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年5月初三,孝成仁皇后产后出血而亡。愤怒的康熙把所有怒火归咎为吴三桂。原来是在皇后怀孕后期,吴三桂起兵造反。一路势破如竹,轻而与其的占领了南方六省。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朝廷一片混乱,很多人建议康熙,退回长江以北,分疆而治。
这场历经八年的战争,对于康熙来说是残酷的。
十六岁的康熙,智斗鳌拜成功后,开始考虑他的下一个大事件。随着“三藩”势力的不断成长,年轻的康熙看到了他们对朝廷的威胁。所以把消藩做为他的另一个难题。
“三藩”中吴三桂的地位和势力最高。不仅在朝廷有眼线和忠诚的党羽,还能轻而易举的说服其他两大“藩王”听从自己的意见。
当他听到康熙有消藩的想法时,除了让朝中大臣每日上书迷惑康熙外,还不断在边疆制造事端,让康熙认为边疆不能没有他。
朝中大臣的上书有理有据,事无巨细的分析消藩后的弊端。各种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面对是否“消藩”,朝廷慢慢形成了两各站队。
每天朝堂的议论好似两军作战。面对如此困局,康熙果断决定撤藩。他说:“消藩他们要谋反,不消藩也要谋反,迟早要谋反,不如我们先发制人。”
这件事对于年轻的康熙来说,比斗鳌拜要困难的多。消息一出,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利用大家对前朝的留恋,轻而易举的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同时还联合了另外两位藩王一起加入战斗中。
这场战争对于吴三桂来说非常顺利,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南方六省就被吴三桂顺利攻下。
此时,朝中动荡不安,很多大臣建议康熙退出战争,丢弃南方,回到长江以北,分疆而至。
而此时,他的皇后因为局势动荡,产后出血而亡。
此时的康熙没有被困苦和悲痛打到。他开始了分而治之的战斗方式。经过八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实现了他的坚持---保全领土的完整。
面对困局,他果断抉择,虽然艰难,他依然没有放弃,而是想办法,找方法,一一破局。
生活中,我们经常抱怨自己的苦,自己的难。常常因此而放弃,自暴自弃,最终失去了前进方向,也丢失了自己的尊严。
面对困局或者苦难,重要的是有一颗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抉择。
不纠结,不抱怨,不放弃,不退缩,把问题化解,逐个击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