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诗之路随想

唐诗之路随想

作者: singing阿梅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23:32 被阅读0次
    唐诗之路随想

    是怎样一种绮想

    照亮暗夜

    你与辽远的西部

    那条遐尔闻名的丝路遥遥呼应

    浙东 浙东

    我移居江南多年

    浑然不觉

    一条穿越千年的诗路

    已触手可及

    只有那些诗句犹响在耳边

    西北的大风曾伴我吟哦

    “此去不为鲈鱼脍

    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溪蕴异秀

    天姥引归帆”

    地图上一小块地方

    却是士子心中

    永远的故乡

    一座天姥山

    撼动半本《全唐诗》的挚爱

    我的故乡却不止一个

    记挂的爹娘也非一双

    大西北二月里

    一块薄砖般羸弱的婴儿

    等待救命的奶水

    年轻的养父母拚着命

    一口一口

    把我喂大

    据说,灵魂所做的最后一件事

    是捡回他今生走过的路上

    全部的足印

    因为这个讯息,我余生的每一天

    都心情释然

    我思之不明的,无非是

    在中华版图上

    密密匝匝的诗人足迹

    如何数得过来 分辨得清

    偌大个中华

    何处不是诗人脚步可至 诗歌可达

    李白的出生地

    甚至已然不是中华的版图

    而我忧心如焚的

    是两种文明究竟历经怎样的碰撞

    才造就一个李白

    有生之年我当像他那般

    壮行辽阔 传承他雄健不羁

    大写的盛唐基因

    唐诗之路随想

    唐诗之路:一条“看不见”的诗歌走廊

    导语

    许多人知晓漫漫征途的“丝绸之路”,绵延盘旋的“茶马古道”,而见证盛唐代文化繁华的“唐诗之路”却鲜为人知。这条让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的古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自豪,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唐诗的脚步一同来见证这段辉煌的历史吧。

    唐诗之路随想

      凯风网浙江频道 供稿:张国亭 俞亮丞 编辑:湖一亭 李元

    唐诗之路:一条“看不见”的诗歌走廊

    01 发现“唐诗之路”:士族文人的朝圣之路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唐诗之路”,顾名思义就是唐代的诗人走出的路,也是他们用一首首唐诗铺就的诗歌走廊。【详细】

    唐诗之路随想

    “唐诗之路”的著名景点——剡溪

    发现“唐诗之路”

    说到“唐诗之路”,不得不提及它的发现者竺岳兵先生。28年前,竺岳兵先生在考证李白是否到过天姥山的时候,发现了剡溪是一条被人遗忘的古代著名水上旅游线路。于是,他兴奋地读完了《全唐诗》和40多本关于李白生平的书。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他的视野不断开阔。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5月,竺岳兵在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唐诗之路”的概念,很快赢得在场专家的认可。经过严密论证,1993年8月18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发文认可“浙东唐诗之路”。从此以后,“浙东唐诗之路”便被作为中国文学上的专用名词被正式确立了下来。【详细】

    从地图上看,“浙东唐诗之路”从古城绍兴,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200多公里,所及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

    唐诗之路随想

    严格说来,“唐诗之路”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的是地理位置,即全长200多公里的具体的一条道路。第二层指的是这条有形之路上的无形之路,即唐代文人墨客在此路上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看不见”的路

    这是一条神奇的路线,尽管在任何一张地图上,你几乎都不可能看到它的实际存在。然而,从南北朝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开始,它就已经是诗人们、文人们向往的地方。

    唐诗之路随想

    宁静祥和的浙东美景

    “唐诗之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却成为士族显宦千里寻觅,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的胜地,这确实让人诧异。事实上,这主要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作用产生的。

    自三国纷争起到两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每一次的逐鹿中原、烽火硝烟都会造成人口的南向迁徙。长于北方、游遍北方的唐朝文人,自然把目光转向了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的江南。而群山环绕、千岩竞秀、交通不便宁静祥的浙东地区,恰恰又成为了士族文人们的理想修养身心的绝佳之所。因此,这条令人惊叹的“唐诗之路”的形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01  “唐诗之路”上的驿站:串联无数绝美诗篇

    据史料记载,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唐代的诗人们来江南,大多是乘船走水路。即从淮地的扬州经运河南下,渡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经新昌天姥山,最后抵天台山,这是贯穿于浙江东部的一条古道。无数唐代诗人游走在这条文化古道上,每到一处驿站不忘以文会友,饮酒作诗,留下了一首首千古传颂的绝美诗篇。

    唐诗之路随想

    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起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诗,大家并不陌生。唐朝的扬州就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是连接南北水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当年28岁的李白在江夏邂逅了40岁的孟浩然,当时的孟浩然已经是诗名满天下,短暂的相逢后又要分别,李白自然很伤感,一番痛饮之后一挥而就了此诗。

    唐诗之路随想

    事实上,李白能够写出如此动情的诗句和他数次游历扬州有很大关系。公元727年,李白第一次来江南游玩时路过扬州,城市的繁华让李白大开眼界,豪爽的性格使他在扬州认识了不少的朋友,不少年轻文人也争着宴请李白,一方面和他进行文学切磋,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见识李白的酒量。以至于当李白准备离开扬州时,光送别的酒就吃了十多天。“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此外,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以及他“忆上西陵故驿楼”,也都说明他漫游吴越时曾经过扬州。

    唐诗之路随想

    《宿扬州》·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扬州的最大幸运是在它的兴盛时期,遇上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有诗为证到过扬州的唐代诗人有骆宾王、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杜牧、李绅等,几乎占了唐代诗人名家的半数以上。

    杭州:

    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后,使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漕运的“黄金水道”。隋唐之后,凡从北方南下的达官显贵,几乎都是从这条水路乘船直达杭州。根据史料记载,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全国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唐诗之路随想

    杭州运河美景

    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深得民心。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仍念念不忘江南水乡的温柔美景,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事实上,除了白居易,写杭州和西湖的诗人就越来越多了,元稹、徐凝、张祜、李贺,直到晚唐的罗隐等等,都写过歌咏杭州和西湖的诗。

    绍兴:

    绍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中心集散地。作为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0年建都绍兴到唐朝,一直是郡和州的首府,曾一度成为浙东乃至我国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说起绍兴,不得不提镜湖和会稽山,这是不可忽略的两颗璀灿明珠。这两颗“明珠”,一颗在水中,一颗在陆上,遥向呼应,相映生辉,成为山水之巍宝。镜湖与浙东古运河融为一体,是诗人从水路抵绍的主要途径,依水道观光顺理成章。人在镜中游、舟在画中走的意景,更是诗仙们所追求的山水意境。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诗句,道出了众诗人的心声。

    唐诗之路随想

    绍兴镜湖

    自古以来,绍兴的酒都很出名,尤其在唐代,饮酒已成为文人墨客的一大嗜好,所以不少爱酒的诗人也是奔着酒而到绍兴的。绍兴越贤贺知章也是盛唐时期的一位爱酒如命的大诗人。他无论写诗还是会友,他都要美酒相伴。他和李白是知交,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华。贺知章在告老还乡并作古越州(今绍兴市越城区)后,李白为了缅怀贺知章的知遇之恩,特来绍兴,借喻美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一片思念之情。他在《贺知章不遇》中写道:“欲想江东去,定将谁举杯?嵇山无贺老,却掉酒船回。”

    诗人王勃在《他乡叙兴》中写道:“缀叶归烟晚,乘花落照青。边城琴酒处,俱是越乡人。”不仅如此,王勃在游越州时,为纪念王献之,便在会稽之门寺献之三亭,仿效王羲之,举行了一次修稧雅聚。几杯美酒下肚后,王勃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修稧序》,其可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媲美。

    上虞:

    上虞东山,位于浙东四明山麓,在曹娥江中段的上浦镇境内。这里环山临江,被誉为古越会稽的“风水宝地”。东山风景旖旎,更因为两位历史人物而举世闻名,一位是曾在此隐居20年而“东山再起”的东晋宰相谢安,一位是曾屡次称疾归隐东山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唐诗之路随想

    上虞东山景区

    “东山再起”的典故是关于东晋时期的谢安的。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受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后来,“东山再起”之地成为有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乃至文人学士的瞻仰圣地。

    唐宋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来此寻访膜拜,留下诗文无数。此中,尤以唐代诗仙李白和宋代诗人陆游为最多。李白曾三次登临东山,留下了“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的人生感叹。陆游则二上东山,发出了“岂少名山宇宙间,地因人胜说东山”的赞许。可以说,古越东山,因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唐宋诗文名家寻访吟叹,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01 “唐诗之路”的盛况: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天姥山,在浙江绍兴市新昌县东面,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虽然天姥山在现代名不见经传,不过早在唐代以前,就是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一座备受敬仰的高峰。然而,就是这么一座神奇的山,却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沉寂下来,从此湮没于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有关专家认为,天姥山的“失落”是一个谜,这在中国的名山演进史上是一个奇特现象。其他受到古代名人推崇的名山从古至今都保持着相当的知名度,唯独天姥山却不知什么原因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中,从而走向了孤寂。

    唐诗之路随想

    风光旖旎的天姥山风景

    《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许浑

    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

    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

    丹壑树多风浩浩, 碧溪苔浅水潺潺。

    可知刘阮逢仙处,行尽深山又是山。

    翻开《全唐诗》,书中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中,竟有400多位诗人游过江南吴越一带,并且占将近五分之一的文人曾在天姥山吟诗作赋。难怪有人不禁赞叹: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详细】

    在天姥山,谢灵运可谓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唐诗之路”发端的象征性人物。官场失意又怀才不遇的谢灵运罢官还乡,自此纵情山水。后来,他慕名来到天姥山,自制了“谢公屐”,即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这样山下山都十分省力。泉水泠泠,鸟声嘤嘤,守拙园田,攀登险峰,就这样,仕途失意的他,在天姥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成就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唐诗之路随想

    谢灵运画像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深受谢公的影响,“诗仙”李白慕名而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沿着谢公的足迹,他四进浙江,三至剡溪,四登天台山,在“唐诗之路”上留下26首诗篇。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都城。次年,他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梦游天姥山吟留别》。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尤其是这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李白在畅游山水间的心得感悟,流露其不慕权贵的傲骨,成为了一代文人超凡洒脱的标榜。

    唐诗之路随想

    喜欢饮酒作诗的“诗仙”李白

    公元731年,20岁的“诗圣”杜甫,在越中游历4年之久。即使在他卧病在床晚年的一首自传性的叙事诗《壮游》中,仍未忘记游历天姥山的情景,写下了“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绝美诗篇来慨叹天姥山之壮丽,表述自己怀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山水情怀。

    唐诗之路随想

    实际上,除了天姥山,“唐诗之路”上还有诸多名胜,如天台山、会稽山、兰亭等等。一个个村落、一条条驿道、一处处美景,吸引着无数雅士纵情山水,吟殇赋诗,探求人生的真谛,追求着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同样在“唐诗之路”上留下翰墨笔香的还有“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以及崔颢、王维、贾岛、杜牧、白居易等。据史料记载,唐代,这条路上先后走过312位诗人。

    唐诗之路随想

    01 “唐诗之路”的传承:文化古道有望再放光彩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为其文化代表的唐诗,不仅是我国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尽管唐诗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佳作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之路随想

    为了将唐诗文化发扬光大,作为“唐诗之路”的代表性地段的绍兴新昌,2007年就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希望时机成熟后,一起“捆绑”申遗。2008年,嵊州市和上虞市政府也相继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详细】

    据资料显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惟一授权使用其标志的《中华遗产》中有60个版面用于展现唐诗之路上的山水人文底蕴。截至2008年,作为世界遗产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日本的纪伊山地的圣地和参拜道;另一条是西班牙与法国的圣地亚德孔波斯特拉的巡礼道路。有专家认为,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唐诗之路”有七项标准符合申遗要求,分别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中国佛教化时期的中心地、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以及士族文化的荟萃地。

    唐诗之路随想

    图为绍兴新昌大佛

    令人欣喜的是,若“浙东唐诗之路”一旦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沿途各地必将会引来全球目光的关注,其文化价值将超越国界,这条沉寂千年、一度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文化古道将有望再放光彩。

    01 结语

    “文运系乎国运”,曾经的文人雅士在“唐诗之路”上游历山水,浅吟低唱,举杯相邀,寄托心志,留下了一篇篇盛世华章,也铭刻下一条民族文化的血脉。“唐诗之路”,民族之印记,文化之梦想,随着更多人的知晓,必将在千年岁月的洗涤里褪去历史的风尘,愈发瑰丽盎然。

    别君叹 (Live) - 曹轩宾

    词:「唐」王维/李奇

    曲:曹轩宾

    编曲:黎翰江

    制作人:曹轩宾

    音乐总监:刘卓

    小提琴:陈莉/姜璐

    中提琴:张建立

    大提琴:侯新伟

    箫:黎翰江

    古琴:赵家珍

    混音:周天澈/混音团队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低吟白雪逢阳春

    送君别去无知音

    高台孤矗昂首望

    穹凄尽兮宙宇敞

    车马纵兮雁飞翔

    春复秋往世无常

    幽清默兮落暗乡

    何年何月蹉跎降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

    山石林木无易样

    低吟白雪逢阳春

    送君别去无知音

    高台孤矗昂首望

    穹凄尽兮宙宇敞

    车马纵兮雁飞翔

    春复秋往世无常

    幽清默兮落暗乡

    何年何月蹉跎降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

    山石林木无易样

    车马纵兮雁飞翔

    春复秋往世无常

    幽清默兮落暗乡

    何年何月蹉跎降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

    山石林木无易样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

    山石林木无易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之路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kp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