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罗胖的一期节目《为什么活的长也是竞争力》,从西方古典音乐三巨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平经历来聊这一观点。对于古典音乐的了解,仅限于读书时选修的《西方古典音乐赏析》和得到的《雪枫音乐会》,但对贝多芬特别偏爱一点,尤其是《命运》,《英雄》,《田园》这几首听来常有共鸣。
这三位都生活在18世纪的维也纳,彼此也互相认识,在古典音乐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但人生境遇却截然不同。
海顿作为宫廷乐师,他其实就是一个工匠,为宫廷内的亲王演奏音乐。他的受雇协议中有一条:当为客人演奏时,必须身着制服,穿白袜子,白色衬衣裤,扑粉,梳辫子或戴假发。这即是仆人的打扮。他凭着这一职位衣食无忧,有一支乐队供他指挥排练,到老了,还能从贵族那里领取退休金。所以海顿的生活是富足的,凭着音乐才能为自己实现财务自由,并且在死的时候,给亲戚朋友每个人都留下了一大笔遗产,连家里的佣人都分到了1000银币。
莫扎特作为音乐“神童”,在小时候便获得了宫廷贵族的宠爱,6岁开始在欧洲宫廷巡演,由他爸爸担任经纪人,凭借自己的演出便赚的了赏金和赞誉,足以养活全家。在贵族眼里,他是个长得萌萌哒,有音乐才华,天真无忌的孩子。但当他长到了17岁那一年,他的音乐创作才华也越来越展露头角,但和儿童时创作的那种简单音符的曲调不同,他的音乐更具艺术性和复杂性。然而当时还是贵族支配着社会,音乐家大部分还是得为宫廷演奏。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增长,与他的社交技能,生活技能的增长,不相协调。当约瑟夫皇帝听了他的《费加罗的婚礼》后说挺好听的,就是音符太多了。莫扎特顶了回去,我觉得就刚刚好。
莫扎特作为顶级艺术家,他当然懂得自己的音乐,而且从来收到的都是鲜花和掌声,不甘心被人贬低,但他面前的是皇帝啊,皇帝可受不了这样的气。可想而知,他和皇帝的相处自然在日后也不受待见。
成年的莫扎特接受不了社会的尊卑秩序和规范,在社交和理财方便都欠缺能力,停留在神童时期,这是他作为社会能力失调的人的悲剧。
莫扎特比海顿小24岁,比贝多芬大14岁,是承前启后的关系,只可惜只活了35岁。
而到了贝多芬这一时期,他是作为欧洲大陆第一个艺术家身份的大作曲家。贝多芬成名时,由于法国大革命,神圣罗马帝国已经解体,欧洲贵族阶级已经没落了,这个时候在宫廷和教会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音乐市场,就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包括那里就有不少有钱人。那是作曲家可以出版自己的乐谱,这是一份很不错的收入,贝多芬就是第一批出版乐谱谋生的音乐家。他还有更大块的收入来自公共演出,担任指挥的出场费。而当时贵族与贝多芬的关系,不再是主仆关系,而是粉丝与明星的关系。他享有的自由度与海顿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莫扎特其实也遇到了这样的时期,可惜他的社会能力不成熟,而且活的也不够长,不能充分享受这一红利。
贝多芬与莫扎特相比,桀骜不驯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所活的那个年代,市场的红利正好是适合他这样才能的人去创作和收获的。
可见你的才华要匹配得上你的能力,而你的能力要赶得上当道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