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中原焦点团队坚持原创分享第1123(2020.9.26)
“分离”,总是让人难以接受。为何分离让我如此悲伤?无数次问自己,却无法得到答案。
那么,“分离”本身又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对分离的反应不尽相同,却又有相同的地方。
其实,分离是生命的主题,是人生的重要主题。
提到分离,不得不提生命的两大要素:生与死。生与死是一体两面。
生:是相见、圆满、存在、完整,值得庆祝的一面,使我们远离了分离,远离了分离的恐惧感。
死:意味着消失和碎片。是“无存感”,“不圆满感”。
分离是死亡焦虑的化身,死亡焦虑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课题。
说到分离,先回到最初经历的分离,那就是离开母体,那一瞬间的分离让人恐慌、恐惧。
就在这一刻,我们经历了出生创伤,出生创伤是人类最大的创伤。
人类悲伤的本质,是因为死亡笼罩在人心里,是悬在人们头顶上的一把剑,有悲伤,才会害怕分离。
当我们心中拥有悲伤,人生的整个过程,就变成了迎着死亡,迎着难受,去体验和感受。
所以,任何的分离都是对死亡焦虑的唤醒,是对出生创伤的经验重复。
每一次分离的痛苦触动的是我们的出生创伤。
所有的悲伤都是一种重复,都是重复了出生创伤。出生创伤就是死亡焦虑的感觉,那次的恐慌和死亡的感觉是一样的。
分离是对恒常幻想的破灭。
分离是生命的底色。它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是如此渺小、无助。生命又需要我们去体验,去遭遇。
既然懂得了这些,为什么还会难过呢?
我们之所以害怕分离,是害怕无法掌控的东西,如果不分离,就可以抓住一些东西,可以执著于恒常,不喜欢变化。
而分离,就是“丧失”。分离躲在丧失的背后,丧失带来悲伤。比如就像丢了心爱之物,丢了重要他人。
接下来,谈分离的三种形式。
在亲子关系里,当孩子处在青春期,家长会感受到以前那么乖的宝宝哪里去了?家长对儿女掌控的丧失,可能会用愤怒的形式表达出来。
丧失是分离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家长内心的悲伤、挫败,内心的恐慌、失控,感到悲伤、沮丧、痛苦。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会充满着“妄想”,即对关系的妄想,期待着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永恒。
而人性恰恰是善变的,只有有内心对分离的笃定,才能去除“永恒”的幻想。
分离的第三种形式是“死亡”,面对消失的时候,相信死亡是分离的一种形式,而灵魂却永远都在。
如果我们追求“永恒”,就是漠视死亡,漠视死亡是分离痛苦的原因。只有面向死亡,蓬勃地、勇敢地投入到当下,才能克服生的空虚感、无意义感。
我们该怎样面对分离?
1、有直面人生的勇气。
了解人性,悲伤、分离这些都是生命的常态,生命的真相就是一个分离的过程。
2、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
关系不需要妄想、幻想,也不必要承诺、掌控,把对方视为旅途伙伴,最主要的是陪伴。更要和对方一起活成两棵树,相互陪伴又各不打扰。
3、学会自我安抚。
安抚恐慌的心,让内心不再恐惧,坦然面对死亡,接受死亡的本质。
4、拥有个人的精神信仰。
当有了精神信仰,活出了自己,就有了深深地动力,信仰就是流动的力量,疗愈的泉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