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相信我的很多读者家长的朋友圈都被学而思集赞抵扣报班代金券的活动刷屏了吧?
该活动由学而思广州分校发起,在朋友圈分享图片,集赞68个就可以获得100元报班代金券;集赞168个则能获得500元报班代金券。
这让原本在去年末就因为媒体报道“疯狂的学而思”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学而思培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该活动一发出,家长们的朋友圈瞬间被各种花式求赞攻陷,大家不管是不是他们的学员,都纷纷加入了“集赞大军”的队伍,其中甚至不乏名校的老师!
而正当大家的“集赞”进行得如火如荼,学而思却在隔天紧急叫停了这个活动,原因是“有关平台进行了严厉的风险警告”。
“集赞”讨论不降温,你怎么看?
一提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基本上没有哪位家长能坐得住,而这次疯狂的集赞活动更像是一颗深水炸弹,把朋友圈和网友们炸成三派:
1.“集赞派”——转发和带动,我为学而思“带盐”
作为老学员的家长,自然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和转发,他们还意外地发现原来圈内潜伏了这么多学而思家长,因此平时只是互好友但少于联系的大家一下子找到了共同话题。
甚至还有家长表示“这就是一种身份识别”,在看到如此多的人转发刷屏后,原本并未强烈的集赞心思就被激发出来,于是“也在深夜时分加入了集赞大军”。
而针对网上有人质疑学而思的言论,有家长反驳:“上过课的人才有发言权”。他们认为学而思的课程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真正的益处,而那些批评学而思的人根本就没有体验过学而思的产品,尤其是一些媒体的年轻记者。
2. “反对派”——指责和声讨,这分明是饥饿营销
这次的集赞活动,学而思官方给出了解释,第一是为了方便获取登记学员的信息并且及时把开课通知发放给大家,第二是为了广而告之新老学员领取福利回馈。
然而还是有家长在官方说明下发出了自己的解读和质疑:
他们认为,这就是满满的套路,学而思利用家长和学生的心理、钻研基础教育的空隙,不仅达到了宣传的目的,还赚得盆满钵满。而由学而思挑起的“绑架式”超前超量教育,逼哭家长孩子的现状却无人买单。
3.“中间派”——怀疑和自嘲,造新词“学而思亲”
对于没有参与活动或者对学而思原本并不了解的家长,以及只是被亲友刷屏的年轻朋友,则深受点赞之困。有人后悔不该开始第一个赞:
有人点赞到手抽筋忍不住发问:学而思到底是什么?
更有甚者,还有人造出一个新词“学而思亲”来表达大家的自嘲和无奈,下面的网友P图能很好地佐证:
他们以此来形容“在极度抓狂和纠结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有多少亲戚朋友”(定义源于广参自定义)。
新生测试到底是什么?——该不该送孩子去补习?
近十年来,学而思作为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速,并于2010年在纽交所上市。
2016财年,学而思所属的好未来集团营收达到6.19亿美元。
学而思广州分校的校长曾接受采访表示,学而思的定位是全科培优机构,主要做分层教学,给学生们提供学校以外的多元化补充(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语文等学科)。也正是如此,学而思才有了如今严格的入学分层测试。
同时他还做出了说明:“我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很多家长认为这是晋级考试,但我们的定位是分层考试,以确定学生处于哪个学习层次,再进行分班。”
虽然我的孩子没有上过学而思,但是为了新生报名而凌晨排队抢位、堪比双十一秒杀的情况却屡有耳闻。
家长们一句“为了孩子的学业”,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疯狂抢跑,势要向学霸、尖子班、超常班看齐。
其实早在这次集赞活动以前,关于学而思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事件缘起于人民日报去年11月底推出了“减负”话题的报道,直指家长的教育焦虑。
在上海,教委更是以一纸禁令——“小升初严禁奥赛”来平息校外补习的争论。随后,学而思也发表了“筚路蓝缕,不忘初心”的回应,意在申明自己并没有“烈火烹热油”导致小升初门槛抬高。
归根到底,一个教育机构真的能够绑架家长,逼疯教育吗?几乎是来自全民上下的教育焦虑,责任只能落到一家培训机构吗?
事实断然没有如此简单,因为这背后涉及到的问题和原因实在是太深太广了。或许“集赞”和“抢位”是饥饿营销,但一旦市场有需求,一旦家长的痛点被满足,今天不是学而思处于舆论中心,就会是其他机构。
当然,如果不去深究背后的原因,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从这些类似的刷屏现象或者舆论背后要更理智、更冷静地考虑是否该送孩子去参加补习,并且做出对孩子和家庭来说更好的选择。
美国的孩子上不上补习班?——兴趣和个性化才是培养目的
在大多数国人的认知里,西方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玩着长大,以及西方的孩子从来都不用上补习班。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高地公园独立学区(Highland Park ISD)是美国著名学区,他们曾经做过一项针对美国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美国家长表示会让孩子在课外上一些家教或者补习班。
不过,他们所谓的补习班与我们国内高强度的课后培训课程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位新浪博主新泽西Cathy妈妈也提到过:
“在白人社区的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很少,而在亚裔多的社区,因为学校竞争厉害,很多孩子都上补习班。白人家长更偏爱体育,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投入,和中国家长对待奥数和英语补习一样。一般美国孩子练体育都希望进高中校队,而体育好的孩子在同学中是最受欢迎的”。
所以,与亚裔有所不同,美国本地人更倾向于选择不是为了升学或者竞赛,而是针对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和挖掘孩子天赋的“兴趣班”。
美国的国情和文化决定了他们的基础教育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绝大部分公立学校是13年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他们的小升初、初升高的压力远没有国内那么大。
因此美国人并没有上补习班的传统,也不会像国内的家长那样担心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而送孩子上各种奥数、才艺班。
当然,美国孩子也还是有因为升学而参加补习班的时候。
那就是位于美国纽约的几所特殊高中,入学的唯一途径是必须参与特别高中入学考试(SHSAT),因此有精英学生想要顺利入读这几所学校就会选择参加补习班来应对考试。
我们真的差那500块吗?——教育焦虑才是大家共同的“镣铐”
“别人都在上补习班,我们不去就落后啦!”
“我也想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可是大环境让家长不得不这么做呀!”
“现在逼孩子紧一点,总好过以后被孩子埋怨父母没有帮过他来得好。”
“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未来,读出去,出国去,更好。”
……
以上几段话,是很多家长的心声,也反映了大家共同的焦虑。
在这个人人都在争抢资源的时代,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发展的问题,焦虑好像已经成为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没有多少人可以淡然处之。
即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在教育投资方面好像也比以往的人们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最后却发现,大家的选择还是只有升学和考试,以及由此不断衍生的补习热、学区房、出国热……
这种焦虑必然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因为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均满足不了大家日益壮大的需求,所以,教育改革的呼声才会不断被人们提起,这中间哪怕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会纠扯到一大片中国家长的心。
除此之外,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时时警惕这些焦虑当中盲目从众、缺乏理性的那一部分。
也许是这一代家长从小接受“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的教育观念,也许是为了追求普世意义上的成功——考名校,做精英,也许是为了打破所谓的阶层飞跃……
哪怕有一丝机会,家长们都不会放弃,带着孩子一路“抢跑”,争夺“先机”。
然而正是因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纷纷“抢跑”,竞争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而家长的焦虑情绪也会不断加深,并且日渐形成一个恶性的闭环。
所以说,教育投资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家长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金钱,最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收益?
可能每个人对收益的期待值都不同,但非常重要且共通的一点是,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能不能承担中间的风险和最后的结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热潮”当中保持理智而清醒的状态,就算是焦虑,我们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被牵着鼻子走。
最后,用作家毕淑敏的一段话做结尾,希望能启发各位:
“中国历史上从未有像现在这样焦灼、惊恐不安的父母。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小孩子多幸福,但他们心里觉得压力很大,苦不堪言。
很多父母争着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忘了人生还有’终点’,只有顺利抵达终点,才是和谐的人生。
父母应该从课本、学校中抬起头来,去看孩子的一生,去思考他们应该学习什么。”
不知道屏幕前的您,赞成让孩子上补习班吗?您是如何面对教育焦虑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