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相见欢》

《相见欢》

作者: xcy无名 | 来源:发表于2017-04-28 16:37 被阅读76次

朱敦儒《相见欢》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倩(qìng):借助。

【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相关文章

  • 相见欢(1):忆昔半宵帛绡泪沁透

    相见欢 相见怎能不欢 故国一片雕栏玉砌 犹在梦中饮 相见欢 ...

  • 初相识,终别离

    初识见,愿相见,初见彼亦欢 相见欢,聚见欢,相聚识相欢 识相见,惜相欢,识人不解愿 终日见,年相见,终见己忘年 别...

  • [古典诗词]相见欢•相见欢

    相见欢•相见欢 今朝意气相逢。太匆匆。杯盏交融欢畅、乐无穷。 赏风景,趁雅兴,共游中。友谊时光不老、誓为盟。

  • 相见欢

    文/人淡如菊 久别重逢 匆匆 迷途的脚步找不到来时路 旧光阴里 有玲珑少年 望穿秋水 伊人 在远方以远 相视竞...

  • 相见欢

    作者:李壮壮 我生于七月七,这是一个好时节。 从前的十几年里我生性浪荡,也无需遵守什么法纪,吟诗作对,四处厮混。父...

  • 相见欢

    十年湖海扁舟。几多愁。 中年负担至今、心血呕。 月圆夜。空阶雨。思悠悠。 故人已去不复返,记心头。

  • 相见欢

    莫道西窗休依,情浓也,凭谁红巾翠袖慰戎巾。 帘中影,楼畔风,独自听,总在夜深人静不眠中。

  • 相见欢

    缘尽莫再强留 图增愁 可惜青葱岁月付水流 醉眼乱 林鸟散 何时休 许是有情眷属终白头

  • 相见欢

    ——雨夜盼君至 春厢急雨湿妆,怒芬芳,纸伞风随飞舞,水荒唐。 念君否,思君瘦,夜新惶,桥柳压枝垂绿,闹心泱。

  • 相见欢

    三月被渐升的暖意袭裹而去,四月伴着海风如期而至。 四月,走在春末的季里。只需舒眉一瞻,便有柔柔的明媚妖娆了眼眸。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见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qe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