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
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院的排片不多,万达压根不排片,可依然挡不住电影飙升的票房和疯长的好评。
我回忆了一下电影情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同频共振”就是最好的解释!
首先,从性别歧视上来看。中国曾经也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现在依然能在各个乡镇的墙壁上,看到这样的宣传语“生男生女都一样”!强化的原因无外乎是这种思想依然存在,甚至严重到需要政府到处贴“标语”。所以,在“重男轻女”更为严重的印度,电影里的父亲,跟传统叫板的那句“豪言壮语“我要她们选男人”,就像球场上锣鼓声,响在耳边,振在心间。
如果说女权主义敲开了部分人的心门,那么,电影中父亲对女儿的期待,就是大部分中国父母的心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我们筑建的理想道路上走下去!同样,电影里,主角的经济并不宽裕,可以说是捉襟见肘。但是为了让孩子摔跤时更有劲儿,父亲先是跟鸡肉档老板家讨价还价,然后禀着谦虚的态度,以一个新手的身份,尝试着给孩子做鸡肉!最后,看着孩子以风卷残云之速把鸡肉扫光!
当然,他这么“无私”的付出,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摔跤这条路上走下去!哪怕孩子苦苦哀求,哪怕孩子嘤嘤哭泣,更甚至是周围的非议,都不能改变他的决定!
这种“我是为了你好”的爱,很无情,也很暖心!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亦很相近,“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断机教子”......
同样是文明古国的印度,概述着印度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囊括了中国式父母的爱!
电影里,孩子上了体校以后,父亲隔三差五打电话,有放不下的担心,有说不完的思念,有隔不断的牵绊!典型的“儿行千里母担忧”!而脱离了父亲“管控”的孩子,进了体校后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一般五彩缤纷。训练松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外表了,甚至否定了父亲的训练方法!我至今仍记得父亲站在楼上,无奈又痛心的看着“渐行渐远”的孩子!(每每忆起这个环节,眼眶就起雾!)
这就是父母,无条件关注,无条件接纳!哪怕是她曾经在众目睽睽之下撂你脸面,哪怕是她曾经对你的教导嗤之以鼻,但她遇挫时,你还是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她!孩子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之后,又回到了父亲的羽翼之下.....
所以,我们的认同,我们的感动,大多是给了自己。因为我们“身临其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