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抓住读者每一颗脑细胞——写作中「类比和场景化」的运用

抓住读者每一颗脑细胞——写作中「类比和场景化」的运用

作者: 徐海瑜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00:06 被阅读104次

    题记:

    这篇文章源于2018年6月,第3期「师北宸21天写作营」,助教老师莉莉盒向我提出探讨话题——关于「类比和场景化」的写作方式。

    于是当时我匆匆写下这篇文章,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一口气倒了出来。

    01/  类比和场景化,是写作的秘密

    进入本次训练营之后,我才认识到这两个写作的秘密。最早的启发来自于北宸老师对训练营二期作业的案例点评。

    一是张哥哥的文案,以特朗普阅兵的例子完美地应用了类比和场景化描述,以达到触动学员修改ID的目的。(见下图)

    张哥哥案例

    二是对“青年屌丝夜生活”的改写案例,重点提到了tell和show的区别,让我茅塞顿开。(见下图)


    青年屌丝夜生活案例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对这两种手法产生了高度的重视。

    因此,我也开始尝试着改变刻板的写作方式,转换到读者的角度,考虑读者喜欢看什么样的描写,以及读者更容易理解怎样的内容。

    02/ 在写作中使用类比手法,你可实现借船出海。

    为什么说是借船出海呢?借的是什么船呢?

    这艘船就是各种常识在大家脑中形成的普遍印象,对张哥哥使用的类比来说,船就是大家对特朗普以及他与金三胖矛盾的认知。这种认知,几乎人人都有,而训练营同学们都是爱学习的人,更不会不知道。

    船借来之后,要装上自己想运送的货品。

    对张哥哥而言,货品就是“希望大家把名字修改整齐”这个愿望。

    这种用法的效果,比直接说理强很多。

    学会之后,我在给刘喆兄的回信中,就使用了孙悟空、唐僧、意式浓缩咖啡、蜜蜂这四条船,来承载我的货品——对刘喆兄的建议。

    前二者是西游记内容,中国人几乎都再熟悉不过(如果刘喆是老外,我估计得换其他比喻),而咖啡和蜜蜂采蜜也是生活中常见现象。

    有了这四条船,可以帮助读者迅速理解你的观点,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03/ 在写作中使用场景化描述,读者可实现自动脑补。

    我做了点分析——

    看出来了吧?视频最佳)

    我们很容易发现,视频的呈现方式是最好的,最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一般人的大脑,都有偷懒本性,倾向于接受更加形象化的信息,而非抽象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你很愿意花两小时看一部电影,却不愿意花哪怕20分钟看几页哲学书。

    前者让大脑欢天喜地,因为不需要动脑;后者让大脑痛不欲生,因为时刻在烧脑。

    当然少数思考发烧友例外。

    所以在写作中,你可以通过文字创造类似视频展示的效果,这就是场景化描述。

    当你用文字进行引导的时候,读者自动会将这个画面脑补出来,而脑补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你对文字的运用。

    脑补出来之后,即利于理解,又形象有趣,同时印象深刻。

    在我看来,比较重要的有两点——细节化描写以及情绪深度。


    一个是细节化描写。

    这是北宸老师一直强调的,因为会容易抓住读者。

    我曾经写过一个故事,是这样子开头的:

    夜色已深。微风拂过,一枚黄叶,贴着马路牙子,迟疑着向前翻滚。

    路边仅剩一家排挡仍在营业。三四米宽的人行道上,一盏昏黄的白织灯,灯尾连着油腻的电线,伸向某处看不见的窗口。劣质的白色塑料桌椅,零散地摆在篷布下。地砖又黑又油,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发给我媳妇看,她说,“……油腻的电线,伸向某处……”的描写,让她印象很深。

    这一段文字里,涉及到不少细节——

    颜色(黄叶、白色桌椅、黑地砖);

    动作(贴、翻滚、伸向);

    质感(昏黄的白炽灯、油腻的电线);

    数量(仅剩一家、三四米宽);

    拟人化(迟疑着……)。

    我想是因为这种细节描写,与读者的过往经验建立了关联,并为脑补画面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使得画面感够强烈,这样才会有冲击。

    当然,这一段并不见得写得就好,只是涉及到了这些细节,所以作为案例供你参考。

    所以我在结营分享《我有一个相见恨晚的学习方法,你要听吗?》的时候,所举的「沙漠中骆驼见到绿洲」的例子,就是运用这类手法,所以大家印象比较深。

    而我在文中说的一句话“来到训练营,感觉进入了知识的上流社会”,也经常被大家转发。正式因为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所以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

    还有一个是情绪深度。

    我思考过用词的情绪力度和深度,感觉这方面的手法运用,会对调动读者情绪有较大影响。

    这块我还在积累和思考中,如果将来能梳理清楚,可能会另写一篇文章来阐述。

    04/ 本质是「良性妥协」

    所以归根结底,我认为场景化描述的手法,本质上是对读者大脑的妥协,但这种妥协是良性的。

    我们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写给普通读者看,需要写得生动,需要引起情绪的共鸣。正因此,多用类比和场景化手法来写,准没错。

    先分析到这,期待后续。

    再次感谢训练营,让我有了这样的学习和练习机会,更重要的是,触发了我对很多东西的思考。

    再加上像你和刘喆这样的提问,又促进了我更进一步的思考。

    其实我既是在回答你们,也是在回答我自己。

    很多东西这样总结出来,就轻松多了,而且能更多地“知其所以然”。

    感谢莉莉盒老师,期待与你多探讨。

    愿我们一起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抓住读者每一颗脑细胞——写作中「类比和场景化」的运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nz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