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过不要把成效的概念混淆或偷换了,弄致满意度当作成效、个别成效当作整体成效、介入过程当作是成效,使到成效没有彰显出来,导致购买方、合作方、社会等都弄不清专项社工为社会不良状况带来了什么正向改变。但社会工作专项来说,要怎样呈现成效,才让人得以认知,再由认知到认同,这是不少专项社工一直致力的问题。
过去,社工把完成的工作说这就是成效了,用的都是社工的专门术语,如社工用了什么理论来分析案主的问题与需求,用了SMART原则来设定目标,目标又有总目标和分目标,介入时又采用了那一个治疗理论,应用了什么辅导技巧等等,文书也很长篇,亦很仔细。
社工们的努力很让人很感动,很尊敬。但当外行人来说,他关注的不是社工的专业语言,不是你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他想看得见的是"正向变化",案主个人有什么样变化,群体有什么样变化,社区有什么样变化,大家都是希望能够"看得见"的变化,能看得到的改变才算是成效。
即使付出了多少的努力,但看不见变化,那只能给予人家的印象是:成效不彰。精准成效就是建基于精准目标和精准对象获得确认下,经过专项社工的介入,把已达成的项目成效能够被"看得见",大家以最浅白的语言及方式来呈现成效。专项若能将工作成效以"可视化"(即看得见)的形式来表达,那能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社工介入后取得的成果。
项目取得的成效,不要将它收藏起来,自我满足一番便足够,而是让各方可以了解社工介入后,会带来个人、家庭和社区的正向变化。可视化就是让成效以数据呈现、对比呈现、故事呈现、传播呈现。
让数据来说话,总比唠唠叨叨来说有什么样的改变来得更直观。其实不少专项都明白运用数据来呈现项目的成效,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基数,在专项来说,特别注重"底数清",将服务群体进行分层分类,与购买方确认那些是目标群体作为基数,不能只取曾经接触的人群或参与了服务就说成基数总量。
举例来说,某地区的禁毒项目,2018年离开强戒所成为社康社戒人员总数是165人(这是购买方期望项目要跟进的基数),当中有155人(94%)在离所后半年里没有复吸,复吸人数10(6%);具有工作能力的社康社戒人员130人(排除了年纪老迈和身体机能不合适工作者,这是购买方购买项目时说明的对象群体,是项目的基数),成功就业(维持二个月以上)者有83人(63.8%),曾尝试就业者(就业时间少于2个月)有10人(7.7%),暂没工作动力者37人(28.5%)。运用数据能让大家更清晰专项介入后的正向变化,建议做专项的社工学多点数据统计和分析,把成效以数字来呈现,会更一目瞭然。
对比呈现是"成效可视化"另一种形式。项目先将专项启动前的社区状态、目标群体状态,以数据来显示其状况,例如社矫人员的重犯人数和百分比,将这些数据作为专项提供服务前的基线,然后在服务提供后的一段时间作出对比,看看情况是有所变化和改善。
例如,2017年是没有专项社工为社矫的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由司法系统提供"两个八"的思想教育和义务工作,当年社矫未成年人的重犯率是45%,脱失率是10%;2018年开始了购买专项社的跟进社矫未成年人和由社工提供"两个八"的教育,重犯率减至10%,脱失率3%,把两年(甚或多年)的数据进行对比,检视社会工作专项的介入所带来的正向成效;反之,对比下,数据是重犯率和脱失率增加了,专项社工也需要检视其问题关键所在,提出意见,探索解决办法。
专项社工若能把项目的数据作出统计和分然后将数据作出有系统性的表达,继而进行前后对比,这是"成效可视化"的第一步了。由于篇幅所限,成效的故事呈现和传播呈现只能留待明天再跟大家分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