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的《对话》区块链节目中,引起整个区块链圈的震动。在过去的2017年里,因为中国颁布的“94”禁令,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由疯狂的泡沫阶段转入应用的研发,加密数字货币的市值也一度腰斩,时至今日也仍然在经历寒冬。
在理解为什么2017年打压,而近日又传播这个现象上,首先要有一个元认知。即2017年禁止的是不符合人类正常发展趋势的区块链市场,在这个畸形的市场里,空气项目产生空气币,泡沫鼓动泡沫,从而行成巨大的泡沫。当然、在互联网时代初期同样也是随着各种泡沫论走过来的,互联网时代的泡沫是技术的更迭和市场需求所产生的,如果理解为“健康的泡沫”也未尝不可,因为这种泡沫会随着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人类行为改变等等因素化为真实且有价值,从1990年互联网这颗火种燃烧在中国这片土地28年的时间来看,互联网初期泡沫是“健康的泡沫”这个定义是可以站的住脚的。
而加密数字货币所衍生的泡沫则是疯狂的、危险的。比如2017年许多空气项目通过ICO疯狂敛财,最后套现跑路的事件频频发生。因为达到这样一种目的的确是过于简单了,一个稍微精通代码的程序员在以太坊上敲出几百行代码就可以发行TOKEN,甚至已经简单到不需要几百行了,一个略微懂IT技术的人都可以发行token。然后通过网络写手编写的一本“充满前景”但又良莠不齐的白皮书,加上一个花几千块钱买来的垃圾域名官网和各种送币活动的推广,吸引大量韭菜买入,随后庄家拉高币价,出货、跑路。——这就是2017年加密货币市场的情况。所以中国政府重拳出击,成功的遏制了泡沫的扩大。
回答前面的话题,这个元认知就是,加密数字货币因为其不确定性和没有明确的监管机制,在中国是禁止的,但区块链技术是的的确确可以产生价值的。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央视都在推区块链的原因。
在这次央视的对话中汇聚了政府官员和产、学、研界的代表,其中包括来自工信部、网信办的官员,以及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理事长元道、多伦多大学教授兼特普斯科集团主席Don Tapscott、迅雷集团首席执行官陈磊、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张首晟以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等众多权威的意见领袖。大致梳理了一下,此次对话总结为三点核心:
区块链是互联网的第二个时代、区块链的价值是互联网的十倍、区块链是制造信任的机器。如何解读以上三点并探讨为什么被称之为互联网2.0时代,请看我的如下思考:
区块链随着比特币而诞生,但当人们真正认识到区块链价值的时候大概是在2017年,从2017年疯狂的ICO扩张可以解释这点。在互联网1.0时代也就是传统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作用主要作用于传递信息,比如说支付宝交易,我们通过移动端在支付宝的系统内先达成一个双方信息的交互,再反馈给支付宝系统内部,经过一系列确认以后,支付宝官方才会将这些信息变化为价值,这个过程是中心化的,且可以人为篡改,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够安全的,这中模式我们称之为信息互联网或者互联网1.0。
那么为什么区块链被认定为互联网2.0呢?我们先看看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技术制造出的信任机制来实现点对点交易的一种概念。只要交易发生即不可更改,也将永久保存。那么这种在互联网中产生出来的信任在信息互联网并不具有,前面也提到中心化的互联网,信息可能被篡改,也有可能发生更多的问题,理论上区块链是对传统互联网彻底的改变。比如我在传统互联网中只能交互信息,再通过中心化的平台来确认交易,而区块链我就可以在不用确认对方是否值得信任的基础下,就可以直接与对方交易,这个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利用智能合约就可以完成,而且不需要第三方。这时、互联网从信息向创造价值开始转变,所以称之为互联网2.0,也就是价值互联网。
在国家9.4禁令发行以前,区块链与比特币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护城河。所以真正认识到区块链是未来一个巨大风口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将区块链当做了一种金钱的游戏,通过拉人头,搞营销,然后割韭菜来实现目的。但自“9.4”以后,区块链这个概念才真正从比特币中分离出来,全世界都在禁止ICO,但全世界同时又在拥护区块链技术,所以在大环境下,一大群极客、IT、电商都开始向区块链的实体应用转变,从而行成合力和浓厚的风口氛围。
节目中谈到“区块链的价值是互联网的十倍”,我的理解是,互联网在改变人类工作、生活方式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互联网就相当于是21世纪的婴儿,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学会了爬、学会了走路,但终究跑不起来,因为传统的中心的系统负载量、交互率太低了,如果未来再继续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我们生活可能会衍生更多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区块链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创新,让21世纪这个互联网婴儿学会了奔跑,虽然步履踉跄,但未来可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