会有大部分是无法使用的。为了再节约搜索查阅的时间,就需要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整理下来,或抄在笔记本上,或建立电子笔记,以备随时调取。这样一来,除了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脑外,还有了一个“外挂大脑”的笔记本,就能对资料优中选优。
3、功夫在平时
本周的五个小任务,虽然都需要检索资料,但因为参与了付费学习,首先通过付费筛选出了许多优质资源。其次又因为有读书笔记加持,更大大降低了查找、选择资料的困难。
不仅如此,这也得益于平时持续阅读和做记录。如果没有持续的积累,仅仅是临时抱佛脚,为了完成当天作业,会在查找、筛选和组织资料上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许就不能坚持每天写作了。这也说明功夫在平时,积累太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