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1855)﹐写的曼彻斯特的阶级斗争,把经济落後的南方与工业发达的北方做了对比﹐并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本家﹐他既具有北方企业主的精明能干﹐又具有南方人的文化修养﹐并能调和劳资之间的对立,终于振兴了企业。
BBC将这部长篇小说拍成了一部迷你剧(共四集,每集一小时左右),BBC出品的剧那是相当的优质,该剧场面调度很是细腻,长镜头加之古典乐,有一种从容优雅的异常的美,主题音乐也很赞;偏见、不解、互慕、理解, 到包容和爱,千百次擦肩,然而有一次能擦出火花,缘分也就够了;该剧豆瓣评分为9.2分,这部剧多次的让我动容,女主英国古典主义的美,独立坚强、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男主在漫天飞絮的车间中走过的侧影坚毅冷峻,都非常地惊艳.......
成长于英国南部田园风光中的玛格丽特因为作为牧师的父亲辞了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镇米尔顿。不同于南方的温暖舒适,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米尔顿阴冷又脏乱,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鲁的工人,棉絮 飞舞的纺织车间。除了新环境的不适应,还有来自纺织厂的厂主——年轻的实业家约翰桑顿的盛气凌人及对工人的苛刻,这让玛格丽特对桑顿的第一印象极其糟糕。
随着米尔顿生活的加深,玛格丽特渐渐认识到工人粗鲁暴脾气背后的温柔和疾苦,坚定的站在他们一边。和其立场相反的雇主桑顿则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但不善表达的他似乎在无形中把玛格丽特越推越远。二人如同南方与北方,截然相反但又紧密相连……
这部小说虽然讲述的南方与北方的的故事,我觉得更是一个关于融和、理解和爱的故事,工业大背景下的傲慢与偏见,工人的境遇,英国工业的挣扎和成长,有血有肉有脾气有爱心的企业家桑顿.....南方和北方,需要的或许只是站在对方立场上互相理解而已,一个南方姑娘爱上北方小伙,需要换位思考,不然误解误会太多,哈哈。
玛格丽特的不卑不亢与她的善良成就了她生命中的幸福。她是个聪明的姑娘,我想是受了好思考的父亲的影响。但她喜欢主观臆断,看事物不全面,又是个大胆、感情强烈的人。有时候觉得玛格丽特就像是自己,那些缺点和优点。我看到她对警官撒起慌来的样子,真的是感到自己在说话了。想做好事,又不自觉会做错很多事,但最终稳稳当当生活在那里了。
其实桑顿自始至终都善解人意,由于童年的变故他知道人世的很多,只是在不知情况的一些误解,让人们对他有一些偏见,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我们的判断。
在工业革命时期有个有良心讲原则的雇主真是那个北方工业小镇人幸运的,然而工人们居然还要罢工。桑顿是工厂的雇主,雇主被穷人误解,是正常的事,最后他理解了玛格丽特,理解了希金斯,他们也理解了他。
在该剧的尾声,桑顿居然能够凭着那股爱跑到玛格丽特的故乡南方的豪斯顿,摘下那朵花,真是让人格外感动。看到桑顿把那朵花带在身边,交到玛格丽特手上的时候我流泪了,火车站,真可能使他们的宿命。玛格丽特和哥哥的拥抱造成的误会是在火车站——那样漆黑的夜晚,他们偏偏都在火车站。最终玛格丽特去米尔顿回来、桑顿去豪斯顿回来,列车就这样停在站台上,两人相遇。
他们最后能在月台再次相遇,其实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心中有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相互理解,所以知道对方会去哪里,他们就能在那里再次遇见。
火车在《南方与北方》里的象征意义是很丰富的: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大潮涌来的势不可挡,另一方面是命运也即人生的不可预知——一旦上了车,遇到什么样的同伴,路过哪一段站台,甚至转乘哪一趟车,都无可预知。只有意志坚强、人格独立、思想成熟、目标明确的人,才能在乘车过程中不断地上下换乘转站,到达终点。
愿在你人生的月台中,也能遇见那个他,多一些融和、理解和包容,少一些傲慢与偏见,与那个爱的人携手同行,恩爱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