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汉代时就有土牛耕人、青帝句芒的记载。如《后汉书·祭祀志》:“立春之日,迎春人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令史皆服青帻、立春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但此时还未提到鞭春,唐代以后,出现了“执杖鞭牛”,也就是所谓鞭春、鞭春牛、打春牛。
宋代及其后的鞭春之举由皇帝、官吏或句芒神进行,因其所在地及规模、时代而不一。此时,进春、馈赠小春牛、以春牛碎片馈赠或祝吉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流行。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明清时期,继承了古老的唐宋遗风。据清《潮州府志·岁时》载:“立春日,官长鞭春毕,争取鞭碎土牛,谓之压邪。虽得丸泥片纸为吉,不则意沮气馁,故奋臂直前,拥挤杂沓,官法不能禁也。”有的还在土牛腹中装满五谷,打破后五谷溢出,意为“五谷丰登,满地皆是”。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如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的吉祥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