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以前是在村子里开小超市的,也做牌场生意,应该是从我小时候两三岁起就开始做了,距今应该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直到前年才停下。对于小店的消失说不伤感是假的,但也说不上很伤感,只是有些舍不得,一是很多的老物件没了,二是对多年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告别。它的离开或许也是代表了我们新的生活的开始。
小店最初是开在已经在两千年左右拆迁的老家的,那个时候我们家还是两道门的大院子,记得小卖铺就在最左边的西厢房里,记得那个房间很大,木质的门前还有一道槛,卖的烟应该都是那些一两块钱的许昌等。后来这里拆迁要盖县委大楼,我们就从这里搬离到了现在住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应该有六七岁了吧。
现在的家是一层半的混凝土瓦房,大门后就是一个小院,那个时候很是流行这种建筑结构,三四户人家组成一排,整整齐齐的街道也就出来了,爬到房顶上往远处看,红砖金瓦绿林稻田煞是好看。小卖铺就是继续开在家里的西偏房的,为了生意,还特意的留下了一道小门,小门朝西,是村子里做焊工的长辈帮忙做的,整体铁结构,刷上一层绿色的漆,上面再安个猫眼,简单的门就成了。从小门进来对着的就是柜台,柜台是用两台冰箱、收钱的木头小桌和一张透明的可以摆放香烟的玻璃柜台拼接而成,上面摆放的是小孩吃的一些小零食,再后面是两个货架,摆放着日用百货之类的,中间是条小道,平时我和我妈就坐在这里。
具有年代感的就是这其中的一个货架了,听我爸妈说这是我爷爷当年放药的木架子,具体历史不可考,但是架子后面的那层隔板被老鼠咬了好几个大窟窿却是诉说着一些年代感的气息。后来爸爸对它进行了一番改造,从下往上数的第三层做了两个抽屉,并全部刷了白色的漆,这也是一个存钱找钱的地方了。家里卖的东西大都是一些村里人家经常用到的东西,像灯泡(25°c/40°c/60°c等),肥皂、牙刷、牙膏、手套、变蛋、针线、打火机、饺子、瓜子、花生、散酒等,小孩子的零食则就多了,妈妈去进货的时候那些搞批发零售的也都会进行介绍,所以哪种卖得好总是要多进一些。如果是逢年过节的也会卖上一些应季性产品。那个时候还小,人很多,大人小孩都爱往我家跑,这人一多就容易出问题,因为总有人喜欢赊账,我这人很多名字也不记得太清楚,又有些惫懒,偶尔就会漏记了那么一两笔,所以每次我找妈妈汇报账目的时候总是会担心事发,还好现在都有惊无险了。
后来家里隔壁也起了一栋房子,为了方便就把小卖铺搬到那里去了。问题是房间是大了,但是格局就显得小了,整个空出来的空间看起来就不是那么舒服的样子。这个时候大家手里的娱乐方式也是渐渐的多了,手机电脑电视等都是各家的常备了,出来耍乐子的也就更少了,我们家的小卖铺也算是正式的走向没落。或许是它的使命已经完成,或许是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传统的这种村子里的小卖铺已经不再受到人们的追捧,生意难做,自然也就要找出路了。也正是我毕业后一两年家里就把这些东西都盘出去了,算是半卖半送吧。
如今再看,虽然小卖铺已经不在,但是它留给了一代人成长的记忆,或许不完美,但至少让人的心在闲暇下来的时候有了一个停靠下来的地方。或许,父母对它有更多的感想吧!
2020年3月9日 杭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