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里一直很乖,但疯狂的念头从来没断。
小学的时候怂,只敢传个纸条儿、偷偷买零食。想过逃课,想过离家出走,但路子行不通,也就搁下了。
初一开始了我的中二少年之旅,叛逆期如约而至。
开始为着小事和母亲争执、赌气,虽然说完就忘,但不愉快一天天积累,竟磨淡了对她的依恋。
和父亲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僵持着、放不下面子,常常以我急哭、他眼红结束。
放学晚回家没跟家里说,挨一顿骂也没放在心上。总觉得父母管得太紧,总觉得自己不会出事。
在学校也开始和老师作对。因为不爽,故意不用老师发的本子。
作为英语科代,在老师面前说英语课无聊,说英语不用复习。那个中午,比起“劈头盖脸一顿骂”,不如说是老师在发泄失望与痛心。老师气哭,我吓到不敢哭,恐惧和后悔淹没,只浮出一句句“对不起”。
还有些更幼稚更傻逼的行为,比如上课故意打闹还不认错,比如把老师的翻页笔扔进垃圾桶里……
最大胆的是逃课。不出所料被抓了,感谢那个老师放过我。剩下的时间我在校园里游荡,强装镇定,腿还是抖了一下午。
十三岁,最浪漫而刺激的计划就是离家出走,坐最便宜的火车,去一个海边城市,想办法赚点钱,没地方住就待在M记,用微薄的积蓄和收入,换一个海风海浪翻涌的夏,换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与成长。
但也只能是幻想,一报案就会被抓回来,钱也是个问题。
那就退一步,逃学,穿街过巷游荡或者图书馆待着。不过暂时还不想撕破脸,也怕挨处分,于是又搁下了。
想打架,终究是怂。搞恶作剧?怕闹大了收拾不来。
很多想法没有实践,所以平稳地度过了这个时期。
现在看来,所谓叛逆,不过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心智尚未成熟时,用这般幼稚的方式来引起注意,来追求独立与自由。
觉得和男生鬼混、打打闹闹很酷,觉得骑着单车在陌生的街道穿梭很爽,觉得作对、搞事情惊险而刺激。
不愿让父母再把我当小孩,加上性格倔强,气上头来就争吵、赌气。
因为无知,所以幻想。一面也知道自己普通,一面又觉得外出闯荡很酷,幻想自己有个奇迹般的未来。懵懂,热血,十足的中二,让平淡的生活,有了那么一点浪漫色彩。
那个时候对爱的认知流于表面,知道父母为我好,但没有深刻体会。
直到初二期末。
在德育处帮老师整理成绩,旁边主任在和一个家长谈话。
“他最近每天下午都来找我开导,都得聊上一个多小时……”
“对啊,他还是不愿意学习,平时经常在街上游荡。”
“他现在要休学的话也得看……”
不用抬头都能知道主任和家长忧心忡忡,一声声叹息化作了我内心的顿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老师担心着每一个学生,父母费尽心思日夜操劳。我们或无力挣扎,或撒手不管,烂摊子落到父母身上。他们扛着工作和家庭的重压,勉强说着“没事”。
后来很多次的顿悟,让我慢慢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真正感受到担心孩子出事的不安,为孩子的事情费尽周折的忧虑与无奈,光是想想,沉重感便涌上。往后无数次,为着父母的爱动容,也愈发想要回馈。埋藏起叛逆的念头,懂点事了,不敢辜负他们的付出。
和父母还是有很多摩擦,但我不再会无理取闹,不再非得吵出个是非对错,慢慢学着包容,放下脾气。双方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提意见。父亲依旧走不进我的生活,鸿沟面前,我们彼此尊重,饭桌上互相过问、分享日常。
其实疯狂的念头从未消失,有时也羡慕逃课打架的校园生活,仍想不顾一切做出疯狂的举动,想不顾前程混吃等死。
然而真正的酷不是叛逆,不是有多少“事迹”可以吹嘘,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成为强者让人仰慕。
想通以后,每当别人吹着“牛逼事迹”时,我默不作声,心想这算啥,成绩好能力强才值得骄傲。
把那股中二劲儿花到学习上,一腔热血,敢想敢做,倔强地坚持,成绩慢慢爬上来。
其实每个人年少时或多或少有些中二,不可否认,它是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为真正成熟打下基础。一腔热血,有梦想有勇气,又何尝不是好事?只要把握住,不出大事,小磕小碰也是一番历练。
借用《雨季不再来》封底的话——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是一个逆子,追求着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清的那份情怀,用文字记下思想上的迷惘与伤感;
“然而在历经十年数不清的旅程,无尽的流浪和情感上的坎坷之后,她终于醒悟到这一段流光并没有虚度,而是让她变成了一个对凡事有爱、有信、有望的三毛。”
中二与叛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老师和父母的引导,是不断的自我反思,是个人选择和学会换位思考。
是一次次的经历与顿悟,让浪子回了头,蜕变成今天这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