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子前总喜欢放一首歌,也不能算是一种仪式感,不会像古人习书写作时,焚香了以慰藉,只是一种习惯,习惯在整理思绪前把脑袋放空,清除一些杂乱无章的东西,心里清净了,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更加透彻了,容易让自己明白,也是让其他看的人明白。
很久前就产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采访一下自己周边的人。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隐隐的影响着身边其他的人。古话说的不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常常会暗想,自己平时注意到的人差不多会分成两类,一种是和自己相像的人,从这类人身上,我往往能更加客观的辨识自我,我不仅能够有着本我意识,也会从他人身上发现自我。如此一来,我会常常消极,因为一旦在他人身上发现自我身上的不足时,就会特别厌恶,好像是被放大了好多倍。还有一种人是那些值得我学习的人,知道我们本就有天壤之别,却依然保持着相互欣赏的距离,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求知欲,换言之大家都有探索的精神,想要挖掘出那个人或者你的偶像其他更加深入的东西。
于是,终于有机会采访到了我们学校图书馆里一名即将在五月份退休的王老师。在我看来,他的某些内在的精神,确实值得我学习学习。
其实也不算是篇采访,给王老师拿了一杯水,我俩就坐在了书库里最角落的地方。那里安静隐秘,闲聊两句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王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位和善的大爷,举止言谈落落大方。
可能也是不好意思,没想到我一个晚辈竟缠着老师不放。我就给老师讲了个段子,这是自己来到图书馆后的一个挺光荣的借口,我说:历史上有很多挺厉害的人都当过图书管理员,好比毛泽东啊,比尔盖茨啊……后来语塞,忘记了还有谁,大概在面对比自己人生阅历丰富几十年的老师前还是会有些紧张吧。王老师接着我的话就说:「嗯,还有李大钊,沈从文他们,不过啊,你可不能拿我和他们比,这都是因人而异的。小姑娘啊,我这人其实没什么可采访的,光荣事迹一个没有,虽说是图书管理员却也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普通人一个嘛,其实你也知道,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平凡凡过完这一生的。」
可是再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故事。
「我和你们没有什么不同,可能不同到哪儿吧,大概我算是跨时代的那批人。」
王老师的确就是这样为自己下的定义,他出生于一九五几年,这个时代出生的他们注定与时代的变革挂钩。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也感受过计划经济的时代,现在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那个时候的指导思想依然在王老师的心里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原来在铁路上工作,在商丘铁中,当过教导主任,也算是一辈子跟学校教育打交道吧。因为老父亲在咱们学校中文系是老师,所以89年我也就过来了。过去的事大部分该忘得也都忘记了,只记得一句话说到我心里面去了。当时那边有老师过来给我践行,对我说啊:小王啊,H大是个大单位,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认认真真工作,本本分分做人。然后我就觉得,这句话比这一桌子的践行饭菜受用多了,这也是我来到H大后的指导思想。」
在闲聊的时候,王老师提到了好多遍这句话,他的理解就是人要有自己的信念,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如若没有这种内在的指导思想引导着自己的行动力那是成不了什么事的。
在准备采访前,我曾经旁敲侧击的从其他人那边了解过王老师,同事们见他都说好,王老师说那是大家高抬他了「我工作也是一辈子了,差不多也快走到尽头了,有做事做的不错的,也有做的不好的,要说没有犯过错误?哪有这么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也是个鲜活的人啊,还是那么个指导思想:认认真真工作,安安分分做人。」
其他人口中的王老师,为人谦和没有一点老同志的架势。不会因为自己年纪大而懈怠工作,反倒是最重视规章制度的人。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王老师给其他人带来的就是一种标杆的作用;因为王老师年纪大了,本身还有胃病,有时候上午工作到下午两点半才有人接班,依然坚持着不迟到早退的纪律。更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同志,什么活计都抛给新来的人干,年龄从来不是王老师工作上的问题,他重视规则,重视纪律这恰恰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向他学习。
其中有一点更是感动到了我,有人了解到,王老师如今六十岁的年龄,每天晚上回家都会给家里将近九十岁的老母亲洗洗脚,每日如此从不间断。我问及王老师这一点,向他表达了我的钦佩之意,老师只说「百善孝为先,这是最最基本的,不是什么可拿出来炫耀的资本。父母生养了我们,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恩赐,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现在社会上的人老觉得自己的父母老了,不愿意带他们出来,我倒是喜欢推着老母亲在校园里转悠,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荣耀。」
王老师来到图书馆后,先后辗转于三个一线部门,现在在流通部工作,平常都是和书本还有学生打交道。他跟我讲,早期的时候,书库是不对外开放的,借书也是学生告诉老师们书名,老师进书库去找书,比现在要麻烦多了。那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大了去了,学生们往往课间的时候过来排队借书,而这能不能借到书就和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和学生相处的这么长时间里,我懂得将心比心,谁家的孩子不都是过来上学学本事的,如果是因为我们的工作不熟练,耽误了他们的时间,那孩子们的损失要多大啊。但凡是工作,自己手头上的事就要先放一放,总归就是一句话,用图书馆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满足读者最大的需求。」
那现在不是好多了吗?学校运用上了高科技,都开始走半自动化的程序了。那老师您能玩的转这些吗?
「如果跟年轻人来比,自然是不如他们的。人也得谦虚不是,既然时代在发展,我就要学,自己也不能被社会淘汰掉啊。从这方面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是我的老师。」
我问王老师,据说图书管理员都是很神秘的,就像我作为勤工生一开始对待工作也是很有新鲜感,尽职尽责,可这日复一日平平淡淡的工作让我有时会产生厌倦,那么您是通过怎样的一种方式来日常消遣的呢?
「我平常啊也就是看书,不过也不是那种学富五车的秀才。只是像你看到的,图书管理员往往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原来总会把看书当成一种仪式,我会规定自己每天看够多少多少书,那是死读书,没意思。现在我从书里找问题,读书是学习,适用也是学习,怎么样才能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我是这样的,遇到生活工作中疑惑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都会从书中找答案。看看古人是怎么解决的,不过每个人,每件事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意会到了,就悟到心里头去了。」
说到了读书这方面,我问王老师:您觉得今后的电子阅览也就是指尖上的阅读是大势所趋吗?
「其实传播知识信息从大的方面也就分为两块:纸质读物和电子文献。我所管辖的也就是纸质读物,大家不管从科研,浏览方面来说,纸质文献是更容易被广大群体接受的,但如果从传播上来说,电子文献来的就更快一些,比如我有一些急需要的资料,用电子文献检索一遍就好了。反正是各有利弊吧,不过就现在来说,社会上的人普遍还是喜欢纸质文献多一些。」
就是习惯于这样的聊天,王老师就把我当成他自己的女儿,他说有些话我常跟自己的孩子说,现在也跟你说说。我问他,现在我们年轻的人不惜物了,如果有什么东西坏了,想的不是修而是换。
「做人要懂得知足,大概是我年轻时经历过曲折,所以在图书馆里本本分分的干一辈子我也就知足了。可能你们不了解,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没有生过病的人不知健康重要,没有受过冻的人不知炕比米香,知足的人其实是很容易获得快乐的,他们的幸福感就很高。但是说知足并不是不思进取的意思,只要不轻易满足就好,社会总是要进步的啊。」
工作了这么些年,您肯定会有很多感悟,总觉得现在我们这代人总是浮躁,当然这是我所以为的,有什么能与我们年轻人分享的吗?
「因为我年轻的时候过得也是比较曲折,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我这点基本原则:认认真真工作,安安分分做人。你看呐,这得意的时候人容易忘乎所以,失意的时候垂头丧气,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但是呢,以我现在年老的想法看,得意和失意都应遵循一种规律,而这可遵循的一种原则就是:认认真真工作,安安分分做人。尽管这个世界的大环境一直都在变,但是只要你能坚守住这个原则,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我也建议你们,人在这个社会上不能被迷信了,其实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少一份被动,多一份主动。所谓被动就是大多数人不能很有前瞻性的看待问题,总是撞到南墙上了,吃亏栽了大跟头才明白过来。这主动又是什么呢?有句老话说得好:现在多吃一份苦,今后多享一份福。
我年轻的时候不懂,做什么事都没有特别具体的目标,就像现在孩子们说的,我长大以后当作家,当科学家音乐家什么的。但那个目标老是换啊换,不如就一个目标。就像词人李清照说的:生当作人杰。我就在这个世界上活这一辈子,自暴自弃怎么能行呢,做出点实事来,慢慢积累就什么都好了。当你储备的知识量足够了,能力也足够了,机会自然就来了,所以说浮躁是很多人的通病,不要像我这样到老了才意识到这些。我其实是没办法给你们做一个好的榜样。路都还要靠自己走下去。」
不知不觉中,和王老师闲聊了将近三个小时,一点也不觉得累,甚至水都没有喝上一口。为人随和没有架子是他的一贯风格,我也很喜欢听老师说东西,虽不像书本可以答疑解惑,却给了我另外一种感觉。眼前的这个人,年过半百,工作也近终了,虽是清苦平凡的过了这一辈子,却常怀感恩之心。最近不都老爱提「匠人精神」。其实我倒是觉得,王老师的身上确有这么一股子的劲儿:可能我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能安分守己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其实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庸之辈,或许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有可能逆转未来的天才,不过且看当下,这个社会上的一切运转不正要靠着平凡的我们辛勤耕耘吗?
最后我问王老师最喜欢哪本书,他回答说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他敬佩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鲜活的革命斗士形象。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