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历史突然着迷起来,成年以后就有这个好处,想学什么,想了解什么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想当年我在学校历史可是学得很糟糕的。
买了全套的《史记》,因为没有人催着我读,没有个要求什么时候要读完,所以这种阅读看起来好自由,我特别喜欢这个自我掌控的感觉。《史记》读到了《秦本纪》,其实太史公很多寥寥数语,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深究的东西。我在《史记》里面,没有看到春秋战国过多的描述,结合着《国家宝藏》来看,其实春秋战国有很发达的中原文明。至此我先把《史记》停了,找了一个春秋战国的书籍来阅读,也打算再把秦国的历史好好补充一下。
遇到一个好的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不得不说,央视的人文纪录片,拍的真的精彩。看这部纪录片,一共的八集,基本是看得停不下来。
几个值得记录的精彩,害怕自己忘记,记录下来。
1、关于春秋五霸。其实一直不知道是哪五霸啊,看完纪录片,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几家学说不同,但就成就来说,无争议的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另外一个见仁见智,也许,夺走楚国霸主地位的吴王阖闾算一个吧。
2、为什么叫争霸。原来,“霸”通“伯”,以前是周天子的天下,周朝就是天子,“伯”就好比“大儿子”,在那个周家已经名存实亡的时代,人人都争着做“大儿子”,挟天子以令诸侯。
3、春秋时代的战争,不是为了吞并,而是为了教训,要对方守规矩,收周礼。那个年代,“礼”“乐”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打战的目的也非常明确。看到期中一集讲到了“致师”,才发现那个年代的打战,都很有仪式感的,战前必须通知的,各诸侯国基本不用在边塞驻兵把守,因为不会有人悄悄来打战的。打战的第一环节就叫“致师”。各出一架马车,车上有三人:“车中”,负责驾车,秀驾驶技术的;“车左”,持弓箭,负责射杀敌人,到敌营以后,要换车中驾车,让车中在敌军面前从容刷马;“车右”,持短刀,负责割走敌军将领的耳朵的。哈,有趣啊,春秋时候的战争,更像是一场贵族的游戏。
4、齐国,原来是“姜尚”也就是姜太公的封地,因此地位是比较高的,老牌诸侯国。
5、晋国是周天子幼弟的封地,也是周家王朝信任的诸侯国。关于这一部分,霸主“晋文公”就是重耳,那个时候有“骊姬之乱”,还没有研读过,下一步要去看看晋国的历史。重耳的复国也是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晋文公和一个成语“退避三舍”有关。楚庄王曾经收留过晋文公,问他今后如何报答,晋文公说战场上会退避三舍以报答,后来打战的时候晋文公真的退避三舍,表面上看是遵守诺言,实则是“诱敌深入”。这一环节,也是春秋开始使用“谋略”也就是诈术的开始。
6、楚武王,在我看来是楚国走向历史舞台的开国大王,因为得不到周家王朝和诸侯的认可,楚武王一怒之下自立为王,所以知道了为什么其他都是公,只有楚国是“王”。
7、传奇霸主“楚庄王”。和他有关的成语有“一鸣惊人”,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继位,这位颇有谋略的君王,继位三年都在表面上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一切谋略妥当就大刀阔斧,有“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之说。楚国在他的治理下,迅速强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他曾经问鼎中原。但是周天子的臣下“王孙满”的一句“能否拥有天下,在德不在鼎”彻底改变了他。他撤兵后回去兼容并蓄,学习中原文化,崇尚礼仪,最终被中原诸侯国认可,坐上了一代霸主。但是楚庄王时代,是一个明显的“强人政治”,整个国家,都依靠楚庄王的个人素质,缺乏制度,注定了只要楚庄王不在,这个国家是没有办法长久的。
8,楚灵王。楚国历史上的败家子了。楚国那会儿高度发达,这厮就安耐不住要享受,修建了“章华台”,这个“章华台”可以说是楚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潘朵拉盒子。传说中的“楚王好细腰”,说的就是楚灵王了,喜欢细腰的女子,那个时代楚国的青铜鼎,都是细腰的。
9、楚平王。这个君王印象不深啊,记住他是因为他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灭门了“伍子胥”一家,伍子胥得以逃脱,后来回来复仇,带着吴国军队将攻陷了楚国都城,楚平王迁都外逃。然后有一个伍子胥的朋友“申包胥”,死忠楚王,去秦国跪着哭了七天,搬来救兵,加上楚人的全民抵抗,让楚国逃过了一劫。
10、楚平王阶段出现的这个吴王阖闾,也可以说他打败了楚国,夺走了楚国的霸主地位,但是这位阖闾,实属蛮夷,又不愿意像楚庄王一样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他的称霸是昙花一现,尚武,只知道放任野心,不知道留有余地。后来被越过灭了。也提醒我们做人,成功了,一定要向更成功的人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做事情不能做绝,不能自视过高。
11、吴起。很难评价这个人,整体我不喜欢他,但他又很有谋略,很有抱负。难以接受他为了向国君表达忠诚,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提头去见,我觉得太可怕了。吴起有一个小故事,他给战斗中负伤的战士吸脓,但是大家都明白,他是为了收复人心。他是典型的功利主义的代表。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他主张的是变革政治、经济制度。触动了太多权贵集团的利益,而他是一个外来的卿客,注定欣赏他的楚悼王一死,他的死期也不远了。国王,被射杀于楚悼王的葬礼上。这个有谋略的人,却用自己的死,设计了“丽兵之罪”,导致权贵集团七十多家被灭门。我也是佩服他了。所谓丽兵之罪,就是吴起被射杀的时候,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射杀他的人,把箭射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按制度,伤害君王遗体的,都要被灭门。这种心机,又可以写一部宫斗大戏了。吴起变法这个事情,让我很好奇商鞅变法成功了,为什么商鞅也要被车裂而死,后期也要看一下商鞅变法的前因后果。
12、屈原。吴起变法后的有一个主张变法的人。原来屈原是王族,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暇的后代。后来被小人谗言陷害,被楚怀王放逐了,最后是跳汨罗江而死。
13、合纵连横。历史学过很多了,当时还要背诵的,哈哈,记不住,现在才知道,合纵,就是从北到南留个诸侯国要联合起来抗秦。连横就是秦国要从西到东打破合纵的计划,横向断开合纵的国家。合纵是由公孙衍,苏秦来负责游说诸国,连横是由张仪负责游说。
14、张仪。计划再看看秦国的历史再来评价这个人。一方面觉得他不可思议,因为他,秦国才得以打开了东进的大道,不禁也联想,如果没有他去骗楚怀王,历史会是什么走向。张仪去楚国游说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代价是六百里土地给楚国,天真的楚怀王相信了他,最后他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只给楚国6里。楚怀王被骗得好惨。楚怀王一怒之下起兵攻秦,却又没有准备和实力,丹阳之战被秦国打败。不得已向秦国求和,秦国又欺骗他要把公主许配给他,要他亲子去秦国迎娶,我们天真的楚怀王又去了,这一下,就被秦国囚禁了。囚禁三年,郁郁而终,死在了秦国,实在可悲。
15、楚怀王。这是一个楚国被“礼乐文明”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个君王。在父亲的庇护下,他从小接受的是中原礼义廉耻的教育,是个贵族,不知道这些使诈什么的。他爱楚国,却不知道怎么爱,他恨秦国,恨张仪,却有拿他们没办法。最后的楚怀王,还是比较有尊严的捍卫了他的国家,秦国提出让他割让土地就放他回国,他是宁死都不答应。也算是楚人的最后一点尊严。
16、关于秦文化和楚文化的一点思考。楚国人出身虽是蛮夷,但是自从楚庄王吸收中原文明以来,楚国就兼容并蓄,文化空前发达,楚文化是人道的,关怀的,但是他的弊端是后期国家太强大,权贵们乐中享乐,排斥外来人才。秦国也是蛮夷,他面对的是北方戎狄的强悍,要生存就必须更悍。这种背景下的秦国,加上后期推行商鞅的“法家”文化,强调物质刺激,刀剑惩罚。就是这样的秦国,才做得出坟书坑儒的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毁灭吧,不禁联想,如果连横没有成功,楚国继续雄霸,中国的文化又会是什么走向呢?
17、“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历史的规律还看不透,只能说秦国的法家文化,注定不长久,一统天下以后,缺最终还是被楚人灭了。原来,陈胜吴广就是楚人,虽然没有灭秦,秦还是最终被楚人项羽灭了。后续建立大汉的刘邦,也是楚人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