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是流传较为广泛的认知,事实上,如果严格按照中医专业知识的划分,应该是“五季”养生,在春夏秋冬四季之外还有一个“长夏”,主要是养脾胃的。考虑到公益讲座的受众群体多为普通百姓或者中医爱好者,我们此次就按四季养生来讲。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第二篇文章《四气调神大论》,就是专门讲四季养生的,文章中强调人要按照四季变化的规律去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并指出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会导致的疾病。
《黄帝内经》关于四季养生的论述告诉我们,生命的大节奏是天命、天气和天时,人应该去应“时”当“令”地生活,这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理,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自然界是一个大宇宙,小宇宙和大宇宙需要“天人合一”,即频率一致、节奏一致,人应该去遵循道法自然的大规律,即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旦违背了四季和昼夜变化的规律去生活,人的心神就会乱,体内的小宇宙就会一团糟,即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疾病就随之而来。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节选: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ē)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ūn音孙)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è),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wěi jué),奉生者少。
《四气调神大论》告诉我们春天、夏天、秋天要早起,冬天可以晚起一点,叫“必待日光”,等太阳出来了再起来活动,因为冬天需求闭藏。我们根据大自然的现象就可以看到,天气越热的时候,阳气越充足,这时万物就会更茂盛。人体也是遵循这个规律,人在春夏两季,精力比较旺盛,在秋冬的时候就懒得动了,这是自然规律导致的。
我们在春天的时候一定要早点起床去运动,民间有“春困,夏乏,秋打盹”的说法,春困是由于春天阳气刚刚升起,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如果你在冬天该闭藏的时候没有闭藏好(比如冬天频繁性生活没有好好收敛精气),春天身体的阳气和精血就会不充足,人就会很困。加上春天的时候冰雪刚融化,湿气比较重,人就更困了。
如果人在春天湿气比较重怎么办呢?除了要早起去运动(动才能化湿)之外,还要多吃姜、胡椒粉、辣椒等,让身体的湿气减少。此外,春天是属木,对应五脏的“肝”,肝是生发的,我们要保持心情愉悦,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生长运化。古代讲“秋后问斩”,杀人的事情一般都是秋天去做,因为秋天有肃杀之气,而春天是不杀生的。春天只赏不罚,我们在春天要少吃肉、少杀生、多说赞美人的话,保持愉快的心情。
如果我们在春天的运动、饮食各方面都做得很好,身体运化得好、湿气不多,夏天就会快乐。从五行学说上来看,春天属木,夏天属火,木生火,火对应五脏的“心”,所以夏天的养生重点就在于养心——不要生气和烦恼。
按理来说,夏天阳气足,是万物生长最快的时候,人的精力在这个时候相对来讲比较旺盛,但民间却有“夏乏”的讲法,即夏天的时候人会感觉很乏力,这是因为春天的湿气没有祛除,等到夏天的时候,身体就会感觉特别沉重,就会“乏”。
中医讲“冬病夏治”也是同样的道理。现在90%以上的人都是寒湿体质,寒湿体质的人要好好利用夏天来排除湿气。夏天本来就容易出汗,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助长出汗,比如晒太阳、运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不要去吃寒凉冷冻的东西,不要长时间吹空调。夏天是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身体排除寒湿最快的时候,俗话讲“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要多吃姜来养阳,因为这个时候养阳,可以把身体中之前积存的寒湿逼出体外。但是现在的人往往不是这样做的,而是肆无忌惮地吹空调、吃雪糕、喝冷饮、啃冰冻西瓜,这样下来,身体就会“伏邪”。中医所谓的“伏邪”,就是说上一个节气没养好,把“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伏在体内,造成下一个节气的疾病。比如夏天的时候没有养好,秋天就很容易拉肚子,夏天吃太多寒冷的东西伤了脾胃和肾气,秋天就容易打瞌睡。
关于“冬病夏治”,很多人去做“三伏灸”,这个很好,如果确定自己的脉象是紧滑脉,寒湿很重,可以做三伏灸祛除寒湿。但要注意三伏灸的灸法是有讲究的,如果是紧滑脉、浮紧脉等寒湿在表的脉象,一定要先灸命门穴,把寒湿化干净了以后再灸气海、关元、足三里这些穴位进行保健。很多人不会灸,一上来就说我要补气血,于是开始灸气海和关元,结果把寒气引到里面去了,这是瞎灸,当时身体是舒服了,但是以后可能会很不舒服。中医所有的疗法,包括刮痧、按摩、针灸、艾灸,都需要辨证论治,中医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治疗”,这是中医最大的特色。因此,大家去做三伏灸之前,一定要请专业人士把脉,给一些指导,特别要注意先去寒湿再补气血。
秋天属金,对应五脏的“肺”,所以到了秋天有些人特别容易咳嗽,这是夏天没有养好造成的,如果夏天养好了,秋天就不会有咳嗽、打盹、烦躁等不适。秋天是收敛的季节,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低调保守,收敛心神,不要去发愿立大志向,计划做大事,这些都等春天的时候再做。民间有“秋老虎”的说法,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到处暑这段时间天气依然炎热,因此要注意避免吃寒凉的东西,秋天早晚穿衣服要注意保暖。如果秋天收敛得好,精气保存得好,就有利于我们冬天的闭藏。
冬天是闭藏的季节,这个时候不要去扰动阳气,因此不建议大家冬天去按摩、去刮痧。白天起床可以晚一点,但是也要去做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运动时要避免让身体出汗导致阳气大量丧失,最好等太阳出来的时候再运动。穿衣要注意保暖,性生活要节制。如果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没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伤害到肾气,到了春天身体运化的能量就会不足,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讲的春困。
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的根本。懂得养生的人会在春天和夏天摄养阳气,在秋天和冬天保养阴精,这是养生的根本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人体的功能就会紊乱。所有的这些养生之道,“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圣人都是坚持去实践它、遵守它,而愚人只是把它放在嘴上说说,并没有真正去身体力行。我们要努力向圣人看齐,春生养肝气,夏天养心气,秋天养肺气,冬天养肾气,长夏养脾胃,知道了这些道理之后,早日把它们付诸实践。
本文根据贞吉健康教育基金会下属公益栏目“贞吉有话说”主讲人刘医生的课堂录音整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编写,因本人水平有限,不免会有缺失遗漏之处,请大家谅解并指正。感恩大家的阅读,愿天下无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