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

作者: 惟我至者 | 来源:发表于2021-01-30 19:26 被阅读0次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

    当今教育的愚昧之处在于,大多数平庸(也有可能是自私恶毒到故意不为学生着想)的学校和教师只知道教学生日复一日地为学,而不知在此过程中贯彻一个为道的宗旨。这样一来,学生们学的知识一天比一天多,能不能真正学好姑且不谈,即便假设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那么这些学生事实上能够好之乐之吗?抛却升学就业等对现实因素考虑,恐怕没有几个学生真正能做得到吧。更加符合事实的情形或许是,如果不是为了服从规则、维持生存、获得利益以及谋求发展,毋论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了,恐怕发自内心想去上学的学生都没有几个吧。因为学生在这为学的过程中固然能体验到有限的一些的知识带来的快乐,但却始终也无法战胜横亘在内心深处的那些人生终极问题(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完美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彻底战胜一切烦恼)所引发出来的时时刻刻都有可能把自己逼上心灵地狱的无尽困惑,这些困惑不仅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可能令学生因此而对整个人生产生本不该有的绝望心理。正因如此,如果教育只是要把那些为了服务于社会运作的各种具体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学生,那么它还凭什么口口声声地说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变得更加心智健全和道德高尚呢?“为道”这一具有根本且普遍意义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无疑是远远高于乃至足以无视“为学”这一不需要依靠学校仅凭自学也未必不能完成的粗糙工作的。

    关键问题来了,怎么引导学生“为道”?以我个人近四年的思考心得来说,一个具有深厚哲学素养或者深刻心灵智慧的教师无疑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说在启蒙阶段不曾遇到这样一个能够本心不为外物所蔽的高妙之士无疑是该学生人生的一大憾事,日后心思渐明时方知自己的人生实在走过太多弯路,而若遇上了则会其言传身教中感悟到一种处处展现着天地造化之灵的人生妙境,日复一日,该学生不仅能够觅得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也会变得更加留意日常生活中琐碎细微的种种小事,而不是视之多余,每以平常之心会得平常之趣。这样的老师跟平庸的老师最大的区别在于何处?不在于他的学识比平庸的老师高出十倍百倍,也不在于他对学生的责任心有如父母一般,更不在于他对教学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而只是在于他比平庸的老师多出一种事事都能不离本质的洞见,这种洞见决不是智商或学识所能装饰出来的,完完全全是该老师在此前人生中磨练出来的高妙心性的自然流露,这种洞见胜过平庸之师的一切说教。他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不会要求学生必须怎么怎么样,不会悟导学生一定要为了什么什么,而只是苦口婆心地强调学生不要产生太多杂念,人生应该做减法,时时刻刻都要做减法,同学们的问题不在于应该了解的东西太少,而在于不该保留的杂念太多,产生困惑不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而是因为自己想要变得更好,喜欢画蛇添足,他或许不会直接这么说,但无疑将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时时刻刻贯彻好这样一个不断净化学生心灵的根本理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要学生们做减法,不是要他们什么事也不做,也不是要他们扔掉多余的学习资料,而是要他们减去心中不断生起的杂念,不管是喜欢学习还是厌恶学习,不管是自以为是还是妄自菲薄,不管是洋洋得意还是忧心忡忡,这些杂念都将遮蔽本心固有的美妙,让同学们常常忘记那些生命中最自然最纯粹的欢乐。而在这种欢乐畅快的心境之下,“无为”的妙处也就变得愈发明显了,博学、慎思、明辨、笃实,同学们不仅更加愿意去做,更重要的是,做了它们却也不会以之为累,因为内心的思虑是要时时刻刻精纯如一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杂念必将变得损之又损,它们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负面影响亦必不断减少,即使不能立刻清除,也必然是永远朝着减少的方向不断进展的。因此,同学们不仅不会因杂念而产生人生困惑,也会因杂念的减少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此道路上日趋臻于一种匠人的境地,也就是把求知过程当成一种艺术,并欣欣然地将它艺术化地展现出来,正如庖丁之于他要解的牛。我一直坚信,如果当今的教育能在“为道”上做出十足的努力,那么教育质量必将迈向一个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新台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偶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uk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