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护短”的老妈!
去年在一次团队教练的休息间隙,有一个成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问我,说大孩子总抱怨她“遇到和别的孩子冲突时,妈妈总是表现的不爱她”,怎么办?
于是我就问这位妈妈是怎么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的。她说,“我们的父母从小一遇到小孩抢玩具等冲突事件不都是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吗?有玩具就先让给别的小朋友吗,我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我是坚决不——赞成这种做法的!先讲一个故事,看看额滴老妈是怎么处理的。
我大概还没上学时,我二哥上初中,他那时候不太爱学习,上课时和几个“狐朋狗友”“捣乱”,结果最后被班主任抓了典型,可能我哥哥不太服气,结果那个混蛋班主任竟然对我哥哥动手……
那是冬天,老家那时候也没暖气,二哥的耳朵本来就冻的肿肿的,回家吃晚饭时,老妈发现哥哥的耳朵竟然有血迹!妈妈问怎么回事,哥哥闪烁其词遮遮掩掩,本以为是耳朵冻坏了,包扎一下就好。哥哥的掩饰让妈妈起了疑心。再三追问之下,才知道被老师打了。
妈妈自己也是老师,这还了得!
我们住在小学部,妈妈气的饭也吃不下了,拎起小短腿蹭蹭蹭三步两步就到了中学部,找到哥哥的班主任,问他是不是打了我们家哥哥,大概还没等到人家回答,妈妈“咚咚咚”几脚就踢在了那个血气方刚爱动手的年轻男班主任腿上……哎哟那个疼啊
“我们都是老师,我们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学生不听话你好好讲话、好好教就是了,自己没本事让学生信服,就打孩子……我们自己都舍不得动根手指,你怎么能随随便便打孩子,还打出血…现在你也体会下挨打的滋味吧……”
自此老妈就落了个“护短”的名声。之后好多年,总有人私下议论老妈“护短”,不“通情达理”。
我那时虽小,心里就觉得奇怪,这些人们为什么只指责我妈妈?作为母亲维护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就是“不通情达理”,难道作为老师打未成年的学生就是“同情达理”吗?
还有一个历史事件,我以前公众微信号里写过: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突然间收到一封好多年没见面的一个小学同学的信,还是寄到我们搬家以后的地址。妈妈当时还以为有小男生写情书给我,假装淡定不紧张。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特别郑重的道歉信,道歉当年他开玩笑开大了,造成很多同学误认为我是小偷,而我对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记忆了。最后还是妈妈告诉我,原来那个男同学一开始只是开玩笑,结果口口相传,慢慢很多人都“以讹传讹”就真的相信了我是“小偷”。
妈妈当时是我的数学老师,她发现很多人在我后面窃窃私语,还发现几个平时一起玩的小朋友都不理我了。我自己神经很大条,完全没发觉。
于是,妈妈就开始调查,小孩子也很好追问,最后就查到这位写道歉信的男同学,又把所有认为我是小偷的小伙伴聚在一起,问:你们真的相信邱帅是小偷吗?小伙伴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我妈妈又说,“邱帅平时看谁没有铅笔、橡皮、作业本,都随时把自己的送给同学,你们中有几个没有收到过她送的东西……”等等等,最后大家误会全消,后来才有了收到假情书真道歉信的事件。
孩子成年之前,唯一最能信任和依赖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了!而当孩子在外界冲突中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父母却不分青红皂白,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评判指责自己的孩子,或要求孩子“孔融让梨”、道德完美,瞬间把孩子的安全感和尊重降到了0甚至负数,这样做父母们,你们自己想想到底傻不傻?
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要站在孩子边上维护孩子!教养孩子的部分,回家自己私下进行,悄悄补上就好了。
非常庆幸的是,额滴二哥,深得老妈“护短”的真传,对女儿那绝对不是一般的护。
小侄女上中学时,有一段时间成绩不很理想。我放假回家时,每每刚刚想要“过问”一下时,我哥哥一个眼神丢过来,就像刀子一样闪着冷光,我立刻识相地把到嘴边边的话生生憋回去…… 有时还悄悄嘱咐不要提期末成绩的事儿…… 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而且更甚!
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孩子的快乐远比成绩更重要,人生是长期工程、是要跑好几十年的“马拉松”,最终的成绩又不是孩子中学那几年的成绩就定案了的。当然,如果能开心快乐轻松地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那就更好了!
现在我就发现,小侄女有很丰足的安全感和爱。性子非常坦然,很少跟谁急脾气,这一点当然也很大部分遗传自她妈妈我二嫂的优良基因。她大一时放寒假回家,就会帮奶奶洗澡…;哥哥和我有时跟妈妈起大大小小的冲突,她往往是那个调和的人…;对“大人们”的很多行为表现,即使不赞同不欣赏,也都尽量能理解和体谅……有时我自己都觉得要向她学习。
不过,开心的是,我发现自己也是“护短”的姑姑,有时我自己也会跟孩子们急;但是,我可以说,如果别人否定、不当场合批评他们…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老妈的优点,我们兄妹也都是有遗传的噢~ 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