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著名的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女孩,她生了一种怪病后,就只以泥巴为食了。
现实生活中,人直接吃泥巴的后果可能导致吃得进去拉不出来腹胀而死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就发生了吃“观音土”果腹不得的生命枯逝。
人不能直接吃泥巴,却离不开泥巴,只能间接“吃泥巴”。
比如喝水,喝矿泉水比喝纯水好,是因为矿泉水中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而长时间、大量地引用纯水,可能致病甚至致命,动物、植物亦然。
长在地里的植物没有水会干,长在水里的植物没有土(矿物质)会死。生命体离不开泥巴,又不能直接利用泥巴,只能间接利用:植物通过水“吃泥巴”,动物通过水、植物和其他生命体,间接地“吃泥巴”。
食品安全的源头是“安全的泥巴”,保障食品安全的源头是保障“泥巴的安全”:泥巴中不含危害元素、随便吃,或者“筛”掉有害元素、放心吃。
选择性的“吃泥巴”是一“技术活”,得掌握和遵循“元素迁移富集”的地球科学规律。
物以类聚。首先,以地类(地层岩石构造,亦即地质环境条件)相同或相似,可以吃到相同或相似的泥巴,而聚在一起。
水土不服,就是因为地质环境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生命体出现的不适应应急反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强调了“泥巴”对人的体格构造、性格改造,甚至品格塑造的重要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地质工作非但不能缺席,还必须担负先锋使命、领受中军要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