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做好最后的1%”。
前一阵部门有个重要会议,前一天晚上快下班时让我通知相关人员第二天上午11点开会。我的做法是,发完邮件就万事大吉,因为我已经通知你了,至于你来不来,那就不是我的事儿了。可能因为通知的时间已经过了下班点,第二天上午有位同事没有到场。主持人还专门问了我一句,这位同事还来开会么?我很流畅地回答,按以往的情况来说,到点不来应该就是不参加了。
可就在11点半左右,这位同事给我打了电话,问会议是否结束,并表达了因为上午有事没有及时看到邮件,让我下回尽量打个电话给他。我当时也觉得发邮件的时间太晚,立刻表示下回如果有紧急通知一定通过电话再次传达。
现在想想,如果通过“确认”这种方式,无论紧急或者不紧急的事情,应该都可以通知到大家,实现有发出、有接收的双向确认,避免了不必要的遗漏。
做好最后的1%,看起来是1%,影响的是100%,值得深思和运用。
第二个是,“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到其中的合理之处”。
以我对自己的了解,每当别人说了让我不舒服的话时,内心的火苗会迅速被点燃,你让我不爽,我也让你不爽。我的处理方式,常常是针尖对麦芒。
静下心来,会觉得自己非常小心眼。可处在当时的环境,就是不能跳出来想问题。
“试着找到其合理之处”,其实是跳过了“情绪反抗”这个阶段,直接进入了理性思考,通过找到对方的“合理”让自己理解对方的方式,这算是一种变相的换位思考吧。
无疑,这样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生气,同时看清了事情的本质,无形中扩大了自己的宽容度。
以上两点是我工作生活中实际碰到过的情况,深觉有提升的必要,看到的东西用到了自己的身上才是真正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共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