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衣裳,老婆儿拍着屁股打饥荒!......”
乡村进入腊月,就见满街跑闹的孩童边跑边喊: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声音此起彼伏,在冬日的天空回荡。村子里炊烟袅袅,暖阳下几个晒暖的老头儿天南地北地喷着闲诓,大公鸡在墙头伸着脖子喔喔地叫着,狗狗们也满街乱窜,不时抬起后腿点几滴尿液在墙角留下记号。噼啪的爆竹时不时的在村子的上空炸响,给寂静的村子添了不少的生气!那里有爆竹声,那里就有孩童们活泼的身影。女人们忙活着缝制大人小孩过年的新衣服,男人们忙活着打扫院子整理年货。村子热闹祥和欢乐。腊月的空气里氤氲着浓浓的年味。
其实,就像四季轮回一样,每当到了腊月,人们的生物钟就准时走到了过年的位置——大脑里过年的程序悄然开启,不论你在意不在意,就算是在下意识中,年的影子就开始在脑瓜里出现。这时候人们一见面就相互问道:要过年了,年货准备地咋样了?年到头月到底收入如何等等而已。是的,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的基因中,无论你生活在哪里,过年的概念过年的情愫那是融入血液中的。这不,腊月里,刚刚喝完了腊八粥,就开始准备年的事儿了,农人们早早的把农具清理干净收入到场院棚子里,给地里麦子灌上水,场院里收拾得场光地净,一垛麦秸秆,一垛杆草早早收拾好,那是给大牲畜们备好的草料。一连几天起大早,赶集赶会那是一趟接一趟,今天东集市儿明天西集儿,三六九二五八的赶这些集会。先买些耐放的粉条、莲藕、大葱、萝卜、白菜、蒜苗、芹菜,再买些大人小孩儿做衣服的布料。钱不够就顺带卖一些自产的粮食和自己加工做的杈把扫帚牛(念偶)笼嘴,换些钱,添置大人孩子们的衣物和用具。过了腊月二十就开始准备祭灶的供品,比如炷香、烧纸和灶糖。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这天家家在傍晚时就会早早放上一挂鞭炮,给灶爷上香,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供品中祭灶糖那是不可或缺的,据说上灶糖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给老天爷汇报一年得业绩时不要说人间的坏话。祭送完灶王爷上天,人们就开始包饺子吃,痛痛快快地过腊月二十三,这是传统中的小年。
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备麦子、玉米、高粱、小米来磨成面粉,开始蒸年馍了。因为过年正月初一后,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按习俗是不允许动灶蒸馍的,所以家家必须在年前把过年后的十五天的馍馍要蒸出来。蒸馍不光要蒸好面馍(麦面馍),还要蒸杂面馍(即高粱面、豆面馍等等)。而且蒸馍还有讲究,要在好面馍(麦面馍)里包上红薯馅、红豆馅、红糖馅,有的还包上红枣,蒸出各式各样的花鸟鱼虫型的馍。这时候还要按家里人头一个人蒸一个枣花(馍)。枣花(馍)顾名思义就是把白面团盘成花形状,摁上三个到五个红枣(家境好的会摁上更多),然后上锅蒸好,这就是流传在豫东地区的枣花馍,简称就是枣花。这枣花馍是要留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吃的,吃枣花馍象征着花开四季,吉祥如意。蒸馍最重要的环节是每家还要蒸一个锅盖大的白馍,就是在一大块白面上造型并点缀许多的枣儿,白里透红,蒸好后竖立在堂屋的条几上,一说是装饰,一说是敬神仙,美其名曰:枣山!小孩子看见了枣山会激动得大声喊叫,这时大人会喝斥道:小孩子不要乱喊!原来这也是老传统、蒸馍是一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候,大声喧哗会惊动了各路神灵,于家不吉利!
杀罢猪,宰罢羊,贴上新春联,给列祖列宗上完供,已经是大年三十的傍晚,这是最富有年意的时刻:天空静静的或有静云或有雪花或有一抹夕阳,一切好像静止了,期盼的除夕夜到了!一时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各家都把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大伙儿吃着喝着说着笑着。夜深了,整个村子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中,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喝着小酒,围坐火堆守岁,相互祝福,吉利的话语的说个不停。午夜时分,年到了,小辈跪下磕头,接过长辈发的压岁钱,笑容溢出!火苗映红了家人的脸,仿佛是新年的曙光,又仿佛是新一年幸福的降临......
过年了!
这是几十年前儿时最暖心的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