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对于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其实是自始至终的。作为小学生,就需要学习思想品德与教育;初中时,学习思想品德;高中时,学习思想政治。作为大学生,更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必修的课程包括毛概、马原等。研究生也不例外,需要学习思想政治相关课程。也许有人认为小学、初中的那些不算哲学课,也就算是思想品德教育,但我认为一些归于思想的东西,总是和哲学有牵连。
我真正对哲学感兴趣,应该是在备考研究生考试过程中。虽然备考只有几个月时间,并且思政复习所占用的时间更是少的可怜,但就在那段时间,感受到了哲学的伟大。当时我有个好研友,同时也是我的室友,叫小树。我们通常都是一起行动,每天三点一线,在宿舍、教师、食堂间来回往复。但很不幸的是,小树同学没有坚持到最后,就在距离考研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彻底放弃了。当然,朝夕相处、亲如兄弟的舍友们自然是对他一阵嘲讽。虽然最后放弃了,但这不能否定小树同学在前期备考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我们走在路上探讨哲学问题时,都表现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对哲学所揭示的社会一般规律性也进行李深刻探讨。
单就考研来讲,思政的复习主要是马哲。复习思政没有其他捷径,只能靠背诵,这是既费脑力,又费时间的工作。所以我们通常一边感叹着哲学的奥妙,一边痛骂应试教育选拔方式。实事求是讲,思政方面的知识点实在是太多,无论我们怎么背诵,总有记不住的地方,而且越背,越灰心丧气。当你背了后面章节,就会忘记前面章节,当你反过来温习前面章节,又忘了后面背到哪个章节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还是真诚的,很多经历过考研的师兄会真心向我们传授经验:现在不用背,等着压轴题就好了。到临考试几天,有个叫肖秀荣的老师,不知是能神机妙算还是消息灵通,会出几套预测题,并且按照往年惯例,能压中80%的大题。
起初我是不信的。这么严格的全国范围的考试,怎么能抱着侥幸心理,万一压不中呢,难道答题纸上写日记凑数吗。但当我最后背的头晕脑胀,连主科都没时间看的时候,发现有点信念确实能够让人心安:反正别人都在等,我为什么不能等。如果放到现在,特别是今年看到这么多学校都在组织研究生考试时出现失误,我可能会更早选择等待。没有让大家失望,考试前几天,肖秀荣老师的那几套题如约而至,并且保持以往的高命中率。我甚至一度怀疑,这几套题是思政的命题机构故意“放水”,因为思政考试的准备实在太难了,大家又不能够在上面花费太多精力。如果全国考试在思政方面都考的很差,有很难看,难道大家的思想政治都不过关吗。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哲学下过一个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也许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更好的认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