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得上的哲学》

1、经验之理
普通人学哲学,不能过于强求自己在抽象层面思考。即使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往往也要依赖经验做思考基础,否则推理会很困难。
2、逻辑之理
还原成最底层的框架,也不复杂,可以总结成三个步骤。第一步,识别真命题;第二步,明确相关性;第三步,进行逻辑论证。
3、语义之理
如何在规则的框架内,做到既不失灵活又不偏离轨道呢?就在于是否遵循两个标准。第一,是否真正理解了出题者的真实意图?第二,有没有正确理解规则中的关键词汇?
4.怎么听懂对方话里的隐喻?首先,通过这句话的异常值,也就是跟事实矛盾,或者没有信息增量,来识别隐喻。接着,把这句话放到具体语境中,反复查看上下文,体会说话者的暗示。
提起哲学,不少人的第一感受是,太抽象了,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概念;而且,大部分知识离日常生活很远,学了也很难用起来。但是,哲学中有一个重要部分,却是能够应用在普通人日常的思考和决策中的。那就是哲学的底层思维方式,逻辑推理。
一个电影的经典桥段。在这个桥段中,蕴含着逻辑推理的核心思考框架。
电影《史密斯夫妇》。约翰和简是两个顶级特工,两人结成夫妇,一起生活了六年,但并不知道彼此的身份。一次,约翰在执行任务后,从现场落下的电脑里,发现了一个地址,进一步追踪发现,这个地址对应公司的老板,竟然就是自己的妻子。他开始怀疑,简是特工。同时,简也通过各种细节,推断出她的丈夫可能是特工。
于是,简为两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席间,约翰嚼着牛排,含义颇深地问了这么一句话:你玩了些新花样吗?一层意思是指今天的晚餐有了新花样,另一层意思是,简有一些花样瞒着他。简挑了挑眉毛,笑而不语。接着,约翰进一步试探,当着简的面,故意让红酒瓶从手间掉落。就在一瞬间,简从半空中接住了酒瓶。此刻,约翰百分之百确定,简就是特工。
在这段故事里,约翰用了三种方法,识别出简的身份。而这三种方法,就是进行逻辑推理的三个层次,也是逻辑推理的核心框架。
约翰是怎么发现简的身份的?通过电脑里的地址,接着找到公司,最终锁定了简。这一步,就使用了逻辑推理的第一个层次,逻辑之理,根据逻辑步步推导,而得到结论。
怎么进一步试探简的身份的呢?他问了一句双关语:“你玩了些新花样吗?”简通过这句话确信,丈夫正在怀疑自己。这里,体现了逻辑推理的第二个层次,语义之理,也就是通过语言中隐含的意思,来进行推理或者传达信息。
关于语义之理的一个经典的例子。乔布斯为了说服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加入苹果,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跟我一起改变世界?”斯卡利的工作并不只是卖糖水那么简单,乔布斯是通过“卖糖水”这个表述,暗指斯卡利的工作是平凡而缺乏影响的。这就是通过语义之理来传达信息。斯卡利回忆,这句话像是在他肚子上揍了一拳。
约翰是怎么最终确认简是特工的呢?他用了掉酒瓶这一招,让简露出了功夫。简的反应力,显然不是一个普通白领能有的,这就让约翰百分百确信,简就是特工。这里,体现了逻辑推理的第三个层次,经验之理。也就是通过自己过往的经验,比如正常白领的行为方式是什么样,来进行推理。
逻辑之理、语义之理、经验之理,是进行逻辑思考的三个层次。虽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没有明确区分这几个层次,但是会不自觉地融合运用这三种推理方式。可以说,这三个层次支撑着我们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经验之理
首先,这是跟日常思考习惯最接近的思考方式。凭经验,听起来很不科学。学哲学,不就是要超越经验,讲求逻辑吗?但普通人学哲学,不能过于强求自己在抽象层面思考。
讲理的人,那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天生喜欢具体,讨厌抽象。天生喜欢直观判断,也就是拍脑门,不喜欢复杂的逻辑论证。
人类大脑的架构,在远古的采集狩猎时代已经成型。在采集狩猎时代,大脑的运作原则是“节俭”,用尽量少的能量去思考尽可能多的问题。所以,人的思维天生喜欢偷懒,喜欢走捷径。别看我们周遭的人们西装革履,其实大家都是穿着西服的原始人,千万别高估人类的理性。
而且,即使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往往也要依赖经验做思考基础,否则推理会很困难。比如,我们想给自己换一台新手机,可以通过处理器的型号和内存大小来判断性能。可是,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系统卡顿,可能意识不到32GB的内存跟128GB的内存到底有什么差别。再比如,高考季,学子们报志愿,需要通过学校排名、专业说明等等客观资料进行思考,但也需要结合周围学长学姐们的学习经验和自己的学习感受,来判断该报什么志愿。
学逻辑,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也要承认经验的作用。如果总是逆着自己的本性,强求自己在所有时刻,都在抽象的层面思考,或者一定要从零开始,步步推导,坚决不用“经验之理”,结果往往是坚持一段时间,就觉得太困难了,根本做不到,于是彻底放弃。
可是,纯粹用经验推导,是不是不太靠谱呢?确实,经验之理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本质上说,经验之理运用的是归纳法,也就是从有限的经验中概括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认为这个结论可以适用在其他的场景里。这个论证,显然不严密。比如,小明在老家开车,按照某个速度转弯都很安全。到了另一个城市,也觉得可以用相同的速度开车,结果发生了事故。再比如,有人一直服用一种类型的感冒药,效果很好。可是这一次感冒原理不一样,再服用同样的药物就无效了。
到底什么时候可以使用经验之理,什么时候不能呢?主要看这件事对你重不重要。如果这件事对你不是那么重要,你就用经验之理来思考问题,做出个大致判断就行,节省自己的时间和大脑带宽。比如,旁听一个学术论坛,判断主讲人讲得好不好,就依靠自己的感受就行了。但如果这事对你很重要,就要启用逻辑之理和语义之理,进行更严谨的分析。比如,如果你是科研人员,要评估同行的科研水平,就不能仅凭在论坛上的感受,而是需要研读他们的论文,调研他们的学术背景,等等。
逻辑之理
这是思考的三大层次中,最重要,也是推理环节最多的层次。不过,还原成最底层的框架,也不复杂,可以总结成三个步骤。第一步,识别真命题;第二步,明确相关性;第三步,进行逻辑论证。
第一步,识别真命题
先从一个面试场景说起。面试者自信满满地介绍自己说:“我在前公司主导开发一款APP,从零开始策划并带领团队在一年内完成开发上线,最终实现了下载量突破百万。那一段时间,我每天都5点起床,只有周末睡个懒觉。”
这个时候,HR感到有哪里不对劲。把这段话拆解成了三句话。分别是:
1.面试者从零开始主导开发了一款APP,一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
2.面试者每天都5点起床。
3.面试者周末睡懒觉。
HR想到,现在的APP市场并不景气,一款一年内就能下载突破百万的APP,肯定会在这个领域应用市场榜单上,但是她并没有查到。再来,“每天”都5点起床,这里的“每天”是包含周末的,跟周末睡懒觉矛盾了。这证明这两句话里,有一句是假的。HR判定,这位面试者的履历有水分。
HR的这一番推演,就是逻辑推理的第一步,识别真命题。什么是命题呢?就是一个可以判断真伪的陈述句。HR拆解的这三句话,就是三个命题。之所以强调是陈述句,是为了去除了感叹句和疑问句的感情色彩。而强调可以判断真伪,则是为了保证逻辑中的命题是真的。如果命题是假的,之后建构在上面的论证就全崩塌了。
如何判断命题真假呢?一个基本操作,就是用既定事实来核查。比如说,HR通过应用市场榜单的信息,判断面试者APP的爆发式增长是假的。再比如,一个人说自己是复旦大学毕业,判断依据就是学信网可查到的学位信息。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命题之间做交叉验证,利用命题是否互斥来判断。如果一个命题跟另一个命题所陈述的事情是相反的,那么必然一个为真,一个为假。面试者说自己每天早起,却又说周末会睡懒觉。HR看到了这个矛盾,判断这两句话中有假命题。
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说不清真假,人也是多面的,所以很多命题都是真假模糊的。所以人生就是难得糊涂。请注意,这些说辞在逻辑推理中不成立。在逻辑推理中讨论的任何命题,都必须是非黑即白的,否则不能纳入逻辑推理中。
之所以声称分不清真假,可能是没有设定清楚前提条件。如果把前提条件也写进命题里,就可能可以判断真假了。比如,有个饺子店宣称,我家的饺子一个顶俩。这个命题就无法判断真假。但如果说,我家的饺子跟隔壁老王家的饺子比,一个顶俩。那它就是可以判断真假的。
另外,也不需要保证命题在任何时候都能判断真假,只要在我们讨论的范畴里,能判断真假就够了。比如,有人说,老王有的时候做好事,偶尔也做坏事。所以说不清他是不是好人。但是我们要问,在我们讨论的这个场景里,老王表现出的是哪一面?如果表现出的是做好事的那一面,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他是好人的命题为真。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能把识别真伪这一步,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就能揭穿很多虚假信息和逻辑了。
第二步,明确相关性
就是发掘命题之间的联系。这一步的作用,是为第三步,进行逻辑论证,提供方向。如果各个命题像一个个孤岛,没有联系,思考无所依附,逻辑链条的搭建无从下手,那么逻辑论证就很困难了。
借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经典探案故事,《血字的研究》来示范。在《血字的研究》中,案发现场留下了血字写成的“复仇”字样,以及一枚女士戒指。福尔摩斯敏锐地觉察到,这两个证据,或者说命题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预示着事件跟情感纠葛有关系。推理下去,果然发现,案件与一段纠葛的情感史有关。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又有一桩看似无关的命案发生,两起案件在时间、地点上并没有交集。如果看作毫无联系的两个独立案件,推理就断了思路。进一步挖掘后发现,第二个被害人是第一个被害人的秘书,而且两个人早年间就有交集。这就提示了福尔摩斯,有可能这两起案件背后的凶手,是同一个人。而凶手杀掉这两个人,有可能是因为这两个人早年间合伙做了什么不轨的事情。后续也真的证明,这两个人曾经合伙犯罪。
逻辑论证前的准备过程中,不仅仅是搜集信息,而像是在智力的棋盘上布局棋子。通过不断地寻找新的命题,不断地挖掘命题之间的联系,原本零散的棋子逐渐汇聚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每添加一个新的命题或发现一个新关联,这张网就变得更加细腻和立体。逻辑论证过程,就可以在这张网上,更加宽广地展开。
第三步,进行逻辑论证
就是通过逻辑推导,将命题和信息整合为连贯的论证过程,最终导向明确的结论。再来借大侦探福尔摩斯在《血字的研究》里的探案过程来说明。
在找到凶手之后,福尔摩斯复盘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他说,他发现,死者身上的东西一点儿都没少,由此判定,这不是抢劫。再结合复仇的字样和结婚戒指,推测这可能跟死者与某个女士的情感纠葛有关。所以福尔摩斯询问当地警官关于死者的婚姻问题,发现了死者的旧日情敌。
另外,福尔摩斯在死亡现场的屋子外,发现了出租马车的痕迹。试想一下,死者跟凶手可是死对头,如果凶手胁迫死者上车,马车夫为什么没有予以阻止呢?由此福尔摩斯推测,杀手自己就是马车夫。
通过将这两个结论交叉搜寻,最终找到了凶手。
如果……那么……式
福尔摩斯刚才演示的,就是一个最经典,也是最基础的逻辑论证方法,可以叫做“如果……那么……”式,是学习逻辑论证必须掌握的方法。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一些更加复杂的论证方式,但是在生活中的应用度不是很高,所以咱们重点讲这个方式。
它的逻辑链条是,如果A,那么B。对应到福尔摩斯的推理过程上,如果死者身上的东西没少,那么就不是抢劫;这就是如果A,那么B的形式。
这个形式有个逆向的形式,就是当“如果A,那么B”成立,可以推导出“既然不是B,那么不是A”。对应到福尔摩斯的推理过程上,如果马车夫是凶手之外的第三人,那么马车夫会阻止凶手胁迫死者上车。既然马车夫没有这么做,那么马车夫就不是第三人,而是凶手本人。这就是福尔摩斯的思考逻辑。
福尔摩斯的思考方式看着很复杂,看小说时,可能会被绕晕。其实说白了,就是不断寻找新命题,不断挖掘命题之间的联系,运用最基础的论证方式,“如果……那么……”式,以及它的逆向形式“既然不是……那么不是”。这种论证方式,生活中处处都在用。
比如,有天早晨你的电动自行车启动不了了,是不是电瓶没电了?于是打开自行车的电灯验证,发现灯是可以亮的,于是排除了电瓶没电的推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完整思考路径是:如果电瓶没电,那么电灯不亮。既然电灯亮了,那么电瓶有电。你看,这其实就是在运用“如果……那么……”“既然不……那么不”这种论证格式来思考问题。
只是,福尔摩斯为代表的推理高手,擅长连续、嵌套地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情况讨论着去用。所以让这个方式在实际中越用越复杂。
这提醒我们不要怕逻辑论证,怕自己推演不下去。一个最基础的模型,也是可以用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尝试着,把自己没有结构化的思考逻辑,按照“如果……那么……”“既然不……那么不”的形式,梳理一下,逐渐习惯这个结构。咱们普通人也可以做复杂推理。
顺便说一句,在逻辑学的专业术语里,“如果A那么B”式论证,又叫“肯定前件”,“既然不是B,那么不是A”式论证,又叫“否定后件”。
滑坡推理
这个论证形式,特别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可能性当成必然。一连串的“如果……那么……”用下去,就会导致一种经典的谬误类型,叫滑坡论证。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果孩子输在幼儿园,那么他就会在小学输掉;如果他输在小学,那么他就会在中学输掉;如果他输在中学,那么他就会在大学输掉;如果他输在大学的话,那么他就会输掉整个人生。可其实,人生的每一步可能性都很多。还有很多人说在起跑线上不可用力过多,容易后劲儿不足呢。出现这种滑坡谬误,是因为在每一步论证中,都把可能性看成了必然性。
逻辑论证的三个步骤,以及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论证方法,“如果……那么……”式。
语义之理
虽然我们共用一套语言系统,但语言的魅力在于,在表面的明晰之下,暗含着丰富的弦外之音。有时,看似刻板的言辞背后,隐藏着回旋的余地;有时,平淡无奇的表述,却有着深邃的意涵。
两个经典的语义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领导的命令,才能做到既遵循指令,又能自由发挥?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听懂对方话里的隐喻?咱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如何变通地理解规则?
对于领导发出的指令,如果下属完全遵照执行,领导往往会觉得太呆板。如果下属灵活地自由发挥,领导又会觉得,曲解了自己的意思。下属很迷茫啊,如何在规则的框架内,做到既不失灵活又不偏离轨道呢?
两个例子。在路上开车,遵循着交通规则,靠右驾驶。但是开着开着,突然发现右车道出现了严重的车祸,没法往前开了,但左边还有道空着。你自然地把车往左边偏了一点,等经过事故现场以后,再重新回到右道上。
请问,这个行为叫违背规则吗?按照常识来判断,这样暂时的偏离是可以理解的,不算违背规则。可是,交通规则本身可没有写“当你看到右边有事故现场,允许你适当地把车往左边偏离一点”这样的话。
第二个例子。战国时有一个大贵族,叫自己的门客去乡下帮自己收房租。临走之前,门客问:“请问要我给你带一点东西回来吗?”这个大贵族随口一说:“你看我缺什么,就带点什么吧。”结果,门客回来之后,两手空空,竟然乐呵呵地告诉主人:“今年收成不好,那些租客交不起地租,于是我把地租烧了。但是我还是带来了东西,这就是人心。”
请问,这位门客违背了主人的话吗?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他的确是违背了主人定下的规则。尽管收买人心这个事情可能是对的,但是这不是大贵族的命令。
为什么汽车靠左行驶就被看成没有违背规则,而门客不收地租,就是违背命令呢?这个问题,涉及怎么从语义之理的角度,去理解规则。
评判标准有两条。第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新的规则解释,是否建立在对规则建立者基本意图的正确判断之上。
交通规则的制定人,原始意图肯定是要尽量减少交通拥堵。而在右车道已经发生车祸的情况下,继续沿着右边开,反而会加剧交通拥堵。所以,合理的变通方式,就是让车子朝左边绕一个小圈子。
而在门客的案例里,大贵族的命令,意图并不是要门客在收地租层面做什么变动。门客却理解成自己有权力烧掉地租,这显然就是一个系统性的误解。
第二个标准,是看规则中的核心词汇,是否得到了正确的理解,也就是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语言直觉。
在门客的例子里,大贵族说的,“你带点什么回来”,这个“什么”显然指的是实物,也就是那些实际的、可以摸到的东西。而门客却把这个词解释成了一个抽象的事物——人心,这就是对于核心词汇的误解。
所以,到底怎么执行命令,才叫既听话,又灵活?就在于是否遵循两个标准。第一,是否真正理解了出题者的真实意图?第二,有没有正确理解规则中的关键词汇?
第二,怎么听懂对方的隐喻?
什么是隐喻呢?比如,一位家长为了引起孩子对错误的注意,对他说:“你今天犯的错,只是冰山一角。”这显然是一句比喻,但是没有“像”这种比喻词出现。这种不带比喻词的比喻句,就叫做隐喻。
历史典故中楚庄王在任三年,没什么施政举措。他的右司马对他说:“有一只鸟,落在南方的一座土山上,三年间不展翅飞翔,也不鸣叫,你说这是为什么呢?”这句话,显然是一句隐喻,是在提醒楚庄王勤于政事。再比如,毛主席说过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也是一句隐喻,表达的是,革命不像轻轻松松的社交活动,革命是激烈的、斗争的。
隐喻的威力是很强大的,它把真实想表达的思想、判断,藏在一个浅显易懂的载体里,这比直接说出这句话,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
如何才能识别出隐喻呢?
第一,这句话明显跟事实矛盾。比如“犯的错误是冰山一角”,错误当然不是冰山,这是两回事。当语句中出现明显的事实矛盾,那么,有一种可能是,这不是逻辑错误,而是含有隐喻。第二,这句话看起来没什么信息增量。比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话乍一听没什么增量,革命当然不是请客吃饭了。“南方有一只鸟三年不展翅”,这个信息对楚庄王毫无用处。这往往意味着,这句话并不只是表面意思那么简单,你要去探究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如果以上两个信号,都不足以把隐喻识别出来,那就要使出绝招了,就是回到具体语境中寻求答案。需要更仔细地查看这句话所在的上下文,来寻找相关的暗示;注意说话人的身份,观察说话人的状态、语气,这些都有助于你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思。
比如,电影《教父》中,教父柯里昂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会给他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提议。”乍一听,似乎教父要提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提议,让人无法拒绝。实际上,结合上下文、教父的身份和他的说话方式,这句话是一种隐喻,意思是要通过暴力的手段把对方制服。柯里昂在长子被杀之后,还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希望和其他家族坐下谈谈。”这个“坐下谈谈”,也是一个隐喻,意思是打一仗。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一次一位老父亲去女儿家中做客,望着窗外的草坪说:“花园里总会有蘑菇出现。”这句话乍一听只是在描述雨后现象,但是结合女人的家庭关系和父亲脸上深沉的表情,女儿意识到,这是父亲在隐晦地提醒,家庭生活中总会突然出现一些小问题。看似问题不大,但要及时清除。
怎么听懂对方话里的隐喻?首先,通过这句话的异常值,也就是跟事实矛盾,或者没有信息增量,来识别隐喻。接着,把这句话放到具体语境中,反复查看上下文,体会说话者的暗示。
按照逻辑推理的三个层次,经验之理、语义之理、逻辑之理,分享了很多个思考方式和工具。如果这中间,有那么几种方式点亮了你,请记住,一定要在生活中把它用起来。也恭喜你,能专注地保持这么长时间的理性思考。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就是随着感觉走,怎么开心怎么说。所以,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在这样一个纷繁扰乱的俗世中,保持着对自我的高要求。愿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你我能一路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