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该是我在某评级公司工作的最后一天了。有些感慨,不禁言说。
一、跟踪期的工作量好恐怖
我也算经历过评级公司跟踪期的人了!所谓跟踪期,是指大量出具主体跟踪评级报告的时段,通常在每年的5月~7月。跟踪期从5月开始,是因为一般企业在4月30号才会将去年的年报披露出来;到7月结束,是因为监管部门要求7月31日之前必须出具跟踪评级报告。
我开始写农商行主体跟踪报告时,就直接是跟踪期高峰了,没有经过前期的培训(项目负责人你们多多担待~)我一天写完三个报告,写完报告之后谁是谁傻傻分不清,脑袋直犯迷糊。
看到这儿,懂行的朋友可能会问,这主体跟踪评级报告是个什么鬼?跟踪不应该只有债项的吗?确实是这样,但是我所在的评级公司比较另类,对委托评级的客户会赠送这个报告,且这个报告不对外披露,只给委托客户看;这个报告还不会延长之前主体评级的有效期。这种报告内容是最简单,出错后造成的影响最小,因此通常都会让新入职的同事负责这类报告的撰写。一当练手,二也可以将可能的损失降至最低。
一天写完三个报告不算什么,更为恐怖的事在后面——出报告。照理说,出报告应该就是逐层审核签字就完的事。据说之前也确实如此,以公司的名义正式地发出一份报告没有现在那么多繁杂的手续。但是后来,实行纸制资料审核与线上电子资料审核并行的方式,也就是说,原来的出报告的手续要走两遍。再加上线上电子的系统设计得不够人性化,老同事弄起来都费劲,何况还不知道原来出报告流程的新同事。部门负责人后来坦言,在整套工作中,写报告占一小部分,出报告才是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让人做机器的活儿,简直是对我莫大的侮辱和侵犯!于是,我写了套代码,让出报告的纸制资料能自动生成。这让我非常欣慰,同事看过效果之后也拍手称快。但是后来这样做似乎是出了问题,有些只能手写的,我给弄成打印的了。奈何只好返工,只好老老实实地手写。
二、评级公司分析师身陷事务,不能专心搞研究
上面讲到,出一份主体跟踪报告特别机械、麻烦。其实,平时分析师们要出的报告是主体报告或债项报告,这种报告在分析师中间俗称“大报告”。不论是从调研的深度、报告撰写的深度,还是出报告手续之繁琐,都可称得上“大”。
我任职期间比较特殊,赶上了跟踪期和监管要求披露评级模型的前期。监管要求,今年(2019年)8月1日之后发布的评级报告,都要包括评级模型评判过程和结果,否则就不能发布报告。这下可急坏了全公司各评级部门的负责人,我所在的部门领导也不例外。但是,弄评级模型,需要设定参数,需要用已有数据进行检验。数据量少还好,可以手算;但是数据一多,手算就力不从心了,必须依靠程序。但是部门里能熟练编程的人好像只有我一个,最后我一个新入职的人成了写代码这部分的扛把子,应该负责此事的信息技术部或是无能,或是推诿。诺大的部门,诺大的公司,一个愿意写代码的都没有?不过仔细观察,便不觉怪异:整个部门女性年龄更大一些,女性多于男性,高层中几乎没有男性。经验丰富的男同事都哪儿去了?都跳槽走了。对于研究类的人员来讲,无人愿意陷于机械的、事务性的渊薮,无人愿意处于一个没有研究氛围的集体中。经验丰富的男同事们能走则走,女同事跳槽时会受到歧视,跳走的也少。资历浅的男同事,刚进来,经验不够也跳不出去。于是就形成了这种格局:鲜有人愿意学习,鲜有人认同代码,鲜有人会写代码;高层几乎无男性。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情况:写代码这件事毕竟很累,很操心,可能有人隐藏能力,不想担起这个担子。
三、感谢这家公司收留了我
在上一家单位时,当了不到二年的信评,奈何裁员,出来找工作,又因年限不足而不得。多亏了现在这家单位“收留”了我,因而我也必须感恩戴德。我想,至少把我负责的代码写完吧,这也算报答了领导的恩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