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作者是林语堂。对于林语堂,我的认知仅来自他的作品《京华烟云》,是的,就是由赵薇主演的那部电视连续剧,看惯了赵薇主演的琼瑶剧,只觉得剧中满满琼瑶味扑面而来,吓得我赶忙换台,换成科技频道才平息了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说到民国时期的大家,我第一熟知的便是鲁迅,如果把鲁迅比作参天大树,那林语堂至少也算得上一棵梧桐了。梧桐虽高,但风雨欲来之时能否经得住疾风骤雨的一轮摧残呢?林很幸运,大时代的暴风骤雨虽然猛烈,他自保功夫却也没得说。虽说没有鲁迅那般伟大,作为作家、翻译家的林语堂依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鲁迅拿笔作武器时,他将笔化作一折纸扇,将中华文化的春风传播到全世界。
这不,在书的封面,赫然写着“林语堂著,张振玉译”,没想到,是真没想到,《苏东坡传》原文竟是用英文写的。用英文的语法,依照西方人的逻辑去介绍一个中华的文化名人,如果没有学贯中西的文化功底,这绝对是做不到的。在这个方面,林语堂算是开天辟第一人。从这个角度看,林语堂从来就不是一个斗士,他只是一个文质斌斌的学者,他也许不是没有家国情怀,只是舍不得放弃自己优渥的生活条件,毕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这让我想到民国期的另一个文化名人--胡适,他们二人何其相似。从学者的角度去读林语堂的作品,也许少了些酣畅淋漓,但依然能够感受到这名学者的理性智慧与细腻的文笔。但如果放在大时代背景下,我们会发现林的话语中的不合适宜。比如,在序中,作者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我写苏东坡传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以此为乐”怎么理解呢?我认为他的意思是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出于什么责任感,也不是谁布置给老先生的一份非完成不可的一分作业,更没有什么被逼无奈的情绪在里面,自然也没有功利的目的在里面,他只是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这种超脱于世外的很有个性的一句话,搁在今天于年轻人是很受用的,但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却又是是那么的格格不入。网络上不是常说这么一句话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今,被俗事和琐事所缠绕的都市人,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可在几十年前,这位老先生就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而且还活出了自我。
总的来说,林语堂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某些方面,他真就是个凡人、俗人。但在另一个层面,尤其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他所创造的成就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巨人,一座高山。是的,作为一个文人,在他自己的领域,林已其实做得非常好了。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