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不跟我说话(孩子的苦衷)
小马同学的妈妈李女士最近感到很郁闷,学校老师反映,孩子这几个月总是上课跟同学讲话,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并且还经常恍恍惚惚,貌似没睡好觉,精神状况不佳。并且最让她头疼的是,老师听同学“小道消息”,小马可能早恋了。
“我听到消息崩溃了,他在家从不跟我多说一句废话!原来,都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说了!”李女士越说越激动:“难道我花钱让他去聊天的吗?”
以上是李女士来咨询室跟我反映她儿子最近的情况,并希望我能够开导孩子能够专心上课,好好念书。
“我们来谈谈你吧”
我看着她惊诧的眼神,接着说道:“你不觉得,相比你的孩子,你显得更焦虑吗?”
她沉默不语,低着头想了良久,叹了口气:“确实是这样,最近工作不顺利,面临裁员,我的压力确实大了点......”
是的,孩子没有义务要跟家长汇报学校,生活,甚至隐私中的任何话题,他们的沉默,可能不一定全来自于外界,而是面临讲了心里话,到家长的嘴里,就变质了。
相反,有时候不说,反而可以趁此机会,磨练孩子面对烦恼和困境的独立应对能力。
一切都按照规定的来,都要和盘托出,这只不过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这一点,完全符合心理学现象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这完全是家长极度自恋的表现,认为我生了他,他就属于我,包括他的心。
这显然在生活中是不奏效的,甚至适得其反。
2.妈妈希望你听话
这种情况在咨询中,也经常遇到。比如,最近小天找我辅导时就很苦恼“我不写作业,妈妈要跳楼”,我不禁问他“你怕妈妈跳楼吗?”
没想到小天回答“次次都这样,我写完作业还得去哄她,”略显稚嫩的面容看起来更无奈“省得她又去烦我爸。”
是的,这就是孩子内心深处的痛。
有两句话是一位母亲说的:
“你考不了前三,就别进家门!”
“你这次考的不好,妈妈感到很伤心。”
这两句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显然,前一句激进了点,但是后一句杀伤力更大。我称这类为:慈悲之刀。
为什么不写作业?因为不写作业,可能考不上好学校,甚至影响前途,我都是为你好!
真的吗?
听听孩子怎么说的吧:
“还不是怕跟别人说起我,虚荣心作怪呗!”
“她在同事那里没面子”
“开家长会坐在后面,她会觉得我给她丢脸了”
我在这里替孩子问一句:“您说的都是真理吗?孩子一定要听您的?他们三岁五岁听您的,三十五十还得听您的?”
3.父母的角色
你在家,扮演这什么样的角色?你会跳戏吗?
妈妈爱你,谁都会说。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爱”是个动词呢?如何爱,在适当的时间,你应该爱谁,如何取舍,你的角色是什么?这些问题,直戳灵魂。
甜甜是个长相甜美,并且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可是,最近面临一些青春期烦恼,经常收到一些表白的信息。于是,她将苦恼,跟爸爸说了。她选择跟爸爸交心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父亲,他会更懂男孩子的各方面的心理,毕竟是过来人;第二,就是母亲比起父亲,更感性,说给母亲听,可能会小题大做。
跟预料中一样,父亲更理性的跟她分析了青春期的心理活动,并且还分享了自己当年的做法,如何保持学习的精力和有效处理这方面问题的方法。父女俩相聊甚欢,甚至中间还夹杂一些父亲个人的观点,提供了最全面的指导。
是的,甜甜的父亲,在聊天时扮演的不是“严父”而是“慈父”,不是“老师”而是“朋友”,不是“命令”而是“因势利导”,不是“反对阻止”而是“循循善诱”。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甜甜绝对相信,父亲不会把自己的事告诉任何人,包括母亲。
一个成功的父母,不但要在不同场合随时切换身份,角色,而且要有应急面对这一切的能力。
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句话。
4.终极的和解来自家庭
语言,是来自家庭的“核武器”。
不爆炸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爆炸后,摧毁的是家庭。
一个孩子的最初习惯,一定来自于家庭。最终,也终结于家庭。
一个长期没有被语言和思维营养的孩子,会把自己的不幸带出家庭,流散到外界中。孩子很简单,当学会看的时候,家长就是最好的模仿对象。有一本书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提到三种父母类型:控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以及还有一种,贿赂型父母。
何为控制性父母?每个当父母的,都多多少少的“控制过”孩子。不承认?且看范例:我小时候经常跑出去玩很久不回家,然后我妈就会对我下通牒:再迟回家就打断我的腿。
我最初是被吓住了。可是有一天,我玩的忘我了,没料到真的又回家迟了,战战兢兢的回去后,发现母亲并未打断我的腿。
这件事对我来说,好处是她没有兑现放的狠话。
可是,坏处也在于这里。我对她失去信任了。我觉得,妈妈平时说的话,未必会发生,于是有阵子我胆子特别大,就是因为这一两次的控制,且失效的控制。道现在我才发现:越控制,越容易放纵。
谈到放任型父母。我想起我的邻居,这家的父母简直就是所有孩子的美好向往。
他们家永远不束缚孩子,几乎不管。孩子做事有自己的想法,从来不管,自己面对解决。这家家长永远不会上三人成虎的当。因为极度自信。注意,是自信,他们把这种自信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了。
还好,长大后有,隔壁这哥们儿还挺上进的,就是待人处事,缺乏感情和那么一丢丢的情怀,给人的感觉,特别理性,有点儿冷莫。因为他没有来自于家庭的嘘寒问暖,自然多了几分冷酷无情。
还有一种父母类型是贿赂型。这种教养方法我们几乎都全民体验过。
具体来说,就是:打赏型。做的好,就赏赐,做的不好,可能也有小小的惩罚。奖罚制度太过制度化,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功利性心理的加强。
总之,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孩子和家长焦虑的源头,最终都来源于家庭。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孩子不是老大,家长也不是大佬,而是互相尊重,同甘共苦的一大家子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