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试验诸灵:第二部分 — 西方文化寻求出路

试验诸灵:第二部分 — 西方文化寻求出路

作者: 小贴贴七夏 | 来源:发表于2018-09-29 09:18 被阅读45次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来看看1900年到2000年,也就是现代主义后期的情况。前面我们看到,19世纪末,西方乐观地认为人能用科学和理性构建一个不断进步的、和谐的社会。

现代主义是在传统西方基督教世界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现代主义和现代文化中仍然有很多基督教的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从以下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普世真理: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律法(比如一夫一妻制、宗教信仰自由、生命神圣不可侵犯)、基督教原则(比如男人作头、性行为只可在婚内发生、管家原则、爱邻舍、个人的责任)和以基督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体系(家庭至关重要、政教分离、民主制政府、独立且不带偏见的司法体系)。

随着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日渐流行,现代主义开始冲击基督教世界观。如果人离开神照样能活,如果神是死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让基督教发挥影响力呢?基督教信仰为什么还要高过其他的信仰呢?有的思想家甚至走得更远,他们推崇尼采的观点,即基督教是自由和进步的绊脚石。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由此,西方开始清扫影响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尤其是基督教。

有的艺术家认为,基督教已经与现实脱节了。第1屏是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所画的《奥维尔教堂》。这幅画表明了属灵上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神与撒但之间属灵争战的一部分。藉着现代主义,撒但第一步就断开了社会进步与圣经之间的关系,但他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想彻底丢弃圣经,建立一个没有神的社会。

过去,因着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很多圣经原则都与西方文化、西方社会纵横交织在一起。现在,大思想家想把传统基督教世界观从文化和社会中革除,从而建立起一个没有神的、自由的新社会。这当然不仅仅是颠覆性的,也是关乎生死的。但是,颠覆是不可能实现的。第2屏说明了这一点。

尽管如此,大思想家们还是一意孤行背离传统。先知耶利米说过:“耶和华这样说:‘你们要站在路上察看,寻访远古的路径,看哪一条是美善的路,就走在其中;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安息。他们却说:“我们不走在其中。”’”(耶6:16)

公元1900年左右,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欧洲思想家也说“我们不走在其中”。这给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毁灭性的改变。我们重点来看三个方面:

  1. 革新——革除“旧路”;
  2. 寻找新意义和新道路;
  3. 结果:西方的无神文化;

一、革新——革除“旧路”

前面说到,很多圣经原则都与西方文化、西方社会交织在一起。要建立新文化、新社会,首先就必须革除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和基督教文化。在欧洲,这一革新是从学者、艺术家和精英音乐家开始的,又通过流行文化,特别是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传播到了全社会。这场革新影响到了各个组织和机构,包括大学、媒体、家庭、教会、议会和法庭。

有三个人描述了1900年后大思想家们都在做什么。大思想家们想
“去除一切传统的思维方式”[1] (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E. Husserl)
“废除我们先辈积累的所有智慧” ,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
推进极大的“文化断层” ,范登堡博士(Van den Berg)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视觉艺术

第3屏: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和毕加索(Picasso)的作品;

维米尔的作品表现出的是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合一、和谐、和平、安慰、人生目的、神的眷顾),但毕加索的作品所传递的是:西方基督教世界观带来了混乱、不合一、悲伤和无望;看看西方历史吧!西方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战争和冲突,很多的孤独、悲剧、暴力、生气、不公、眼泪,问题很多,却没有答案;好看的绘画作品和好的艺术标准(比如维米尔的)只是一张假面具。毕加索不想表现美的东西,他撕碎了传统艺术,故意画丑的、不和谐的东西,他表达的是沮丧、生气和悲伤,因为在他看来,人们心中的生活就是这样。

第4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Guernica)

《格尔尼卡》描绘的是1937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小城被轰炸所带来的痛苦和愤怒,更是一个被撕裂的、混乱的、毫无安慰可言的悲惨世界。毕加索通过他的画作制造了一个地狱。对他来说,人生就是地狱,因为他只看到愁苦,没有看到拯救。

第5屏:毕加索的自画像

这是毕加索离世前的自画像。一个瞳孔大(表示面对黑暗),一个瞳孔小(表示面对亮光)。毕加索不知道他(以及他代表的芸芸众生)面对的是地狱还是天堂。这幅画没有给人带来喜乐和希望,只会让人绝望。

第6屏:伦勃朗的蚀刻版画《处女之死》(Death of a virgin)

这幅版画表现的是天使从天而降,把临终女子的灵魂带到天上。画面里虽然有悲伤,但也有大喜乐和和盼望,因为信徒会得到完全的、永远的生命。左下角处的人正在读圣经,大喜乐和盼望来自神的话语。

第7屏 “得律阿德斯在森林里”:一切重新从头开始

毕加索的“解决办法”是让人回到丛林中,回到前人类时期,除去人现有的一切,包括人的思想,重新成为赤裸的半人,一切重新开始。

音乐

现代音乐传递的是同样的观点。但是基于基督教世界观的音乐就很不一样。根据基督教世界观,音乐是来自神的礼物,我们要用音乐来荣耀神的名,同时让人得益处。这样的音乐所传扬的是宇宙的秩序、信仰、恩典和审判、确信得救、得安慰、喜乐、感恩和永远的平安。巴赫、莫扎特、维瓦尔第和亨德尔等音乐家谱写乐曲来推动基督教世界观,使人更亲近神。他们的音乐结构清晰,一般包括序曲、矛盾、解决矛盾;和谐和可预见性;结论。这些音乐真的非常美。

我们来听一首曲子:《耶稣,世人渴望的喜悦》巴赫

歌词大意是:
耶稣,世人渴望的喜乐,神的智慧,照亮人心最深处的爱。
我的心被你吸引,灵魂一路追寻,向自有之光飞升。
藉神之道,我们的肉身被造,生命之火被点燃。
我们努力探寻未知真理,切望围着你的宝座翱翔,终我一生。

如果神真的像现代主义哲学家所说的已经“死了”,那么这些以神为中心的音乐该怎么处置呢?现代主义者的回答是:把它放进博物馆,最好彻底销毁;应该以完全不同的、以人为中心的音乐来取代它。结果,音乐继续存在并发展着,最终爆发出各种类型的所谓的“音乐”,与传统完全无关,既不是用来荣耀神的,也不是用来使人受益的。

早期的现代作曲家如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与传统音乐彻底分道扬镳,谱写了所谓的“无调性音乐”,既难听,又没有什么意义。

来听听这首曲子(听几分钟就可以!):《Pierrot Lunaire: Der Dandy》Arnold Schoenberg

无调性音乐有以下特点 :

  • 没有基本的曲调结构,也就说,这样的音乐没有基调;
  • 没有起始点,没有结论。(所传递的理念是“生活本是如此”);
  • 没有和谐(和弦)与不和谐(不协和和弦)之分——二者之间没有了边界线;
  • 不欢快,不会让人感到高兴或满足;
  • 没有连贯的旋律——没有故事情节或信息。

这是现代主义带来的结果,也是相信“神死了”带来的结果。

但是勋伯格也担心神真的死了。如果神真的死了,那么人到底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神真的死了,我们人在这个巨大的宇宙中不是太孤独了吗?勋伯格在一出短歌剧《期待》(Erwartung,Expectation) 中表达了他的担忧。

第8屏:
时间:夜晚;地点:森林中;演员: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很害怕的样子,她在寻找她所爱的男人。她最终在一个阴森的地方中找到了他,可他已经死了。女人大声求助,但那里根本没有其他人。她试着让她的男人活过来,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于是她问自己(没有其他人可以问),现在她悲伤、孤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最后,由于找不到答案,她漫无目的地走进了茫茫黑夜。
歌剧中有这样的台词:“我很害怕”,“如此死寂,如此空虚”。女人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她没有找到活着的意义,也没有得到安慰。一位参演的女高音说:这个歌剧的结局是虚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疑问。

第9屏:
《红色凝视》(The Red Stare)(也是勋伯格的作品)。这幅画表达的是,生活带来的是孤独、焦虑、疏离。这是现代音乐、绘画艺术和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典型信息。

在“革除旧路”的同时,人们也在:

二、寻找新意义和新道路

现代人在丢弃圣经的同时,也在需要新的答案来回答下面这些古老的问题:人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得自由并幸福地活着?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美善、正义和平安?怎样找到真正的自由、美善、正义和平安?

第10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要往哪里去?》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作于1897年。这幅画表现了从出生(右下角)到晚年(左下角)的生命周期。

人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去寻找答案,时间关系,我们只看几个例子:
到宗教中寻找,也就是通过默想、到潜意识中或到宇宙中的灵或能量中去寻找自身的意义。这样做会让我们能看到真正的人性,从而为新的、和谐的生活开辟道路。人变得对涅槃(佛教的哲学)和其他的神秘宗教感兴趣。艺术家们纷纷用新的方法描绘这一切。

第11屏:梵高的《星夜与肖像》(Starry night and portrait),用小笔触体现是能量将万物统一在一起的。

第12、13屏:朗香教堂(Ronchamp Church)。新宗教,旨在推动自我默想,原始神秘主义。

“回归原始”。有些人接受了弗洛依德和荣格的观点,认为我们要研究古代的文明和“原始”人类,这会让我们更接近人原初的、没有遭破坏的本质。今天,有些博物馆办 “原始人”展览就是为了推动这种思维方式。

第14屏:然而,上述方法并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些人坦诚面对结果,并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生命不是统一体,而是支离破碎的。

第15屏:毕加索的综合立体主义

这导致了一种流行的哲学,叫作存在主义 。这种哲学声称,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是荒谬的。人生没有预先就存在的规则。人类没有所谓的“本性”存在,因为“本性”这种说法本身就假定我们人是被造的,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自己定义生命的意义,自己定义你是谁(今天的“身份”危机与此有很高的相关度),自己制定规则,并遵行规则。我们怎样生活并不重要,因为并不会什么永恒的后果。

第16屏 杜尚的小便池。所传递的意思是生命没有意义,因此厕所也是艺术。

结论:传统的西方文化已经不再有用了。世上没有神,只有人才是这个黑暗、荒谬的宇宙的主宰。人可以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生活。这种哲学变得很受欢迎,但制造出了一个完全无法驾驭的怪兽。

耶稣基督说过:“有一个污灵离开了一个人,走遍干旱之地,寻找栖身的地方,却没有找到。他就说:‘我要回到我从前离开了的那房子。’到了之后,看见里面空着,已经打扫干净,粉饰好了,他就去带了另外七个比自己更恶的污灵来,一齐进去住在那里;那人后来的情况,比以前更坏了。这邪恶的世代也会这样。”

当年,福音传到欧洲,将欧洲从污灵那里拯救出来。但现在,欧洲弃绝了福音,让他们的房子空着,打扫干净了,粉饰好了。但是七个更恶的灵就要回来了。我们来看看这七个污灵是什么样子的。

警告

我们首先要说说1900到1950年间欧洲经历的灾难:1亿5000万人死于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大革命以及其他冲突。神离弃了欧洲,以此显明“神死了”的理论所带来的后果。这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是一个严重的警告。然而,很多欧洲人没有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在“神死了”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这就把我们带到了第三点。

三、结果:西方的无神文化

西方的无神文化始于一个急剧的转变:早年,哲学家谱曲,艺术家唱戏,上演了一出群魔乱舞的戏。愤怒的年轻一代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

第17屏: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年轻一代组织了盛大的音乐节。所谓的“音乐家”们弹着吉他敲着鼓,将艺术家和哲学家一直在说的唱出来、行出来。他们用高分贝的音乐喊出世人早已准备接受的信息:愤怒、(“体系”上的)毁灭、叛逆、自由(特别是指道德方面的自由,比如性和毒品)。摇滚乐就这样诞生了,它大声传扬尼采、达尔文、弗洛伊德和毕加索等人的观点。学生在游行中也喊着同样的信息。一场社会变革爆发了,流行音乐、电影 、文学作品、流行艺术等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旨在完全释放人类的情感和激情。

摇滚乐

在毒品和电影业的帮助下,摇滚乐可能是这场革命中最有影响力的大喇叭。它跨越了文化、地理和语言的障碍,将恶传播到各个地方。前摇滚歌手大卫·克劳德(David Cloud)写道:“那些日子,我所做所想的一切都能在摇滚乐、毒品、东方宗教、对权威的叛逆、以自我为中心、放纵的生活方式和留长发中得到宣泄……,摇滚乐教导我,我‘为狂野而生’,生来就随动物本性、生来就不守规则。”

第18屏 :40年后,大卫·克劳德成为了基督徒,他写道:“摇滚乐带来的是属灵方面的毁灭……它是恶人炮制出来,用来宣扬放荡的生活方式、蔑视神的圣洁律法的。”

反主流文化的年轻领袖杰瑞·鲁宾(Jerry Rubin)说:“摇滚乐标志着革命开始了……我们把年轻、音乐、性、毒品、叛逆与不忠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可谓是金刚不败……重金属摇滚乐是让人心被释放的音乐……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即“猫王”)告诉我们要释放自己!”听出这是荣格的论调了吗?

反主流文化告诉年轻一代,藉着摇滚乐所宣扬的一切——叛逆、混乱、性、毒品、异教和归回原始,总之一切反基督教的东西,你们会认识真正的人性。摇滚乐严重地辱没神 ,让人把恶的当偶像崇拜、把撒但当作敬拜的对象。我们绝不可以听这样的音乐。

那时有知识的年轻人今天已经是社会上的领袖:教育家、法官、记者、作家、广告商、插画家、科学家、制定法律的人、电影制作者。他们年轻的时候很叛逆,现在成了社会工程师,他们通力合作,影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国家的法律被改了,比如夫妻在无过错的情况下可以离婚,堕胎、同性婚姻、安乐死合法化。

这带来两个毁灭性的结果:性解放和滥用违禁药品。这两个结果带来了太多的愁苦,以致好几个西方国家都视之为民族灾难。

第19、20、21、22屏:这些图表表明了上述后果带来的影响。

  • 第19屏:1964年与2014年婚外生子比例的比较
  • 第20屏:澳大利亚的离婚率
  • 第21屏:关于堕胎的图表
  • 第22屏:关于违禁药品的图表

第23屏:结论

反主流文化有了摇滚乐的推动,以及媒体和影视作品的支持,爆炸式地冲击着西方社会,将所谓的革新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现在我们看到事情是一环扣一环地发生的:达尔文和尼采的思想带来了可怕的结果:西方文化从传统的西方基督教世界观完全地变成了世俗的人本主义(非宗教性)世界观。这场革新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了国会,使国会开始通过立法,将不合神心意的事合法化。举个例子,好几个西方国家都已经将使用毒品、堕胎、同性婚姻和安乐死合法化了。享乐主义和物质至上论越来越流行。
这七个污灵已经在西方社会安营扎寨。但是,就像我们在下一讲中会说到的那样,这并不是这场革新的最终结果。

课间休息期间,请默想一下腓立比书4:8-9

“最后,弟兄们,凡是真实的、庄重的、公正的、纯洁的、可爱的、声誉好的,无论是什么美德,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应当思念。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所领受、所听见、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应当实行;那么,赐平安的 神就必与你们同在。”

附录:参考 & 注释

[1] Rookmaker, HR. “Modern Art and the Death of a Culture” Piquant, UK. 2003. Page 68.
[2] HR Rookmaker,“现代艺术与西方文化之死”(Modern Art and the Death of a Culture),英国Piquant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3] Conrad, Peter. Modern Times Modern Places. Thames and Hudson 1999. Page 13 and 14
[4] 彼得·康拉德,《摩登时代、摩登地点》(Modern Times Modern Places), 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4页。
[5] Van den Berg, Prof Dr, Jan. Gedane Zaken.
[6] Prof Dr, Jan Van den Berg, Gedane Zaken
[7] Prof Van Den Berg
[8] 范登堡教授。
[9, 10] https://fugueforthought.de/2017/07/11/schoenberg-erwartung-op-17/
[11] 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 a major leader in Existentialism says that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It means first of all, man exists, turns up, appears on the scene, and, only afterwards, defines himself. Man, cannot be defined because at first he is nothing. Only afterward will he be something, and he himself will have made what he will be.”
[1]2 让·保罗·萨特(1905-1980),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他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人是先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给自己定义的。人不能一开始就被定义,因为他是后来才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的,后来的他是他自己活出来的。
[13, 14] For example, THE SILENCE (Ingmar Bergman, 1963) https://grunes.wordpress.com/2007/07/30/the-silence-ingmar-bergman-1963/
[15, 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66nqb8Ypo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验诸灵:第二部分 — 西方文化寻求出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kv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