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了丁肇中先生对格物致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我是有些不认同的。而由此引发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精神的联系。今天,我想借此谈谈"中国能否开出科学精神"这个问题。
丁肇中先生认为现代学术的发展正是采用了"格物""致知"的观念,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也就是实验。可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而只是把这当成一种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由此真正的意义就被淹没了。总结来说,就是传统文化只是一味的向内,一味的读圣人书,导致了现在大多数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并不适用于今天的世界,而今天我们所注重的应该是从外部实验获得知识。
而在我看来,丁肇中先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更加没有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首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在北宋时被朱熹批注,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更不是一种实验精神。而是为了在格物的过程中领会天道,从而去寻找自己内在的方向,为自己生命的成长。而"立己"以后,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都是由内而外自然的"达人",不是为了达到一个这样的目的。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科学精神也是现代社会中很重要的一种精神,在丁肇中先生的演讲中,全盘否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开除科学精神这一事情,反而认为是传统文化阻碍了学生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那么,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能开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吗?
在过去的儒家,提倡由心而发,立己达人,在所有的领域上都是如此。比如由心而发的去平天下,去为百姓造福。由心而发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君王治国是擦亮自己的仁心,为百姓着想,实现"庶之,富之,教之。"即天下安定。
儒家理想的社会模式很好,但是,这中间却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近代,有人对儒家做了新的划分,分为了政统,学统和道统,这样我们对很多思想的理解都能更加深刻。
政统是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学统是在理性学科发展方面的应用,而道统则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应用。
而在我看来,儒家是可以开出科学精神的。不管是政统还是学统,都要以道统作为根基,一个人只有有了想要实现的价值,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才会想要在某个学科努力。而只有有了这样的人,才能开出政统,才能创出不以君王独裁为统治者,以法治来规范,更好的领导一个国家。
我们并不能把道统一些思想的提出归于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使他们接受固定的社会制度。
而道统是我们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首先找到自己要实现的价值,这也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意义,只有明晰了这个,才知道以后何去何从。而在我看来,那些明晰了这点的人就可以开出实验精神,比如有的人知道自己此生的意义就是在物理,数学上努力,为了人类更好。那么他们就会带着使命,在理性层次上去追求更好的方法,而实验精神或许就是很好的方法。
在这方面,我有一个关于自己的例子。比如我想去写作,想要表达出我的观点,给予一些人力量。我就会去积累词汇,修炼自己的文笔,努力去达成可以给人传播力量的这个目标。而这中间修炼的过程也就等同于在物理学中实验精神的作用。
所以总结来说,传统文化和实验精神并不割裂,传统文化给予我们个人的是一个生命意义的寻找,而实验精神是在生命意义寻找到后去为目标而努力的一种方法。
而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目前学习某一种方法或者具体的能力,而是寻找意义,在知道自己的使命后,心总会带着你去朝向你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