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为什么称为小时而不是时,相对于小时有没有大时呢?要明白这个疑问,就要了解我们的计时历史。
很早的时候,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计时靠的是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种计时方式只能粗略计时,随着社会生活进化分工、生产活动的需要,人们需要较为精确的计时方式来知道某一时刻处于一天的什么时候,便于安排人们的多种生产活动。依靠日月星辰的粗略的计时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于是有了燃香计时、沙漏计时、滴水计时等较为精确的计时方式。发展到后来人们使用干支法计时,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阶段,称为十二个时辰,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时辰,每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两个小时,子时开始对应的是晚上0时到2时,后来演化为23时至1时。宋朝以后,人们为了更详细一点,把一个时辰的前半个时辰叫做初时,后半个时辰叫做正时,如子初三刻,子正三刻就分别表示现在的二十三点三刻和零点三刻,相当于把十二个时辰细分为二十四个小时辰,表示方式更加精确一些。古代戏曲中,犯人问斩常选在午时三刻,也就是现在的接近正午十二点,这个时候正是气温最高、阳光最强、阳气最盛的时候,据说此时死掉的人,魂儿是不能聚拢生存的,也就是连轮回再投生的机会也没有了,这对人们也是一种精神压力。在《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离开大观园的时辰是丑正三刻,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三点钟,回娘家大约是戌正时刻也就是晚上八九点,离开娘家回皇宫是凌晨三点钟鸡叫时分,整个过程都是在夜里进行的。书中的理由是宫中事务繁多,白天没有时间,民间的说法夜里是鬼神活动的时候,有人说作者在这里暗示了贾家的败落。
至于刻钟,由于时辰计时比较粗旷,想要更详细一些的计时,人们又引入了刻钟的概念,这是一个比时辰更精细的时间计时方式。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100刻,相当于一刻钟等于现在的14.4分钟,后来不同时代又先后划分过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等,直至明末西方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时,为了方便又提出九十六刻的变革,九十六刚好是二十四的四倍,刚好一个西方时合我国的四个刻钟。清朝初年定为正式的计时制度,一个时辰八刻钟,一刻钟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
当钟表刚传入中国时,为了区分西洋时与中国时辰,人们把中国的干支时辰称为大时,把西洋时的一个钟点称为小时,即一个大时等于两个小时,一个大时等于八刻钟,一个小时等于四刻钟,后来随着西洋钟表的普及,西洋计时方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普及,干支时辰使用的越来越少,大时的叫法慢慢就消失了,小时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时间称为小时的来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