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阅读《人类的荣耀》笔记#05
我理解你的痛苦(P181-P231)
先说下感受,读书到这里,渐入新境。本章题名《我理解你的痛苦》,正契合我的感受。是的,我首先能够理解我的这种痛并快乐的读书心情,这本提纲挈领的书信息量巨大,各路大家观点纷呈,先引发了我自身的情绪感受。我有时读着读着会想加扎尼加老爷子把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并且不同领域的业内高手的甚至是互相打架的观点一并呈现出来,却不妨碍他看似心静如水,漫不经心地写作,真是由衷佩服他这颗大脑啊。继续读会带来轻微的焦虑,这本书最多是导读啊,不要说有这么多的信息量,即便随手翻开一页,就是多少本书的阅读量啊。丹尼尔·平克的书要读吧,道金斯的书要读吧,斯坦诺维奇的书要读吧,罗伊F.鲍迈斯特的书要读吧,乔纳森·海特的书也要读吧,等等(咦,国内的专家书籍怎么没看见,都那么谦虚吗?),这还只是一小部分的感兴趣的细节延展而已。所以,当在书中提到的很多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研究结论面前,真是值得揣摩多次,乐此不疲。不要看区区50页而已,可是花费的时间却要长很多,平均每章都要花掉三个晚上的时间,算下来每章阅读时间超过6小时,再整理思路,记录笔记,再花去二天约5小时左右,所以进度总是会比徐卓老师的领讲慢一拍。(即使这样,我还是认为笔记是不完全的,还需要完成整本书后再次总结。)不过,家里长辈曾经告诉过我,人不怕慢,就怕站。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多花些时间是值得的。
嗯,这本书也是徐卓老师推荐的。《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
言归正传,本章探讨的是人类的情绪识别和共情以及如何改变情绪及感受。
人类从婴儿开始就会自主模仿行为,模仿是婴儿开始进行社会交流的起点。模仿人类,不仅用面部特征来识别他人,还会用模仿游戏来确定人们的身份。婴儿在出身三个月后就开始理解自己模仿的行为的意义了,不会只是模仿动作表情,而是已经会揣摩动作表情后的目标和意义了。而这在动物界十分罕见,之所以没有完全否定,是因为动物的相关实验没有完全定论。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我们是怎样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呢?
“理论论”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学。天生或经验习得的。“模仿论”观点则认为人都会模拟情境然后推断感受。在这里,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模仿是自动化的非自主行为,即你觉察到一个情绪刺激,身体自动会模仿反应,这个意识既可以被意识觉察也可以不被觉察。也就是说,你想到朋友为一件事很着急,脚步会加快,心跳会加速,脸部肌肉会紧绷等,这部分身体反应可能会察觉也可能不会。
联合理论认为情绪识别过程一部分出于自动,一部分出于意志。
识别他人的思想和情绪以及意图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模仿来源于共情以及心理理论。研究表明,有些面对面的情绪交流是发生在无意识层面的。比如两人同处,面部表情,讲话语速语调口音等都会无意识模仿对方。这种无意识模仿增进了社会交往,产生了更多的共情、喜爱以及顺利的交流过程,这些情绪会传染,然后感受到。比如你无意识看到对方咧着嘴开心笑的表情,也自动感受到愉快地心情。有学者认为,是情绪造就了感受,而不是感受造就了情绪。(也就是说先有情绪,再有感受。难怪看到一些电影里或现实中,有些患者通过药物来改善情绪进而改变感受,抑郁症是这样吗?那么到底有没有感受改变情绪的情况呢?一个人到底是心情舒畅了感受自在了,还是因为感受自在所以心情舒畅了呢?不知道我类比的对不对。不过,我内心同意情绪造就感受的说法。)还有学者将情绪的定义分为两个部分:心境(指体验本身),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受到这种心境。这里提到了一项研究,表明婴儿会被抑郁的母亲所影响。抑郁母亲的婴儿注意力更差,更少感到满足,更懒惰,更不活跃。而且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这一点真是很要命,抑郁母亲影响周围的人们倒也算了,可影响下一代是长期的。看起来,哺乳期的妇女需要更多心理疏导)心境也很微妙,我们可以常去被好心情感染的地方,比如你喜爱去的一些场合比如公园,看看喜剧电影,和喜欢的开心果朋友聊聊天等等。
那么,大脑是如何处理情绪的自动感染过程呢?
实验表明,当我们观察厌恶表情和体验恶心气味引起的厌恶情绪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都是左侧前脑岛和右侧前扣带皮层。也就是说当我们理解某人面部的厌恶表情时,激活了与体验同样情绪时相一致的脑区。想想看,有多少人看到别人想吐,或者闻到恶心的味道,自己也有想要呕吐的反应甚至可以马上呕吐出来。这是人类进化的生存需要,至少祖先看到腐烂的肉类做出厌恶的表情,你马上也会觉得很厌恶。不会再去吃了。
有趣的是人们面对令人愉悦的气味时却没有同样的反应机制。令人愉悦的气味只会激活后右脑岛,不会有内脏运动反应。(这里,比如我闻到牛排的香味,胃肠道就会不由自主咕噜噜叫,如何解释呢)
疼痛体验似乎也可以共享。
疼痛观察者和接收者与疼痛的情绪知觉相关的脑区(前扣带皮层喙部、双侧前脑岛、脑干以及小脑)都被激活了,但只有接收者的感觉体验相关脑区(后脑岛、次级躯干感觉皮层、感觉运动皮层、前扣带回尾部)被激活。这表明,观察一个人的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地产生与经历这种情绪相同的大脑活动。你的疼痛,我能想象有多么痛苦,并且我也感受到这种痛苦了,心跳加速,颤抖流汗。这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共情”了。
共情的定义非常广泛,在这里指能够准确地探测并意识到他人所表露的情绪信息并表示关心。
共情让我们在经历不同情绪时有不同的生理反应,特定的情绪才能产生特定的反应。当我们感受到负性情绪时,比如恐惧、愤怒、疼痛时,可能会心跳加速,流汗,全身颤抖等。
那么是不是你的生理反应与对方越相似,就越容易判断对方的情绪呢?研究表明,更相似的生理反应受试者更准确地理解了对方的负性情绪,但是这种相关出现在正性情绪情况下却并不存在。举个不严格的例子,一家人一起看恐怖片,如果都同样感到害怕,那么能相互感到有多害怕;如果看喜剧片,可能你就无法知道他究竟有多开心了。会不会出现这种抱怨场景:女方对男方说,你知道我有多讨厌你做这件事,可是你怎么就不能做点让我开心些的事情呢?或者会不会这样:你不爱吃苦瓜我理解,可是你爱吃榴莲我就无法理解了。或者会不会在送礼物时小声嘀咕:真是直男啊,知道我讨厌什么,可是咋就不明白我喜欢什么呢?
那么,是不是自己生理反应更敏感的人对他人就更加共情呢?
实验表明,对自己生理反应更敏感的人天生具有更大的右侧前脑岛,也有可能是因为经历了更多负性体验而更容易觉察自己的感觉,更多的身体自我觉知,更强烈的共情。
但是,如果人们有着影响特定情绪的大脑损伤,还能探测到他人情绪吗?实验也表明,比如杏仁核受伤,由于感受不到恐惧情绪,也就无法识别别人的恐惧情绪,但是能正常识别别人的愤怒。(这说明大脑识别恐惧和愤怒是来自大脑不同部位)另外,阻碍多巴胺活动的药物会减少对愤怒表情的反应和识别。这表明,情绪的心理进化是为每一种负性情绪进化出独立的加工系统,为了针对不同的生态威胁或挑战来进行探测,并有弹性地调整反应(我抑郁并不代表我不会愤怒,我愤怒并不代表我不恐惧,相互之间独立)。情绪感染不是人类独有的,许多研究者认为它是共情的基石,而共情位于进化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意识的参与和利他关系。
大脑通过镜像神经系统把看到的面部表情和模仿的行为联系起来。比如你看到别人打哈欠你也会打。人类的镜像神经系统在没有目标的时候也会被激活,而且更大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建立起更复杂的运动模式。镜像系统不仅与模仿动作有关,还跟意图(理解为什么做这个动作)有关。脑岛中也存在镜像神经元,与情绪观察和被内脏运动反应所调节的情绪理解有关。看到这里,我觉得戒烟就是极好的例子。抽烟这个动作有食指和中指夹着香烟,抬手到嘴边吸的动作,进入喉咙肺部的快感,吐出来经过气管喉部鼻腔的轻松感,还有烟的香味,烟丝燃烧的轻微滋滋声,灼热的烟头,抽着烟下笔如泉涌,抽着烟和别人更顺畅地交流等等激活一系列的镜像神经元。香烟不仅仅是尼古丁成瘾,还有着一系列的大脑神经反应。基于这个角度,电子烟其实无法让人真正戒烟,可能会让人危害身体小些(目前,FDA也未证实),因为大脑的神经反应已形成惯性无法替代。我已戒烟一年多,写这段时头脑中依然出现的是来一根的渴望,而不是对香烟的厌恶和恐惧。也就是说,虽然不吸烟了,但镜像神经元还是会被激活。可见,戒瘾之难。
以上我们知道了我们有一套独特的理解动作以及动作意图的镜像系统,而这套镜像系统也是通过模仿和情绪识别来学习的。
接下来,谈谈通过改变思考方式来改变情绪及感受的问题。我们之所以独特,就是因为能够“我的情绪我做主”。通过实验表明,即使先天性无痛症患者也能看到别人面部表情识别他人所感受的疼痛,这说明在其大脑里保留了该镜像神经元功能。也有实验表明,模仿和识别的准确度并不相关。
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变情绪。
1,重新评定。还记得斯蒂芬·柯维博士在《成功人士的七大习惯》中讲的案例吗?(早上6点的地铁里,早起的人们随着车厢的晃荡在补觉,涌上来几个孩子和他们的父亲,孩子在车厢很吵闹,父亲垂着头一言不发。整个车厢的人都感到很厌烦,有人问这位父亲让他管管孩子,父亲恍然抬头说:对不起,刚才孩子的妈妈过世了,他们还有些激动。请问此刻大脑的情绪有愤怒转变成同情了吗?还会义愤填膺,怒不可及吗?)所以,重新评定策略很奏效。重新评定可以调节情绪和模拟。也有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在重新评定时更加活跃。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可能进行了一次自我对话。也可能是左半球通常与评定正性情绪有关。具有减弱负性情绪加工的认知能力。(我想,我们生活中需要时长重新评定,可以通过自我对话,想象等激活左半球功能方法)
2,压抑。自主地不去展示任何情绪迹象。压抑需要你持续监控自己的表情,并修正。它和重新评定不一样。重新评定是不再会感受原来的情绪,压抑不会减少原来的情绪,只是不表达而已。压抑会隐藏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对他人可见的重要信号,别人也无法感知回应。你要压抑自己的某种情绪,由于要时时监控花费大脑能量,必定回应不正常或不及时,而别人也觉得你莫名其妙,举止古怪,敬而远之。总之,这不是正面积极的改变情绪方法。压抑也从合作中产生。比如你评估别人时如果无法压抑自己的直觉,那么就无法正确评估对方,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3,想象。想象使你能够不被局限于现有的数据。对一件事情因为场景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认知结果。同样有人摔倒,看到他痛苦的表情,对于运动员的想象可能是荣誉、同情、牺牲等等,如果是窃贼就会觉得愤怒,活该。想象还能帮助我们重新评定情绪。回到过去,投射未来。想象可以模拟过去的情绪,并从中学习,投射出他人在同样的情境中的如何感受和学习。这种能力对社会学习很重要。在这里引出了一个新话题,当我们在想象的时候,使用了很多种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拥有的能力的一种—分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区别的能力。
区分自我和他人
大脑中存在将身体自我与他人,以及身体自我与心理自我区分开的机制。婴儿从18个月就开始慢慢学习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了。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激活右侧下顶叶皮层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激活躯体感觉皮层。实验表明,想象对方和自己是相似的人和想象对方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人两种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被激活的脑区部位不一样,虽然都在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但是后者更靠近背侧。这说明我们考虑对方感受时对方是自己人还是陌生人时大脑运作不一样的,会产生偏差。所以当我们需要换位思考时,利用想象力来改变认知或者训练认知,弥合他人和自己人的区别,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社会学研究发现,人们认为不同于自己的人既不会与自己感受到同样的情绪,也无法感受到同样的情绪深度。会将自己的目标和喜好投射到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身上,却不会投射到与自己不相似的个体上。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在区别他人和自己人上有很多神经学意义上的解释,比如你去外地城市,可能圈子朋友还是原来户籍的朋友。
书中也提及了动物是否有换位思考能力的问题。灵长类动物可以在某些情况下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黑猩猩之间缺乏合作,且非常争强好胜。也有理论认为,也许人类的性情对进化出更复杂形式的社会认知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许正是抑制自身观点能力的缺乏限制了其他非灵长类动物的合作。狗和人类共同进化,有一些黑猩猩没有的类似人类的社会技巧,是天生就有的,比如:合作,理解指向的意义等。
小结:
书中的一系列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的一些完全或未完全的结论,让我感觉到:
1,人的情绪通过重新评价,想象,压抑等方式可以改变的;
2,我们和动物都有情绪感染、自动模仿、观点采择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自我觉知的限制,甚至也都有镜像神经系统。但是,人类进化出了语言,通过想象模拟情绪,能够使用抽象工具来传递情绪知识,这点是不是我们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原因呢?
3,我们有了想象力,可以让我们回到过去,投射未来。这是不是身心灵自由的重要标志呢?
4,我们的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合作;我们也要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以己度人,如果要真正理解别人,需要更加了解对方,找到更多的相似点,才有可能理解对方行为。
5,人类和动物的区别知道了,可是人类之间的区别呢?同样正常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比如共情能力,情绪改变能力等,但是想象力呢?也是天生的吗?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激活程度呢也是一样的吗?比如戒瘾效率有高低区别吗?
6,这一章介绍的重要合作能力,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如何保持大脑持续敏锐呢?有一本这样的书,我还没有读,很感兴趣,不知评价如何?
7,生物科学都是硬科技,社会压力以及个人面对的信息化爆炸的社会,可能在未来精神问题会越来越多。我很悲观地以为,生物医药公司会不断随着认知科学推陈出新而研制新药,短平快地用药一定比心理介入疗效快。因为身体对应的行为都能够在大脑找到对应片区,那么用药不是真正的高科技吗?毕竟我所认识的一位三级医院心理治疗师经常很无奈地开处方给病人,病人拿了处方就去买药,一点也不像心理治疗场所啊。
8,关于共情,我觉得书中陈述还是太少,可能还需要延伸阅读。是不是可以和情商联系起来理解呢?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