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得到APP专栏文章思考笔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04 | 本我、超我和自我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04 | 本我、超我和自我

作者: 晨的夜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11:02 被阅读11次

    2017-08-07

    自我04 | 本我、超我和自我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心理大家们关于自我的理论”,今天是第一讲,介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接下来,我们会连续两周,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这周了解完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之后,下周将专门介绍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也就是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今天,我们先讲讲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也就是本我、超我和自我,英文分别为id、ego、superego。


    本我、超我与自我

    我们先来看看“本我”。

    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像性欲和攻击欲,还有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它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燃料,也是能源。

    本我遵循的原则,

    是享乐原则。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就像狂暴的野兽。

    不过这是一个说法而已,实际上野兽也并不是只有兽性,人类认为野兽只有人类以为的兽性,这是对动物的一种严重贬低。

    说完了“本我”,再来看看“超我”。超我,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

    超我遵循的原则,

    是道德原则。

    道德,也就是人类集体认同的一个规范,这个集体可以是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和文化共同体等不同层面。当然,也有超出所有个人和集体的普世道德,或抽象道德。这个我们今天就先不谈。

    如果一个人只有超我,那这个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

    可以说,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这就需要一个协调者,而这个协调者就是自我。

    心理学的词汇,有的时候很难统一。所以在这里必须交代一下,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谈到的自我,有些不同于我平时在专栏里谈到的自我。

    要说明的是,在弗洛伊德这里,自我这个词是一个小范畴的定义;但我平时谈的自我,是一个大范畴的定义,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把我一贯在专栏里讲的自我,改成了人格。

    刚刚说到,本我和超我之间,需要一个协调者,就是自我。

    作为协调者,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道德,那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朝超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相反,如果环境是鼓励个性解放和自由的,那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朝本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譬如弗洛伊德所在的时代,是严重倾向于性压抑的,于是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更多的是“超我”;但是二战后的性解放时代,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更多的是“本我”。

    有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就把人看作两部分:桀骜不驯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骑象人可以驯服大象,但大象才具有汹涌澎湃的力量。

    作者的这个比喻,其实是将人的自我分成了两部分:

    理性的头脑,也就是骑象人;

    非理性的本能,也就是那头象,是“自我”的代名词。

    这是关于人格结构的二元论。将大象比喻成“本我”,那么,弗洛伊德说的超我、自我,和骑象人,又有什么联系呢?

    要说明白这一点,我们可以讲讲另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爷孙俩带着一条驴上路了,爷爷让孙子骑驴,他走路。有路人说,哎呀,小孩子怎么不懂得尊老呢!让老人走路,你骑驴,真不懂事!


    他俩一听有道理,于是变成孙子走路,爷爷骑驴,然后又人说,哎呀,老家伙怎么不懂得爱幼呢?


    他俩一听也有道理,于是俩人都不骑驴了,都走路。结果又有人说,你看这两个傻子,有驴不骑。


    于是俩人都骑到驴身上。可是又有人说,哎呀,这俩人怎么这么忍心,欺负驴。


    然后,他俩懵圈了,干脆把驴放倒捆起来,他俩抬着驴走。

    ……

    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旁观者的存在,旁观者的议论,直接进入了爷孙俩的大脑,影响了他们的想法和决定。

    把这个道理放到骑象人和象的关系中,我们就需要问,骑象人如果代表着理智,那么一些具体的想法,从哪里来呢?

    你可以问自己,你头脑中的那些想法,真的就是“你”的吗?

    未必,甚至并不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他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演讲中说,

    要遵从你的感觉,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

    也就是说,你是骑象人,而你的脑海中的那些关于如何对待象的想法,其实是其他人灌输给你的教条。

    我们常常只注意到了象与骑象人,也就是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比如,身体的欲望冲动在涌动,但头脑要却管束它,并且我们还会以为头脑中的想法,都是自己的。但其实,这些想法大多来自权威提供的信条。

    例如晚清名臣曾国藩,每天都要写日记,“三省吾身”,但反省的很多事情是这样的:

    看了一位女性,有了色欲,这太不道德了,该被谴责。

    这其实就是在用超我压制自己的自我。

    这是同时期的中国人,容易有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大超我,假如曾国藩是欧美人,他就可能不以为意。

    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里,拿这种文化差异开涮。讲到主角韦小宝到了俄罗斯,对一位俄罗斯男子说,我喜欢你姐姐。他本意是想占对方便宜,没想到这位俄罗斯男子听了这话却眉开眼笑、很开心,因为在他们文化中,这证明了他姐姐魅力非凡。

    文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大超我、大权威,而每个人最先有具体的超我,来自一个具体的权威,就是自己的养育者。

    在弗洛伊德的本意里,超我是父亲形象的内化。

    进一步说,也就是,超我是父亲的意志内化到了孩子的头脑中,而本我,是孩子自身的欲求,也部分的进入到了孩子的头脑中,这两股力量会冲突打架,于是头脑尽可能地去平衡两者,这个头脑或意识层面的平衡工作,就造就了自我。

    所以本我和超我,形象一点来说,就像是一个人“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亲”的关系。

    有的精神分析师并不太认同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在他们看来,超我也可以由母亲造成,这样一来,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就变成了“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的关系。

    我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就基本引用了“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说法,这算是对本我和超我说法的一种形象化处理。

    这里,不得不再次重复前几周提到的、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的自我理论:

    自我1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它的语言是文字;


    自我2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它的语言是图像。

    当我们使用本我和超我这样的词汇时,就是在用文字说话,但是当我们使用“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这样的形容时,就是在用图像说话。

    当我们知道自我,也就是头脑层面的“我”,其实是来自你自己的意志和父母等权威的意志这两种可能时,你就可以对这个“自己的想法”有一些怀疑了,你就可以去觉知自己:你脑袋里面的那些想法,到底是谁的?

    这也是一种觉知的开始。

    补充一句,我作为一名中国的咨询师,感觉到我们文化的超我中,母亲意象占了很大的部分,所以对超我等同于“内在父亲”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太认同的。

    点击阅读:电子书《为何家会伤人》

    看起来,弗洛伊德讲的是一个挺平衡的东西,有本我,有超我,还有来协调本我和超我冲突的自我。

    但实际上,弗洛伊德的理论,某些程度上起了性解放的功能。可以说,弗洛伊德对整个人类的贡献,或者说影响,就是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本我了。

    这一点,倒不算冤枉弗洛伊德,譬如依照他的解梦法,人们梦中出现的一切直直的东西,如大楼、高山、树干、钢笔等等,他都倾向于理解为男人的生殖器,而一切容器,他都倾向于理解为女人的生殖器。


    今日得到

    好了,总结一下咱们今天的关键知识:

    第一,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


    第二,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乐原则。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第三,超我也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父亲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这一点也可以延伸为,超我是抚养者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第四,本我和超我有直接冲突,自我在它们之间做协调,奉行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这里说的自我,类似于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提出的“自我1”,也就是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自我。


    第五,我们还可以看到,本我,和自我期待有关系,而超我,则体现了权威的期待。从这个角度看,又和我们第一周的内容,联系起来。

    一键回顾:自我实现的预言


    今日思考

    今天讲了那么多,你也可以问问自己,你的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者的关系怎么样?

    如果把本我看作是野性,把超我看作是德性,那么,野性和德性,在你呈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中,各占多少呢?

    如果你想理解自己的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一个常见的线索,是去回想你小时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和父母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还记得第三周课程的时候,我们布置的那个作业吗:

    回忆一下你生命中三件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细节。

    现在我想问问你,在你童年时代的那些细节中,你与“超我的化身”,也就是你和你童年时代的养育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自我04 |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kf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