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华艺术风采人物:呼和浩特市金属丝编和面塑大师

中华艺术风采人物:呼和浩特市金属丝编和面塑大师

作者: 中华风采人物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18:43 被阅读0次

中华艺术风采人物:呼和浩特市金属丝编和面塑大师

@郭恩红

贾茂田在做面塑

      年近60岁的贾茂田被尊称为“呼和浩特市金属丝编和面塑大师’他从小酷爱丝编、面塑、木板烫画,手工艺美术等,但真正达到丝编大师的说法,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贾茂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的合影

      贾茂田出身在一个匠人世家,祖父是在山西人。每年从腊月到正月都在忙碌编灯笼、糊花灯。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手工艺,到了约定的时间就把编好的宫灯赶着毛驴送到指定的宫里,父亲也是手工艺爱好者,用铁丝编一些铁丝龙、鸟笼、簸箕、筛子等,母亲心灵手巧热爱绘画,每年七月七都会做各种面塑。在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贾茂田5岁就开始习画,并在中小学时代多次获奖,他的金属丝编工艺品与面塑作品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

贾茂田的面塑作品

      幼小受父母手艺的影响并深爱至今,贾茂田几十年的苦心坚守在金属丝编和面塑两项非遗文化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在技艺的制作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受到百姓的喜爱和珍藏。

中华艺术风采人物:呼和浩特市金属丝编和面塑大师

贾茂田和莫尼山非遗小镇总经理贾宏伟的合影

      贾茂田说,起初只是对丝编、面塑、木板烫画,手工艺感兴趣,谁知一入门便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贾茂田萌生了用各种彩色的金属铝丝编人物的念头。开始的尝试是曲折艰难的,由于当时呼和浩特市没有编织用的彩色金属铝丝,贾茂田就从外地托人购买材料。对于来之不易的材料,贾茂田格外珍惜,每每编织前,都会认真缜密的在心中构思,直到胸有成竹,才敢下手走丝。也正是这种前期的细丝谋划,才让他手下的丝编艺术作品件件都成为了精品,少有瑕疵。不论是铁丝、铜丝还是铝丝,在他手中都被当作了艺术,而他的丝编无需精细的材料,寥寥几下轮廓勾勒,便可将普普通通的金属丝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贾茂田可以用彩色的铝丝惟妙惟肖地编出十二生肖、各种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等。面塑受母亲的传授和夲人的创新,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活灵活现妙不可言,令人赞不绝口。这门绝活不仅在呼和浩特是绝无仅有,在首都北京也是独一无二。同时,他的树叶贴画用的天然材料而制做出的作品更有一种意境美、生活美……。

      2008年,贾茂田去了北京,他的作品获得了北京市民间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贾茂田的树叶贴画作品

      自古以来,春节家里的挂件和摆件因为用彩色铝丝编制的各种工艺品本身就代表平安吉祥、健康长寿等寓意,经过贾茂田手中的二次创作,其观赏性和艺术性极大的得到了提升。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品,丝编和面塑在挂件、摆件的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融为一体,其收藏价值也随之提高。贾茂田在几十年的艺术中受到内蒙和呼市两家电视台以及各报纸的宣传。在呼和浩特市他的金属丝编在几十年的销售几乎走进千家万户,倍受青城人民喜爱和珍藏。

贾茂田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和义在一起

      贾茂田认为,传承非遗是一件利国利民之大事。非遗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是一个民族世代千年祖辈们的智慧和勤劳、伟大而不朽的丰碑。高尔基说:"一门手艺的消亡,代表着一个小型博物馆的消失"。手工艺即使濒临灭绝,非遗传承却不能灭绝,要把内蒙古民族特色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手艺走向全国,这是贾茂田的心愿。

贾茂田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如今,贾茂田壮心犹存,志在千里,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响应国家号召,将他的手艺搬进大学、中学、小学的课堂,弘扬中华千年文化,传承老祖宗留下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在非遗的路上,永不告退!他也获得了各项殊荣:2O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我荣获北京政府文化局颁发《金属丝编和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是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常务理事。呼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是新城区,玉泉区,赛罕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属丝编手工艺品被内蒙古展览馆收藏。金属丝编“蒙古马"评选为二等奖。

贾茂田的各种获奖证书

      近年来,贾茂田的丝编作品远销广东、福建、台湾、韩国等地,从5岁开始受父母亲手艺的影响并深爱至今。现在他一直做丝编、面塑、工艺挂件、摆件等是考验人的耐力和决心。然而,丝编和面塑又何尝不需要一颗匠心,贾茂田从事手工艺品几十年,怀揣的也一定是一颗执着的“匠心”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艺术风采人物:呼和浩特市金属丝编和面塑大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uv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