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面对低龄娃的“不当行为“,纠还是不纠?

面对低龄娃的“不当行为“,纠还是不纠?

作者: 白小七Cindy | 来源:发表于2019-12-16 16:59 被阅读0次

    曾记得在一次妈妈分享会上,有位妈妈表示,虽然儿子才几岁,但已经开始焦虑他到了青春叛逆期的问题。虽然你或许会觉得思考得未免太早了吧,但换个角度,我想在“教育孩子”或是“使孩子的行为变得更好”这条道路上,父母们应该都能激起共鸣,我也不例外。

    拾壹到了1岁,确切来说应该是9个月会爬之后,她所有的“反常”行为,都会触发我心里的警报声。注意,这里说的“反常”,是以大人世界里的“正常”行为为参照标准的。

    “天呐,这孩子怎么什么都吃?”

    “不能乱扔东西!”

    “OMG,这么丁点儿个小黑点她怎么发现的?”

    “NO, 不能浪费粮食,瞧汤洒了一身…”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怎么能抓奶奶呢,不能打人!”

    ……

    我想上述一系列的“反常”行为,都会或多或少激起父母内心的紧张,担心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影响上学、交友、工作…一系列的问题都会跃入脑海。好在很早前闺蜜就推荐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低幼儿童世界的大门,也使得我避免犯下重大的错误,但也非常惭愧没能认真读完,细致理解和践行。就在打字的同时,我再次翻阅了书籍,才愕然发现原本自以为拾壹近期抓破奶奶脸的行为着实该进行管教,但其实是我的知识面出了问题。

    书中提到“出生的头两年,孩子们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期间如果孩子们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他的敏感期会顺延。让孩子在6岁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孩子理想的成长状态。”

    孩子在0-2岁时,会分别经历视觉、口、听觉、手、空间、细小事物等等的敏感期,在不同敏感期中会表现出看似“反常”的行为,但这时候父母要顺应孩子的发展,不能过度保护,否则后期孩子们就需要补敏感期的功课,而如果过度干预,或许会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小托蒂的悲剧案例就能给做父母的我们一些警示。当这个小男孩刚出生的时候,一只眼睛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两个星期,这种对常人来说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却使他的眼睛彻底失明,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原本该为这支眼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战略转移”了。小托蒂的悲剧在于错过了眼睛受光的敏感期。

    研究表明,在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能使用手,手就会多动;不能使用脚,脚就会无用;不使用鼻子,鼻子就会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聪;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

    现实生活中,当婴儿开始使用口和手时,成人的干涉就开始了。这种干涉刚开始还限于一些老人、保姆和少数无知的父母,随着幼儿活动的频繁,成人的干涉就越来越多。当儿童开始使用他自己的意志和思维时,成人的干涉会更厉害。

    这话说得真没错,近期1岁左右的拾壹开始发展出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的时候,焦先生和我都不淡定了,到底管还是不管?怎么管?怎么纠正行为?…虽然上过《六A的力量》理解要在爱和接纳的基础上正面管教,也连夜苦读《正面管教》一书,知道要“温柔而坚定”的处理问题,但真的当问题赤裸裸的“游走”在你面前的时候,真的有些束手无策。

    末了,焦先生说,“别想了,睡吧…”于是乎,此事未果。

    可过了两天,小姨的脸又被抓破了。没办法,为了娃有“人见人爱”的“好行为”(其实,后来才意识到所谓的好,只是父母自身标榜的),老母亲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深呼吸,首先,不带情绪,温柔而坚定。实际上我觉得自己一点也没表现出温柔只有坚定了。

    然后,我把她抱到床边坐下,告诉她“拾壹,看着妈妈的眼睛”。

    她看了一眼我,又把眼神飘向别处。

    她的表现又让我进一步确信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更认为她就是在逃避错误。

    我再次重申“拾壹,看着妈妈的眼睛”。

    她怯怯的哭了起来,身体开始朝向我的怀里,嘴里说着“抱抱、抱抱…”

    此时,有点于心不忍了,但理智告诉自己必须帮她处理问题,于是我继续对14个月的她说道:“你必须向小姨道歉,这样抓人很疼的,妈妈知道你其实并不是想抓痛小姨,你想摸摸对吗?但是要轻轻的…”

    说的同时,我轻轻摸了她的脸,“你可以轻轻摸摸妈妈的脸吗?”

    她真的照做了,很轻柔的摸了我的脸。

    “很棒,现在你可以轻轻摸摸小姨的脸吗?刚刚你把小姨弄得很疼”。

    在我的鼓励下,她也轻轻摸了下小姨的脸。

    “好了,小姨原谅你了,来,抱抱”小姨补充道。

    其实,在处理问题前,我想了N种方式,甚至宣称要(名义上)借用《正面管教》一书中“体验行为后果”的工具,既然你弄疼了别人,那么也该买个小手掌(专门打手的小手掌,网上有售)让你体验下疼的滋味,这样就能制止这种行为了。幸亏近期忙没时间买,也感恩自己能继续学习知识,找到问题的根源。

    目前,1岁多的拾壹已经进入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虽然还未到达“Terrible Two”的阶段,但已有些许表现,比如说“不”,或是她很愿意去做大人说“不”的事情、偶尔抓人、偶尔不愿分享。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一般在孩子1.5岁到3岁之间出现,因个性差异或早或晚。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等形式。

    自我意识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源于自我形成的敏感期。

    0-6岁的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因此,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2岁时,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人格状态有巨大的差异。例如,一个吸毒者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胆小鬼吗?”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因此,父母们了解并保护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强调“我的”、爱说“不”,同时伴随“咬人”“打人”。

    当孩子强调“我的”,是因为TA们发现了,我是我,你是你,大家是不同的。

    说“不”,TA们通过说“不”,来体现自我的意志。

    “打人”,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打”,只是表示不同意、不喜欢的一种态度。

    当孩子说这是“我的”时,父母不要着急强迫孩子去分享。这个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的东西一定要孩子做主。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前提是让他首先体验到拥有。慢慢的孩子就会有正确的物权意识了,当他充分的体验到的自己的玩具自己做主以后,就会有安全感了,接下来就会发展出交换玩具的行为,慢慢地也会发展出分享的品质。

    当孩子热衷于说“不”的时候,只是在通过语言来体验“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家长们不必过分较真,也没必要强调纠正,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和他强调分辩,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过去了。这个时期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打人咬人时父母只去制止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打”是排除的意思,不要去谴责也不要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尽量让孩子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自我。

    当孩子处在自我敏感期时,父母一定不要和孩子较劲,因为这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起点,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对低龄娃的“不当行为“,纠还是不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ud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