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与方法论
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是强调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机械论。但是从20世纪初开始,物理学家们意识到不连续性、不确定性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如果依然使用机械论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把我们自己限制死了,而且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的危害很大,即使是爱因斯坦这样聪明的人,他一旦认准了世界是确定的,也会在量子力学领域犯错误,何况我们常人呢。
这一讲,我就为你拆解信息时代新的科学基础和方法论,也就是: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通过学习这三大理论,以获取信息时代三种先进的做事方法。
控制论研究的是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如何在有很多内在和外在不确定因素下,保持平衡状态的方法。它思想的核心是利用对各种输入信号的反馈来控制系统的问题。
在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试图预测股市,这种行为不断被证明是徒劳的。但很多人在想,别人预测不准是因为本事不够大,考虑的因素不够多。事实上,那些专业的基金经理和经济学家,对股市和经济走势的研究可比普通人精深多了,照样预测不准,因为类似于微小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的随机因素特别多。
在美国,光是政府和各个民调机构公布出来的经济学数据就有两万多个,但依然没有人能够研究清楚。因此,好的基金经理都是在根据市场作出反应。即便是美联储,每次涨息或者降息的决定,也是对经济形势的反应,也不是预测。
这就是控制论带给人们的思维变化,在19世纪时,人们受机械论影响,相信世界是能预测的,但到了二战之后,控制论成为新的科学基础,聪明人考虑的都是如何根据反馈,作出调整,适应现状,而不是预测未来。
与控制论和信息论同期诞生的还有贝塔朗菲等人提出的系统论,这对后工业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复杂产品和大系统的开发,都或多或少地要利用到系统论的原则,因为它们的复杂度比工业时代的产品要高出几个数量级。在工业时代,一辆汽车上面有大大小小3万多个零件,这和今天计算机处理器中几十亿个晶体管在数量上可是有天壤之别。更要命的是,汽车里每个零件的作用至少都能说得清,而处理器中每个晶体管的作用单独拿出来谁也说不清。
因此,过去想让机械产品的性能达到最优,就得把每一个部分都做到最优,然后组装起来,整体必然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思维方式符合逻辑,有道理,以至于今天不少企业依然奉为经典。不信的话大家不妨看看,很多厂商是否仍在不断宣传自家手机的配置(Specs)有多高,功能多么全,因为按照机械思维,高指标、功能全就意味着好手机。
但是系统论的观点却认为,整体的性能未必能通过局部性能的优化而实现。很多人喜欢使用苹果的iPhone手机,不是因为它的配置高,而是因为当初在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上,没有人能在境界上超越乔布斯,以至于苹果手机整体的体验好。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留意一下iPhone的广告,就会发现它从不跟竞争对手比性能和配置,只是从整体讲它有什么特点。
事实上,苹果的每一款手机和个人电脑的各种绝对指标并不比竞争对手高,甚至还低不少,但是整体上给用户的体验做到了最优化。一些人把这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其它厂家境界不够高。其实境界这东西是虚的,它的背后体现的还是机械思维和系统论思维的差异。
系统论所体现的管理思维,与机械时代泰勒的现代科学管理思想有明显不同。在二战期间,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在负责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主动地采用了系统论进行项目管理,大大缩短了原子弹的研究进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