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枝绿叶五尺高,枯黃暗室用火烤,绳捆锁绑赴阴曹,临死落个火里烧”。
这谜语并不难猜,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香烟从小到大灰飞烟灭的一生缩影。
我“论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一样的烟民们戒烟,诚心告诫想要涉烟的年轻人和大家远离烟草。
只有洁身自好,一口不吸,就谈不上“戒”。这是最上乘的做法。
现在的烟盒和包装上都印着“吸烟有害健康”等让人们远离烟草的字样。但实际情况众所周知:包装越来越精美,原来的单一品牌大部分都升级为一个个系列产品,成为低.中.高几个档次,随着产品“升级”价格也是“直上云霄”。就咱们国家来说,各地烟厂林立.品牌五花八门.精美包装琳琅满目;烟厂发财,烟民掏腰包,数落一圈,烟民就是“冤大头”。
武术界有句俗语叫“拿法入了扣,神仙难解救”,吸烟也是同理,一次倒不显什么,一般超过两三次,就是香烟施展它的魔力一一“拿法”的“好时机”,又象粘鼠板一样粘住逃不脱。这就在于香烟的“瘾性”,烟民一旦着了“瘾”,烟再贵也要买,再喘再咳也要吸。一旦难受,有点决心的一一一“戒”,好一点儿时一一一吸,再难受又“戒”,好些时再吸,并且一次比一次升级一一一吸烟量逐次增多,有了这瘾性后就是上了“贼船”,真正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
曾几何时,也有把烟和吸烟吹得天花乱坠,象“銘心何用周郎酒,吐气能扬太白眉”.“假以烟景.大块文章”等等按文采都是上乘之作,可惜用错了地方,或者说把“鲜花插在牛粪上”,从清代以后的小说上,有俗语“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以及“一袋烟功夫(用烟袋一锅大约二.三分钟)”和“一颗烟功夫(时间也就是七、八分钟)”等现出了有关烟的雏形,成了时间的代名词,可能那时并不了解吸烟的坏处,反而受推崇。记不清以前哪本书了有几句偈语,其中有:手背上跑马(元、清的马蹄袖);嘴里安锅,鼻子眼儿里冒烟……大概以前都认为吸烟是好事。
直到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吸烟有风度,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女青年找对象说:嫁就嫁会吸烟的小伙子,不吸烟的男人沒有男子汉气派。在厂子里我们司机班十一个人十个吸烟,但都比不上那个跑长途的女司机,二十三、四岁,车走碰头都会按喇叭打招呼,听说武功了得,要不也不敢跑长途,是束鹿人,头上甩两根大辮子,常常叨着一支方型大号雪茄,和她的年龄性别很不相称,可人家却“洋洋自得,处处显摆”。不能不佩服,这号烟劲大的我们十个人谁都抽不了,比那“一支香”劲头儿还足。
更有甚者,把吸烟上升到“艺术高度”,我就见过这样的表演,他猛吸一口烟,吐出从小到大一串儿烟圈飘往空中,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将一个烟圈撑大,接着吐出一个小的圆圈从刚撑大的中间穿过,随即又喷出一截圆棍儿也从大圈中穿过直奔小圈,还熟练地喷出小圈从大圈中穿过去套住短棍,并且两个小圈都套在了短棍上……他是个杂技演员,现在我认为他同时又是个“教唆犯”,那时我们三个人看了表演,我随即买了一盒“金鍾”烟,将一盒试完了,谁也吐不出圈圈…………
多亏沒成功,如成功了三个人很可能二十岁以前就和烟草交上“朋友”了。
有一个老乡,六十多岁烟只醒着就不离,很不幸,得了肺癌,子女和乡亲们谁劝都不戒烟,觉得再戒也晚了,“破灌子破摔”,反而更勤了,直到奄奄一息还一支接一支直到进入“梦乡”……
真是可怜可悲又可叹……何苦呢?
人的体质不同,遗传基因有别,有些人抽一辈子烟都沒有得癌症,那是他太侥幸了,但他的衣裳会净些“小眼晴”,包括刚买的或是高档的。他的肺一定黑,牙保险黄,脸色沒有光泽,大部分有咽炎,爱咳嗽,说话都是烟嗓子,这个大家都知道。
据报道香烟中烟碱烟雾尼古丁多种毒素,一旦碰到倒霉的想“跑”都甭想。
试想在自己家里,一家人就自己会吸烟(尤其在空调屋里),自己抽了“头烟”再抽“二烟”,儿和女正做作业,和他(她)妈被迫都吸二烟,论味道都有说不出的难闻,亲历者回味就想呕吐,如这样慢性中毒,对得住妻子儿女吗?尤其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在空调室内还不如挨晒和受冻更好一些。
一室之内有四个人都是烟枪,谁也不嫌谁,晚上喝茶吸烟打麻将,一直到后半夜一支烟都沒有了,都猫腰有的甚至钻桌子下面拾烟头卷烟抽,你试试进到他们屋里你敢呼气,但是你敢吸气吗?不敢瞎编,这个例子绝对真实,是我亲眼见过的。
谜底:从上至下:算盘、蜘蛛、灶囱(烟筒)、滑子(现都用插销,木制窗扇滑子来回滑动起锁和开的作用)、木耳、虾、鸡蛋、丸子、枕头(有的人钻被窝先坐在枕头上)、及(“人”和阿拉伯“3”)。
论文:香烟的诱惑 论文:香烟的诱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