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几位高中同学闲聊,说到上学时吃的“马勺面”。我们聊得很尽兴,言语中尽是怀念和回忆。
最后,他们用调侃的语气,交给我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写一写好多年前的“马勺面”。
其实,在我心里深处,早就想关于“马勺面”的一些文字。就让我所写的这些笨拙文字,献给曾经的我,以及那年那月和我一起度过难忘青春岁月的你们!
我是1995年9月上的高中。
作为一名农村学生,上高中并非第一选择,而是无奈之举。初中念书成绩好的同学,中考结束后,肯定选择上中专、中师这些学校。上了这些学校的农家子弟,意味着跳出了农门,将来能成为“公家人”。
那些能在中考结束后跳出农门的学生,毕竟是极少的。成绩不是优秀的我,为了延续父母让我当“公家人”的愿望,我上了县城唯一的一所高中——千阳中学。
1995年前后的千阳中学,规模和条件,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大、这么好。但在当时,农村学生能上千阳中学,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毕竟,千中是全县最高学府,在里面上学,说不准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鱼跃农门呢!
高中的生活,现在想想,确实是很苦,但在当时,我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反而,高中的生活对我而言,充实而又丰盈,快乐而又满足!
当时,千中的农村学生还不少,他们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家庭情况大都比较贫困。作为住校生,每周周日下午,同学们不管男生女生,大多骑着自行车,车头挂着装满干粮的袋子。男生饭量大,一个干粮袋子不够,就在车头挂两个干粮袋子。同时,家里人也会给一点生活费,以便在学生灶上买点吃的。我记得,我们这些住校的学生,家里情况相对好点的,带十元钱,情况差点,带五块钱。农村的学生,吃过苦,知道能上高中实属不易,所以都很懂事、节俭,很少乱花钱。每周用着仅有的生活费,既要吃饭,还要买一些生活学习必用品。常常到周末,一些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回家时,把一周节省下来的一点生活费,还要给家里买点菜什么的。
那个时候,千中全校的学生大概一千左右。城里的学生走读,每天往返两次。而乡下的学生都住校,一周吃住都在学校。千中坐落于县城东边,千河北岸,夏天还好,河道里的风一吹,凉爽。而一到冬季,从千川刮来的西北风,顺着千河,把人能冻死。晚上住在大通铺里,犹如躺在冰窖里。家里带来的馍,早就冻得像石块一样。在这样的冷天气,吃上学生灶上的一碗“马勺面”,就成了我们这些住校生最大奢望和最美的享受了!
凡是那些年月在千中念书的住校生,没吃过“马勺面”这样的绝佳美味,几乎是不可能的。
让我们这些住校生念念不忘的“马勺面”,就是把压好的机器面切成菱形状,倒在大锅里煮熟。用大马勺舀到大盆里,放好各种调料。所谓调料,很简单:盐、醋、辣子。若是再放点菠菜之类的绿菜,就再好不过了。用大马勺搅匀后,大盆立即有了颜色了,白色的是面片,绿色的是青菜,最让人口馋的莫过于一大盆面片上面的红辣子了。一切就绪后,灶上的两个大师傅抬着大盆,往窗口旁的桌面上一放,打开售饭窗口,就开始给学生打饭。打饭时,大师傅用大马勺从盆里去舀烩好的面片,半马勺一碗饭。大师傅手法很好,速度很快,舀得也很均匀 ,从不给谁少舀多舀,这大马勺就像量筒一般,公平的很。
不知为何,要把这样的面叫“马勺面”?刚上千中的时候,学哥学姐这样叫,我们也就跟着叫。就这样,一届一届的千阳中学的学生吃着、叫着,“马勺面”就成了我们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在学校时间一长,吃马“马勺面”就有了经验。一碗“马勺面”五毛钱,打上一碗,把从家里带来的干粮掰碎,泡在碗里。就这样,一碗“马勺面”内容就丰富了。若是汤少了,就求大师傅添点面汤。连吃带喝,一碗热乎乎的“马勺面”,填饱了肚子,吃出来滋味。
灶上几乎每天做“马勺面”,大都是中午那顿饭。早上第四节课前的课间,几个关系要好的同学就商量好谁排队。那个时候,总觉得饿肚子,上第四节课,肚子早就咕咕叫起来。下课铃声一响,排队打饭的同学,像野马脱缰一般,直冲宿舍,拿上几个人碗,到学生食堂排队。千中当时的学生食堂,是在学校的大礼堂,也算多功能吧。礼堂虽简陋,但空间很大,学生排的队很长。为了防止秩序混乱,专门有一个老师看管着。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门房老师,好像姓宋,据说有功夫,所以学生一见他看队,都很守规矩。
好不容易排上队,打上一碗“马勺面”,赶紧找个地方。几个要好的同学围在一块,边吃边谝,很快,一碗加了掰碎干粮的“马勺面”,就倒进了肚子。一般一碗就行,多吃一碗要多花五毛钱,想想还是算了。后来,我们发现一个秘密,吃“马勺面”,最好不要先去,去早了汤多面少,等一大盆面快要见盆底的时候,舀出的尽是面。能吃上这样的一碗“马勺面”,算是今天走运了,能吃过瘾!
住校生一天最期待的莫过于一碗的“马勺面”,可惜,大多情况下,一天只能吃一碗,身上带的生活费有限,不敢由着肚子来吃。其实,当时千中学生食堂并不一天三餐都是“马勺面”。早饭、晚饭还是有菜吃、有稀饭喝的,种类还不少。但大多住校生,这两顿饭能省就省。从热水壶倒上一碗白开水,泡上干粮,放好盐醋,也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饭。有时偷懒了,干脆就啃着干粮,就着从家里带来的辣子酱之类的东西,吃急噎着了,喝几口热水,也能吃得有滋有味。
高中住校的日子虽苦,但很快乐、很美好。想想,也真是的,睡着大通铺,吃着“马勺面”,读着书本,谈着理想,梦想着外面的大世界。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穷学生,能为吃上一碗“马勺面”而知足快乐,这是一种何等的青春和记忆呀!
多少年了,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这些吃“马勺面”成长的苦学生、穷学生,早已走上社会,在各自的生活道路上,追寻着当初吃“马勺面”所憧憬的梦想。但无论社会及我们怎么变,对“马勺面”的记忆没有淡忘,对“马勺面”的那份最温热的感情没变。相反,随着时间不断流逝,我们那代人对“马勺面”,以及与“马勺面”相关岁月,记忆越来越深刻,情感越来越深厚!
去年暑假去母校千中培训学习,全然看不到当年母校的模样。那个多功能的,能做出“马勺面”的学生食堂,早已被高大壮观的教学楼所代替;而低矮潮湿,一到冬天寒冷刺骨的宿舍,也被一排排现代化的学生公寓楼所代替。母校完全变化了,变得富贵、气派了好多。
但再怎么变化,这还是那个我熟悉的能吃到“马勺面”的千中。欣喜之余,我的眼前似乎看见了一群穿着朴素的穷学生,圪蹴在学校大礼堂向阳的空地,每人端着一碗“马勺面”,里面泡满了从家里的干粮。他们一边吃着“马勺面”,一边眉飞色舞、慷慨激昂地讨论着学习。就这样,一碗“马勺面”,让他们吃得有津津有味,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