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亲子冲突的一些假想(一)

关于亲子冲突的一些假想(一)

作者: 周四兒 | 来源:发表于2020-07-15 22:54 被阅读0次

    上周有朋友问我关于亲子沟通的事情,希望我能给一段资料,今天终于有时间坐在书房里“垫高座椅”仔细想想了。


    图源网络

    与一般的人际沟通不同的是,在面对亲子沟通这个话题时,首先要面对的是身份的不对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养育者”与“被养育者”,而这一关系往往又会被等同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家长站在天然的高位,而孩子站在天然的低位。

    有的家长不服气,说:“我们家很平等的,甚至都是以孩子为中心,TA才是家里最重要的那个,我们都得听TA的。”但这里依旧需要看到,“以孩子为中心”是由谁决定的呢?谁才是家里实质意义上的“话事人”呢?

    很多时候亲子间发生的冲突,都是彼此在追求“话事权”,争取自己的思想能够被尊重、被支持。只可惜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更大意愿地表达“我需要你看到我”而忽略了“对方渴望被我看见”,将“沟通”变成了“听我的”,最终让关系成为一场又一场的权力争夺战,最终让这争夺战被解释为“TA从来都不理解我”(此处的TA既是父母,也是孩子)。

    面对“听我的”,另一层意思是“你错了”,同时也散发着“你应该改正”的讯息,从而让接收信号的人奋起反抗,而TA要反抗的也不再是表面的“听谁的”,变成了要证明“我是对的”、渴望“被理解”,行为上就变成了“我必须要用力地让你理解我的意思”。


    图源网络

    由于需要先完成朋友交付的作业,今天先讲在我的工作经验中10-12岁这个年龄段常遇到的几种状况,未尽之处待完善。

    10-12岁是个有趣的年龄段(哼哼,肆老师觉得每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有趣),首先是出于社会的发展,有些孩子从9岁已经进入青春期,即一部分人说的“成年准备期”,以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次具备繁殖能力为标志。那么,他们就已经开始具备青春期特色:生理成熟、心理半成熟,要求独立,但精神上无法完全独立,经济上依旧依靠养育者。结果是:嘴硬、玻璃心(无贬义)、思想矛盾体、行为易冲动。

    与他们相对应的养育者们,此时多处于中年阶段,面临着自己的事业生涯的瓶颈期/突破期/转折期,常说家庭是一个人的避风港,而这个年龄阶段,家庭往往本身就处在“风口浪尖”,总之满地鸡毛。

    对于不甚可控的外在事业,许多人将家庭生活默认为“可以控制的家事”,这就导致了内院起火时的愤怒与不满:在外面就已经够烦的了,怎么回到家还这么多事?你就不能消停点嘛?——这话,就是我在工作室经常听到的一种声音。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家里太多需要操心的事而对同事、领导说“我家里已经一堆事了,工作上你就不能让我少操点心吗?”

    为什么本应是避风港、安心所的家庭会成为风口浪尖的战场?很有可能与我们的心理预期相关。

    例如:
    场景一:11岁的小A,男,被父母提溜到工作室见我,父亲满脸写着不满,母亲满脸写着焦虑,小A满脸的无奈与烦闷。父亲说小A在校成绩一般,每天放学回来还不好好写作业,一到家就看电视,说也说不听。写的作业也总是敷衍,非常不认真。
    母亲说:“我们家就他一个孩子,从小就宠着,不知道是不是对他太宽松了,这孩子总是发脾气,对他爸还不太敢,但是对着我就成天大吼,有时候说急了还骂我,我觉得自己真是失败。”
    两人一致表示:“老师你看看这孩子是什么问题,帮我们管理一下吧。”
    当他们讲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一直观察着坐在旁边的小A,父母讲话时他用鼻子用力地喘着气,脸色越来越臭,双手不住地抠着指甲。
    母亲回眼看向孩子时皱着眉头说:“小A,跟你讲过很多次了,不要抠手指!”
    我问小A对父母讲的有什么要说的吗?孩子说:“有什么好讲的,讲了他们也不会理解,也不会听,只会要我按照他们说的做,我就是个不配拥有灵魂的机器,讲什么讲。”
    父亲听罢立马火了:“有你这么跟人说话的嘛?!没礼貌!真不知道你妈是怎么教你的!”
    小A站起来怒道:“对对对,我就是你们教育的瑕疵品!我没用,我没礼貌,我不懂事,都是我的错,你们都对!”

    肆老师:从父母的表述中我们看到了一点端倪,即在这对父母的意识里“孩子要有孩子的样子”,而他们心目中的“孩子样”应该是:1、学习用心;2、做事认真;3、孝顺;4、性格温顺不发脾气;5、有礼貌。因此当孩子的行为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样子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冲突感,大脑发出“这不对”的信号,仿佛在说“这个产品和我要买的不一样!”于是带到专业修理工的店铺里要求维修。
    从孩子的角度,心目中也有个“父母样”,比如:1、父母应该用心理解孩子;2、父母应该耐心倾听孩子;3、父母不应该总是指责要求孩子。因此当自己的父母在某件事或某个时刻无法的时候,头脑中便会出现“这不对!”的信号。一边说着“都是我的错,你们都对”一边委屈地贬低自己为“瑕疵品”,听起来很有一种对抗父母的意味,但细听下来你就会听到话语中的委屈和无能为力,试想我们在什么时候会用将自己踩入尘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最后的倔强,你便会深有体会这时孩子感受到的四面楚歌。
    而在这个家庭里的状况之一是:大家都不愿接受“吾本凡人,无法完美”。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孩子没教育成心目中的样子,便是代表自己的失败;孩子将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吸收,转化为对自己的失望以及对父母不是自己想要的父母样的失望。此时,矛盾必然产生,冲突也是必然。
    我对这个家庭说:“孩子愿意在这里表达出对你们的不满,是对家长还保有希望和憧憬,如果TA真的不想改变现状,你们十头牛也把TA拉不进来;而你们虽然嘴上说着各种不满意,但依旧花时间精力带孩子来咨询室,说明你们对孩子也是充满希望的。这个目标我们大家都是一致的,那么接重点就是如何看见对方的需要,如何恰当地付出自己有的,如何恰当地表达爱,如何理解对方爱你的方式。

    场景二:12岁的小C,女,和父母一起到咨询室,父母认为孩子过于内向不善交友,在学校容易受欺负。
    文静的小C坐在沙发上不言语,我们俩听着父母讲述孩子如何一个人静静地上学、静静地放学,假期静静地在家,听着他们讲孩子在学校被人起外号、丢粉笔、恶作剧,听他们怒而无奈地说:“我跟她说了无数次,他们要是欺负你,你就怼回去,打回去都可以,有事情爸爸妈妈给你撑腰!但是她就是像个软柿子一样,谁都可以来捏一捏,真是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我问小C:“你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有没有好朋友?”
    小C正要开口,她妈妈说:“她哪里有什么好朋友,那些人对她都是有目的的,看我们家小C零用钱多,总是占她便宜,那才不是什么好朋友。”
    我又问小C:“爸妈说你在学校被欺负……”
    我的话还没说完,她爸爸说:“对啊,就知道回来哭,在家里发脾气有什么用?有本事跟那些人也凶巴巴啊?窝里横,出去就躲在我们背后。”
    我:“……”我也不想说话了。。
    后来把父母请出咨询室,我与小C单独沟通,慢慢地小C说:“其实我小时候也有好朋友,但是他们觉得影响我学习,就不让人家跟我玩,还打电话给同学家长说不要和我做朋友,不要影响我学习,打电话给班主任让班主任注意我,‘我孩子长的漂亮,现在这些学生都早熟,你帮我看着点,不要让那些人带坏我家孩子。’这是他们的原话,后来班主任在开班会的时候就含沙射影地说了这件事,从那之后学校里总是有人对我指指点点,我也不想的啊……”说完,孩子就忍不住地哭了,“我也想有朋友……我也想出去玩……但是我做不到,每次交了新朋友,脑海里就会自动回放曾经的经历,我怕她们会因为我爸妈不跟我玩,我只能对她们更好更好,可是时间长了就发现她们真的是想占我便宜,就像爸妈说的那样,我也心灰意冷了,可能我就真的不适合跟人交往吧……一个人静静的也好,至少不会被骗。”

    肆说:我在这个家庭看到的是两只大老鹰将小雏鸟护在身下,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而这种爱的方式却恰好扼杀了孩子学会煽动翅膀的最佳时机。父母之爱子,方式很多,有些爱会协助孩子飞的更高更稳,有些爱,却让孩子怀疑自己,生生将翅膀折断,失去飞翔的能力。一次又一次未经演练而得到的必然失败,恰好印证了父母的担忧,成为孩子命运的“预言”。
    如何解读现实遇到的情境比一味躲避风险来的更稳固,更能培养孩子的勇敢;而父母的过度代劳会令孩子原本拥有的能力萎缩,“过度代劳”不是爱而是“剥夺”。

    在亲子关系中,面对冲突的要点在于从自身经历中寻找解决策略,从与孩子和平相处、和谐互动中寻找经验,切记不能将“听我的就对了”作为沟通的前提,减少为图省事高效的独断,有时候多问两句、多听两句,事情就不那么让人头大了。

    肆的经验:在面对青少年的互动,犹如治水,需要因势利导,疏堵结合。努力减少自己想要为对方做点什么的念头,努力克制自己想要“改变”对方的念头,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当我们想为TA做些什么的时候,内心里是对其能力的怀疑和担忧,怕TA做不好、做不对,敏感的孩子会在第一个瞬间捕捉到对方对自己的否定和质疑,进而采取行动想要证明,而基于他们的发展现状,往往会发生令彼此都不愉快的结局。

    沟通策略:(抓住以下禁忌的要点,便远离了雷区)
    一忌自我中心,因孩子思想尚未成熟而以父母过来人的观点去代替孩子的想法,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动手的能力,不仅会增加孩子在现实中的依赖,也会令孩子的精神难以成长独立。
    替代方案:换位思考,重视孩子“不成熟的想法”。
    二忌情绪化处理,一点就着像个炮仗。遇事冲动急躁往往容易一刀切地看待孩子的行为,而这无法为孩子提供下一次成功的经验,只能让其深深记住自己是如何错,而不知道该如何做;同时这种的情绪化方式由于秒见效而被孩子习得经验,为其提供了“情绪化”的榜样,容易被情绪控制。
    替代方案:父母进行正念练习,学会平复情绪。
    三忌先入为主,自以为了解孩子而不听孩子的表达,进行强行说教,这种先入为主又往往带着对孩子“不全面”的认识,得到的说教成果自然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对与父母沟通提不起兴致甚至产生厌烦感。
    替代方案:先听孩子说,多询问,少指挥,少干预,多引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亲子冲突的一些假想(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hd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