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诸位评价作品,常以“点评”冠之,此次,为了近观作品的思路轨迹,以“赏析”命题。赏析者,以鉴赏欣赏为要,以解析剖析为旨。意在把握作品的思路走向及文理脉络。局部聚焦,难免偏颇,望诸位不吝赐教,共同探究,以达引玉之功。
以下括号中之内容为赏析之语。
《刘一笼》
(乍一看题目:刘一笼,定非人名。此种命题方法,有设伏诱阅之效。刘一笼,即为“留一笼”的代称。近年,有好多小小说以此种方式命名,如“刘一刀,刘一手、刘一碗”等,《红楼梦》中人物“甄士隐”实为“真事隐”的反版。《水浒传》中把梁山军师很有用的一个人命名为“吴用”,此为命名之反用。前不久的小说《雅量》,把一位正派县长命为“胡峥”(胡整),其意亦在于此。如此命名的好处是设悬置伏,引起读者探究之兴。不利因素是,此种用法在新时期有滥用之嫌。女郎头上插一朵花是美丽,两朵是亮丽,插满头花又会是什么呢?)
永安城官阜桥,旧时是一处码头,从这里坐船出向阳湖,入长江直达汉口。码头旁边有一座木廊桥,连接东西两条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素有官阜桥小汉口之称。
(第一段采用全景式的环描作辅垫,目的是为了引出刘一笼所处的生活环境。弃之第一段描写亦不影响小说完整性,但读者会觉得情节“陡峭”。
用电影的手法论,该段应为“全景式”镜头。)
小汉口有三杰,一杰东街“足下”修鞋铺的修鞋匠黄三,二杰官阜武馆的陈教头,三杰西街刘一笼包子店的老板刘一笼。
(第二段看似闲笔实不闲,旨在凸显刘一笼的名气之大,为下文顾客排队买包子起争执“蓄势”。运用的是“近距”镜头。这里既然提到了“三杰”,为什么不写另外那“二杰”呢?若是写了,与主题有无关联呢?略写。若是初学写作者,大约会把另外“二杰”也描摹一番,若如此,恐是脱裤子放屁一一多此一举,因与主题无任何关联)。
刘一笼做的汤包,馅挑的是猪前夹精瘦肉,剁细了,加上香葱,胡椒等佐料搅拌而成,面粉是小石磨磨出来的,用老面发酵,麦香浓郁,汤包个大,皮簿,肉厚,汤汁多。所以吃刘一笼做的汤包,不能急,要慢,首先轻轻咬破一点包子皮,露出一个小口,滋溜吸干包子内的汤汁,再大口吃下去,那韵味,赛过做神仙。
(该段浓墨重彩写包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特色鲜明,吃法讲究等,是为深化主题而浓墨重彩,无此,汉口三杰之一之名就无从说起。详写。运用的是“特写镜头。”)
第一次去刘一笼包子店买汤包吃的食客,往往不晓得这个吃法,拿起来一大口咬下去,那边刘一笼吼道,客官,慢点,小心烫着嘴了,但已经迟了,汤汁烫得食客哇哇大叫,他又恋那口美味,舍不得吐,哦哦哦的,囫囵吞下去,都烫到心里边去了,还不忙竖起大拇指骂道,他妈的,好吃,真的好吃。
(这段文字与上段文字合二为一,仍是为了强化主题,为突出刘一笼之包子特色侧面描写,为深化主题进一层渲染。详写。以电影的技法说,运用的仍是“特写镜头”。)
刘一笼笑咪咪的,很是受用,做包子更认真,更讲究,一丝一毫不掺假。他的包子店前面,每天天不见亮,食客们便赶来排队,热气腾腾的汤包一出笼就被他们抢购一空。但刘一笼卖包子有个习惯,每天必留一笼。这下排了一早上队没有买到汤包的食客们不依不饶了,说,刘老板,这样做生意不厚道,我们站一个早晨了,你有包子却不卖,硬要留一笼,为什么?给个理由。刘一笼笑笑,家有老娘,留给她吃的。
(包子之所出现顾客排队争抢的局面,是因为刘一笼做包子用心用意,用料考究不糊弄。这里面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使得主线逐渐明晰。让顾客提出“为什么要留一笼”的质疑,为抖开包袱进一步蓄势。以戏剧的表现手法看,此段重在“补白。”以免情节出现“有来龙,无去脉”的状况。)
食客们这才作罢,并朝刘一笼竖起大拇指,离去,第二天来得更早。
(要说,行文到此,面对顾客的质疑,刘一笼做了回应“是给老娘留的”,一个孝子的形象己经塑造成功!如果到此戛然而止,文意略显单薄。作者为何要加上最后三段情节呢?目的是为了再生枝节,重起波澜,营造“一波三折”之效,进而深化主题,强化可读性)。
可不久,有人说,刘一笼老娘都死三年了。食客们气愤之极,骂刘一笼太不地道,要砸他的包子店。
(情节再生波澜,向高潮推进。)
正当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被一位青衣女子搀扶过来,说,谁说刘老板的老娘死了,我便是,他那一笼汤包就是留给我吃的。
(关键人物出场,为顾客解开了疑团,但另一个更大的疑团接踵而至:刘母已逝三年,怎会死而复生?正因为生疑,读者才有兴追踪结果)
食客们见了老太纷纷向刘一笼抱拳竖起大拇指说,刘老板,对不起,对不起,便一一散去。是,老太不是刘一笼老娘,而是西街一位孤寡多年的老人。
(作者最后把包袱抖开,刘一笼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及厚重感!这就是行文的一波三折,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后两段采用的是“定格”的表现手法。如同戏剧中“人物造型”)
纵现全文,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一波三折,主题突出。彰显了刘一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其身上闪耀的人性之光照耀着读者也温暖着读者。足见作者写作功力深厚。
存疑一处:青衣女子搀老太一说,因无补叙,似觉突兀。青衣常指戏剧中的女子角色,用此何意?疑窦顿生,似有斧凿之痕。
一己之见,难免以偏概全,不到之处,望诸位不吝抡斧,以正文脉。代作者向各位致谢!
苏文子
2018/01/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