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课上,中午吃饭时一个同修和我多聊了会儿,了解到孩子才小学低年级,盯着孩子写作业,一有写不好做不对,就怒目相视,就动手戳脑袋踢屁股,再加上言语讽刺挖苦,屡次说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等等(根据描述自己推测的),不负所托,经过近十年的语言暴力积累,现在孩子十岁,一考不好,就会满怀愧疚的对妈妈说:“妈妈,我真是笨。”这么小的孩子就想自杀,惊醒妈妈走上了学习之路。
交流中妈妈说,我这么费心费力,我不能接受我的孩子只考15分。
我说:“如果考不好,会怎样的呢?”
“我觉得我不是个好妈妈,我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会怎么认为我……”
“会觉得没有面子是吗?”
“是。”
学习过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这妈妈成功的给孩子种了个“我是笨蛋”的信念。当时的我心中对孩子感同身受,这么小的孩子就被这个信念死死困住,心起绝念,对孩子心疼的只想掉眼泪,于是有点不客气的对妈妈说,你好残忍,就为了给你挣面子,就为了让别人认为你是好妈妈,就为了让自己在外面脸上有光,孩子的生命力被你打击的在哪儿一直趴着,起不来,几乎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是你,你承认你自己笨吗?妈妈想了几秒说,不。那你的孩子是承认自己笨的,是吗?妈妈说,是。那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多么毁灭性的信念,就是你亲手给中下的。
此时妈妈似乎有所觉醒,很认同我的说法,认识到原来让孩子学习好的内在动机竟然是给自己争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觉得心里不那么堵了。
自此,我还认为是替孩子打了抱不平,铁定认为这个妈妈是个残忍、自私的妈妈。
碰巧的是,第二天上午老师给这个同修就她的困惑给予解答的过程中顺带做了个个案。从而也让我从刚刚那个自以为是的认知里惊醒,让我明白妈妈也是个受害者,也是在毫无觉知的情况下的自动化反应。
这个妈妈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缺爱,缺认可(缺心理营养),等走入婚姻后,又遇到了一个和妈妈非常黏连的老公(妈妈把我养大不容易,我对妈妈的恩情永远报答不完。大概情况是老公在外打工,每次都要十天半个月才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是对妈妈嘘寒问暖,母子聊的很欢,对妻子形同路人,冷落一旁。每次出门吃饭,游玩都要带着妈妈,没有夫妻二人单独空间。同修说,面对这种局面有深深的恐惧和被抛弃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同修在原生家庭里没有被满足的心理营养,在老公身上也没要到,极度匮乏,心里充满了愤怒和委屈 ,现场哭的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那么这种情况下身边谁容易成为这个妈妈的情绪的出口呢?概率最高的就是孩子,孩子稍不如意就暴怒;内心的爱的匮乏谁能来弥补呢?答案还是孩子,就是通过控制孩子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来给自己掙面,用孩子的好成绩赢得外在的认可来慰籍内心的匮乏。(所以稍不如意,就暴怒如雷,就拳脚相加。)
所以这个妈妈也是受害者,只是不觉知地把这么多的不良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已。
所以在这个链条里,老公不容易改变,婆婆难度更大,唯有妈妈学习成长自己,才是唯一解决之道。
从这个案例,我学习到的是,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也只是仅仅限于我,并不是全部,也未必是真相。我们所看到一切外在的发生,其背后都有很多我们所看不见的推动,因此一定有很多的原因,围绕在其中,而这诸多原因之中,有很多是我所不了解的,有很多是我所不知道的,甚至很多原因,连当事人本身都难以明晰。
所以遇事不要固执不要执着,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不要“我执”。
正如孔子所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只是我到此才又一次深深的理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