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成为真正开悟的人

成为真正开悟的人

作者: 从梦中来 | 来源:发表于2023-04-17 18:53 被阅读0次

    从逻辑上讲,这个问题最好从《无我相经》(Discourse on the Not--self)这个原始文本开始探究。据称《无我相经》是佛陀在“无我”主题上最早的开示言论。聆听开示的有五位僧人,开示的过程大概如下:佛陀向僧人阐释他的教化背后的逻辑,僧人们立刻就被说服了,随即开悟。这次聆听开示之后,他们都从普通的僧人进阶为阿罗汉(arhats),成为真正开悟的人。据称,这五位僧人是佛陀之外最早获得“阿罗汉”称号的人。

    这一历史性的里程碑是通过对“无我”的理解达到的,由此说明了“无我”在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性。正是这一次关于“无我”的开示,确立了“无我”在佛经中的特殊地位。与诸多古代哲学流派和宗教的各种教义一样,“无我”的理念也有诸多解释。人们在争论其真正意义的时候,可以援引各种不同的佛经做支撑。但是,这篇经文是一切的基础。

    在这次开示中,佛陀采用的策略是通过问询到底在人类身上的何处能找到可证为“自我”的东西,以此动摇僧人的传统自我认识。他的研究是系统性的,他梳理了所谓的“五蕴”(five “aggregates”)。根据佛教哲学,“五蕴”构成了人类和人类的体验。

    准确地描述“五蕴”,需要单独一个章节才行,但是为了方便解释现在的问题,可以大致将“五蕴”这样分类:

    (1)“色身”(开示中称作“色蕴”),包括眼、耳等感觉器官;

    (2)基本的“感觉”;

    (3)“辨识”(可辨识的景象或声音);

    (4)“心所”(很大的一个类别,包括复杂的情绪、思想、倾向、习惯和决定);

    (5)“意识”,或认识,特指对其他四蕴内容的认识。

    佛陀从头梳理了这个清单,问这“五蕴”中有没有可以称得上“自我”的?换言之,这“五蕴”中哪一个显露出了你认为“自我”应该具备的特质?

    这转而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你认为“自我”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从更根本的角度来讲,对佛陀来说,“自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可惜,佛陀并没有花太长时间来定义这些术语。尽管如此,但如果你仔细审视他关于“自我”的观点,就能理解一些他所谓的自我”的含义,也就是在他的期望中具备哪些特质才能得上“自我”这个名头。

    一开始,他将“自我”的概念与“控制”的概念联系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讲“色蕴”即“色身”的:

    “假若色身是我,这个色身不会让它自己有不适。对于‘色身’,可以说:‘让这色身这样,让这色身不这样。’”

    然而,他指出,我们的“色身”确实会带来苦难,而我们也不能发号施令说“让这色身这样”就能神奇地如愿。所以,色(人类色身的组成)并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佛陀说,因此一定是“色身是非我”。

    “ 

    我们并非自己的“色身”。

    然后他逐一梳理了其他四蕴。“假若感觉是我,感觉就不会让它自己有不适”,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说“让这感觉这样,让这感觉不这样”,就可以改变感觉。但我们一般无法做到完全控制自己的感觉,所以,即便我们不喜欢某些令人厌烦的感觉,它们还是会久久不散。所以,佛陀总结说:

    “‘感觉’是非我。”

    同样,“辨识”、“心所”和“意识”也都是非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为真正开悟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mc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