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因而堪称是解读周文化的活化石。
一、婚恋诗与周文化
婚恋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因为男女之情的主题在演奏时最具和顺、和敬、和亲人际关系的功效,因而也最适合周代礼乐文化对和合效果的追求。因此,在创作、采集、编订的过程中,婚恋诗占有特殊的优势和地位。同时,婚恋诗还展现出不少周代的婚俗和社会风气。
周礼的婚俗在《唐风绸缪》、《王风扬之水》这类诗中有反映,有黄昏、束薪、骑马迎娶、堂前等候等。《郑风野有蔓草》是仲春时节古人自由野合习俗的再现,这表明周礼既有《郑风将仲子》那样听从父母、媒妁之言,令人不敢僭礼的约束面,也有给予大龄未婚男女自己选择的自由面。这显示出周礼总是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显得圆融而富有人性。
《卫风氓》、《小雅谷风》、《邶风谷风》等弃妇诗表明春秋时妇女遭弃的现象较普遍,甚至包括宋桓夫人、卫庄姜等贵族妇女。但与此同时,周礼对于被休妇女的命运安排较为宽容,允许她们合法再嫁,典型者如秦穆公将自己被休的女儿怀嬴改嫁给晋公子重耳为妾。可见,周礼注重“和”,对于婚恋中的对立矛盾,都有可以通融的规定。
贵族的婚恋诗则不像平民那么活泼生动,不可避免地染上“政治联姻”的色彩。比如迁居岐周的古公父,“爰及姜女,聿来胥宇”,[1]402一到岐下就与当地羌族姜姓女子结婚,借此寻求联盟和族群利益。
《诗经》小论二、农事诗与周文化
从周族史诗《周颂生民》中可以看出,被后世尊为农业神的后稷,已经懂得耕种时需要选好良种、除草护苗。而古公父迁居岐周后,摆脱了先前戎狄游牧文化对本族农耕文化的影响,营造了稳定、和平的农业发展环境。《周颂载芟》中有“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秭”[1]520的记载,虽然周代以10万为1亿,但仍可见当时农业收获的繁盛。
《周颂》中的《噫嘻》和《臣工》则记载了周王的籍田典礼,在春天象征性地率先劳作并祭祀土神、谷神,体现出周文化对以农立邦的重视。而最负盛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则十分详实地记录了西周农民一年四季的劳作过程,反映周文化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关系。
农耕文化显然依赖稳定的政治、地理、政治环境,“和则可大,乐则可久”,[2]自然“和乐”就成为周公制礼作乐的终极追求。
《诗经》小论三、宴饮诗与周文化
中国历来不像西方那样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像印度那般重视“人与精神”的关系,唯独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反映人与人之间交流来往的宴饮诗也就显得重要。
虽然周代吸取殷商灭亡教训,周公禁止周人酗酒,礼制有君臣小宴“三爵为度”[3]的细致要求,但宴饮仍是贵族们联络宗族感情、维护宗法秩序的重要方式。例如《小雅鹿鸣》、《小雅鱼丽》、《小雅宾之初筵》等诗,就描写了贵族们宴饮宾客的愉悦、宴享之物的奢华、人与人之间的和乐。
周王也有许多宴饮诸侯的诗,如《小雅》中的《湛露》、《彤弓》、《廖萧》,从中可见:屏卫周室的诸侯们在尽朝见义务时,周王与诸侯一起共祭祖先,并在祭完祖庙后,进入庙后的“寝”继续宴饮。这表明周王重视维护血脉亲情的纽带,从仪式上强调宗法制的大宗祖先,并用最后的宴饮来“和合”各位姬姓公族兄弟和异姓姻亲,也即“和合”了“家天下”的周王朝。
《诗经》小论四、 颂扬诗与周文化
除了周族史诗外,颂诗中赞美的对象多为文王、武王,而称颂的重点都在于“德”。从《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我将》、《载见》等诗中可以看出:文王的德体现在宽容慎罚、礼贤下士、团结内部、提倡仁德。“维清缉熙,文王之典”,[1]497诗中认为周初政治的清明,是因为武王、周公、成王都遵行文王之典,实行德政。
而周公礼乐文化重视“德”,也出于为周族统治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周族以小邦灭得天命的大邦殷,岂非有违逆天命之嫌?对此,周人强调以德配天,“皇天无亲,唯德是辅”,[4]从而为周朝的统治正名。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因而认为,周人不同于中国其他君权神授、重视出身的观念,而是在天命论里融合了道德标准。
《诗经》小论五、怨刺诗与周文化
怨刺诗多出现在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东周时期。怨刺内容丰富多样:不满政治黑暗、赋税繁重,也有小官与没落贵族的不得志。《魏风园有桃》就叙写了一位没落“士”族的贫穷困窘,沦落到只能摘园中的桃、枣充饥,展现出东周井田制开始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土地领主们失去劳动力而没落的下场。
《邶风新台》、《风君子偕老》、《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讽刺统治者失仪的诗歌也篇目众多,从中可见:周礼的实行也有等级性,统治者的悖礼行为,并没有制度手段来干涉制止。贵族们希望庶民安分守礼的同时,并没有同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久役不归、思乡怀人的怨刺诗也为数不少,且是此类题材中最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的成分,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就充分体现出周代士兵对于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究其原因,也与周文化对血缘宗族的强调有关,它使人们对自身的亲属及家园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依赖感。
《小雅正月》、《雨无正》、《小》等诗则控诉了黑暗政治导致的国弱民困。《召南小星》、《小雅四月》等诗则是小官吏们的哀诗,他们不仅地位、待遇低下,还必须完成艰辛繁重的差事,不断奔波劳苦,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的苦乐不均、对立矛盾。怨刺诗是伴随着周族统治、礼乐文明衰落的哀诗。
《诗经》小论六、小结
总而言之,《诗经》在创作、采诗、编诗时深受周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周文化的传承载体。而周文化的主要内涵则体现于“礼乐文化”:礼主分、乐主和,礼是外在的强制、乐是内在的修养与教化。这种礼乐文明实行的经济与政治基础分别是井田制、以农立邦和分封宗法制。具体到外在,周文化在《诗经》中突出地表现了对“孝”、“德”、“和合”的强调与追求。
《诗经》小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