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回家,儿子正写作业,跟我说:爸爸,看看我的手。我过去一看,右手无名指外侧一个疙瘩,红红的,有点瘆人。我说怎么弄的?他说,写字磨的。我很奇怪,我写字就没磨过么。于是说:你写字,我看看。果然,随着钢笔的移动,那个疙瘩处,跟着在纸上磨。再仔细看,问题出在抓笔姿势上。一是五个指头的位置排的不对,二是手离笔尖太近。接下来的将近一个小时,我纠正他这个错误姿势,结果是:纠正不了,要么姿势看似对了,写不成字,要么又回到了原路。最后,我放弃了,对他说:你慢慢摸索着!然后,败走。
想起一句话: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3个月,改掉一个坏习惯,得3年。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的。我们那时候学写字,若抓笔的姿势不对,老师会打手,回到家父母要求的也严厉,所以没留下后遗症。到儿子学写字时,我们没有这么严格要求,觉得他能写成字就OK,不想再费功夫纠结写字的姿势,一方面,想着他慢慢会自己调整,另一方面,也是逃避矛盾冲突——他想那样抓,你让他这样抓,这不是找别扭么?但现在,看着他那个血疙瘩,再遇到改正错误姿势的艰难,我后悔了——若知今日,何必当初。
从写字再想到,孩子的成长中,很多终身要用的习惯,一定要在开始时教对。若从小没打好基础,到后面要再想改,就要费很多倍的力气。比如走路的姿势。记得我小时候走路时老垫脚尖,脚后跟不好好着地,还有点驼背。后来,被母亲出其不意、狠狠地地在后背拍打过几次,严厉警告过,后来记心,改正,庆幸没有变成那种“闪晃”的走法。否则,等成人定型了再改,更难,说不定还得去医院康复科矫正。再比如刷牙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要上下刷,从根儿上就学对,用时髦的话叫:系好第一粒扣子。
除了走路和刷牙,孩子在生活学习中,还面临很多的“第一次”,这提醒我:以后在小儿子的教养中,我得精点心,费点劲,把规范的动作和程序教到位,千万不能再偷懒——这是用大儿子手上的血疙瘩换来的教训。
从小孩儿的成长,我想到大人学艺,道理是相通的,也要从一开始养成好习惯——不管学什么东西,基本功很重要。一些简单的动作,可能很枯燥,但确实起扎根的作用,比如练武术的蹲马步,跳舞蹈的压腿,唱歌唱戏的吊嗓子,踢足球的颠球,等等。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否则,后面会吃亏。
前几天带着小儿子出去玩,看人家盖房子。一排四个大工子,站在不同的位置,负责各自区域的垒砖。几个人的工作量是一样的,每一层也是同时开始的,但每次最快的总是其中一位师傅,干活利索,折刀上的灰基本上不浪费。而其中另一位师傅,速度慢,而且,每一折刀的灰总要往地上掉一点儿,在我看的不长的时间里,他的折刀两次把那一条管水平的“瑟儿”切断,其他师傅边开玩笑边埋怨:谁也不断就你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9806986/e6ec0efd2613f82c.jpg)
是呀,谁也不断,为啥就他断?别人的灰不掉,为啥就他掉?我仔细观察后,发现他的动作有问题,不规范,不利洒,几乎每次都要碰那条水平白线。我想,这是当初学艺时,基本功不扎实造成的。到现在,五六十的年龄,这些动作已经融入了他的身体里,很难变了。简单混口饭吃不成问题,若要比个一二三,来个淘汰赛,他输定了。
总之一句话:有些懒,偷不得,偷上一时,得还半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