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IBM 创立百年来的最大一桩收购案──蓝色巨人为什么要戴上红帽?

IBM 创立百年来的最大一桩收购案──蓝色巨人为什么要戴上红帽?

作者: 寫點科普請給指教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5:46 被阅读0次

    原文刊登于「写点科普,请给指教」博客,欢迎追踪。写点科普是一个针对产业与科技史进行深度剖析的个人博客,面向涵盖人工智能简史、扁平化设计简史、奢侈品行业简史…… 本篇文章为互联网趋势评论。

    七千字长文,还请读者耐心收看

    今 (2018) 年 10 月 28 日,IBM 斥资 340 亿美元,以溢价 63% (红帽收购时股价 116.68 美元,IBM出价每股 190 美元)收购了 Linux 开源系统供应商红帽 (Red Hat)。

    本次交易之所以受到瞩目,除了是 IBM 创立 107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收购案,也同时创下了美国科技业第三大并购金额的纪录,仅次于 JDS Uniphase 在 2000 年以 410 亿美元收购光学元件供应商 SDL,以及戴尔和 EMC 在 2016 年 670 亿美元规模的并购。

    IBM 为什么要买红帽?

    许多新闻对于此次并购案的说明都是:IBM 旨在更好地与云计算巨头亚马逊、微软以及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竞争。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的看法是,不是。IBM 收购红帽不是为了直接与三巨头做直接竞争,相反地、正是为了与三大云服务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以下将为大家带来深入浅出地事件剖析。

    再也跳不起舞的大象

    IBM 近年来的状况不容乐观,是众所皆知的事实。

    2011 年,多年来皆对外宣称科技公司超出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不愿贸然投资的巴菲特突出奇招,大举投资了 IBM 这家老牌的 IT 服务公司逾 100 亿美元(约690 亿人民币)。

    这个故事的结局可能大家都听过了,被蓝色巨人关进套房,成了股神的投资生涯中为数不多但广为人知的污点。从 2017 年第 4 季开始,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大砍IBM的持股高达94%。在几乎卖光 IBM 股票的同时,巴菲特选择增持了近一倍苹果股票。

    2017 年 2 月,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癌症研究机构的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A)宣布终止与 IBM 的合作关系,表示 IBM Watson 技术尚未准备好临床使用。(该医疗中心已向 IBM 累计支付了3900万美元,而这个项目最初的合约金额才 240 万美元)

    一蹶不振的高阶服务器硬件业务(低阶产品线已经出售给联想)、Watson 在商用上的重重挫败,号称为 IBM 下一代业务重心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又被亚马逊、谷歌、微软三家通吃、轮不到 IBM 排上号,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现在持续低迷的 IBM 股价。

    IBM 发布截至今 (2018) 年 9 月 30 日止的第 3 季财报显示,IBM 整体营收下滑 2.1% 至 187.6 亿美元,低于市场预估的 191.0 亿美元。

    IBM 的系统业务(包括主机服务器与存储系统),营收为 17.4 亿美元,销售成长约 1%,远低于前一季的成长 25%。认知软件业务(包括人工智能平台 Watson、分析和网络安全服务)的营收则为 41.5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衰退 6%。而最具战略指标意义的云计算业务营收 45 亿美元,下滑至第二季的一半,仅年增 10%。

    最新出炉的财报显示,IBM 已中断短暂连续成长纪录,未来展望也蒙上一层阴影。

    今 (2018) 年 4 月发生了一件事情,令 IBM 的处境雪上加霜。美国五角大厦(国防部)将云计算的十年期采购合约,单子全数切给亚马逊,而不若往常都是多家供应商分包完成。五角大厦选择亚马逊作为单一供应商的计划受到了 IBM 与甲骨文等云计算厂商的集体抗议。

    惯例作为政府、军方与金融行业等大型客户的第一优先厂商,如今走到这一步,众人皆知,IBM 的光环已经不再了。

    开源界的奇迹──红帽是谁?

    作为一间贩卖软件服务的 IT 公司,如果有一天将软件里面的代码通通开放出去供人免费下载,还能够营利吗?比如微软释放出 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的代码,或Adobe把Photoshop、Illustrator等服务也都开放出来。

    想想就觉得不可能、何遑这样的一间企业能够不只营利、还能做到上市,全球员工人数高达一万两千人。

    但红帽做到了。

    不像微软、IBM、Adobe 这样传统上贩售专利软件起家的厂商,红帽不拥有自家软件的智慧财产权,红帽的软件产品都是以开放源码形式供人免费下载、修改、测试、使用,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做到上市的开放源码软件解决方案厂商。

    既然软件都免费开放出去了,红帽是怎么营利的呢?

    在开源的世界中,各式各样的开源专案都有不计其数的程序员参与其中,也有打着省钱这样如意算盘的企业想直接拿开源软件来做使用,却也得花更多精力研究与打包测试,甚至在遇到问题时,也无人能协助解决。

    由于红帽的工程师大量参与在开源社群的专案当中,不仅对于其中相当熟悉,更能进一步提取相关技术整合在一起,成为使用者可直接上手的商业化的产品,来作为特定的大型企业客户解决方案。客户无须购买软件本身,而是以年费订阅 (Subscription) 的方式来获得红帽的技术顾问服务。

    过去五年来,红帽的营收增加 81%,净利增加 68%。2017 年度,红帽交出营收 24 亿美元的成绩单,甚至喊出 2022 年时,营收预期将增加 1 倍、站上 50 亿美元大关的口号。

    IBM 近年来在云计算上的策略发展

    2013 年,IBM 斥资 20 亿美元收购了全球最大的未上市 IaaS 服务提供商 SoftLayer,当时 SoftLayer 拥有一万两千名客户与 13座数据中心;收购 SoftLyaer 后的 IBM 也没有停下布局基础设施的脚步,2017 年为止,IBM在全世界已经布建 55 座数据中心。

    然而若观察一下 IBM 的资本支出 (CAPEX) ,会发现一个相当不合理的结果。

    image.png Photo Credits: Platformonomics

    作为一位意图进军雲計算基础设施服务市场的厂商,大力采购相关硬件来部署数据中心绝对是必须的行为,看看 Amazon 与 Google 近年来的数字一路往上飙的 CAPEX 数字即知。

    由上表可以得知,相较于Amzon、Google及微软每年持续扩大资本支出,Amazon去年更达到200亿美金的规模,相较之下,IBM的资本支出却不增反减,违反常理。

    这意味着,IBM 已经不想玩、或根本玩不起这个资本游戏了。

    如果不专门打 IaaS 层级,那还有什么能做的服务项目?让我们重新来思考一下,AWS 与 IBM Cloud 的客户各是哪些族群。

    大型客户会选择自建数据中心;而中小型客户没钱做私有化,直接租公有云。因此 AWS、GCP 等竞争厂商的多数客户,其实原先就不是 IBM 的主力客户。而 IBM 原本的主力客户,包括金融行业、政府或大型企业,原先都是不会上云的客户类型,多数都是自建数据中心。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了──IBM 如何在这波云计算的浪潮中获利?IBM 真的有需要与亚马逊等厂商同时竞争中小企业的 IaaS 层级服务吗?

    你或许可以很直觉地猜想到,IBM 当然还是会专注做原本大客户,比如做服务器事业;但是 IBM 现在的硬件事业早已一蹶不振,那作为转型向服务于大型企业客户的纯软/顾问服务的公司,IBM 想当然耳,只好做企业服务器软件了。

    你想的没错,专门做服务器上面的软件。但什么叫「企业服务器软件」?这就牵扯到了基于 Linux 内核的「容器技术」(Container)。

    颠覆传统虚拟化技术的容器 (Container) 与码头工人 (Docker)

    如果你是不清楚容器 (Container) 技术、或是不清楚容器与虚拟机 (VM) 差异的读者,在这里简单的为大家科普一下,以利我们后续的讨论。

    想象你今天住在一间酒店中,厕所与卫浴在公共空间,代表大家都必须要共用卫浴,这是不太令人舒服的事情,毕竟每个人使用卫浴的习惯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决定把酒店改造一下,让每个人在各自的房间中都有独立的卫浴。

    这个官方例子可能浅显到令人难以觉察容器技术的厉害之处,我们换成实际案例来看──如果你的硬件上面跑了三个应用程序 (App),每个应用程序都需要各自的框架 (Framework),比如Ruby on Rails、Flask等。

    然而常见的状况是,App 1 需要的是 Ruby on Rails Version 1、App 2 需要的是 Ruby on Rails Version 2,而用 Python 编写的 App 3 需要的是 Flask ……。不但得找空间储存这些App,由于 Framework 不能共用,我们还得找额外的空间存储这些 Framework。

    既然我们不能让这些房客共用卫浴,那就改为开一个个封装好的容器,变成轻量级的封闭环境,让各自 App 跑在各自需要的环境里面。

    就像船运业的货柜 (Container) 一样,在货柜于 1950 年代被美国运输大亨发明之前,钢琴、脚踏车、苹果、手表、汽车等各式各样的货物都被放在各自的箱子里面搬运;由于箱子规格变化多端,没办法用机具大规模地做搬运,导致了高额的人力成本。直到货柜出现后,无论什么类型的货物、都可以被放在统一规格的货柜中做封装移动。

    而把一个个的货物 (容器) 装箱,就是码头搬运工 (Docker) 的工作了。

    Docker 是 2013 年,一家提供 PaaS 云服务的公司 dotCloud 开源释出的一套将容器技术标准化的平台。Docker 会将一个 App 使用到的程式语言函式库、数据库、甚至操作系统等等所有能让这个 App 顺利执行的必要环境,都包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容器里。

    Docker利用 Linux 内核中的资源分离机制,来建立独立的软件货柜,这可以在单一 Linux 实体下运作,避免启动一个虚拟机器造成的额外负担。要启动一个 App,Docker 启动该容器即可开始工作;换句话说,只要有 Docker 的地方就能启动该容器,不用管最底层硬件与操作系统。

    不若虚拟机,由于虚拟机是模拟底层硬件,装完了虚拟机后、还得从头开始安装 Guest OS、建置环境,相较于容器,可谓费时耗工。

    在运输行业中,货柜不论装载了哪种货物,都能允许使用船只、火车或货车等不同的实体来做运输,在云计算的世界中,容器即是软件部署的标准单位,开发人员只要做一点点的修改(或根本不用修改),就能轻松高效地跨环境进行部署。

    事实上,只要是在操作系统内建立孤立虚拟执行环境的作法,皆可称之为容器技术,比如早在二十几年前 Unix 系统内建的 chroot 机制,以及之前谷歌在 Linux 贡献的 cgroups 等,也都是一种容器技术。

    容器并不是一项崭新的技术,然而为什么一直到近年来,容器一词才开始大红大紫?除了硬件效能的增长与亚马逊云计算服务越趋热门之外,最重要的还是 Docker 的出现,热门的程度让云计算一夕之间似乎是与 Docker 一词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dotCloud 甚至改了自己的公司名称为 Docker 大举推行。

    有了 Docker 热潮在先,开始有一堆公司开始前仆后继的学 Docker 公司推出容器相关技术来做商业使用,比如:谷歌。

    称霸容器编排管理界的 Kubernetes

    Docker 并不是万能,在容器的个数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丛集管理将会是一大挑战,比如:如何避免所有的资源都被单一容器拿走、或根据需求提供不同的资源?此时便凸显了谷歌 所推出的开源项目──「Kubernetes」的重要性。

    Kubernetes 的本意是希腊语的掌舵手,时常被简称为「K8S」。Kubernetes 是一个容器丛集管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管理使用 Docker 建置的容器。

    此前其实也有人做类似的管理系统,比如 Docker 也有自己的容器编排工具 Swarm,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开发的 Apache Mesos,但是 Kubernetes 在产品成熟度方面更具优势,同时日益壮大的开源生态系也为其加分不少。

    Kubernetes 的前身,是 谷歌 内部用来管理上百个数据中心、数百万台机器的基础架构──「Borg」大规模丛集管理系统 (Large-Scale Cluster Management)。

    谷歌拥有巨量的数据中心,可想而知为了管理方便,必然不会是以 Native 方式来安装系统,通常都是靠 VM/Container 的技术来进行管理,因此 Borg 涵盖了容器管理与分散式储存,在此前已发展了十年。对于谷歌而言,只要硬件利用率能提高几个百分点、便能节省下高达数百万美元的营运成本。

    或许内部使用的太过顺畅,才让谷歌直到 2013 年 Docker 大红时,方赫然被启发:这种基础设施好像也能对外卖钱!

    进行了一些重整后, 谷歌在 2015 年 3 月推出了更名后的 Kubernetes ,并把它作为一个开源项目作社群推广散播,意欲来拉下 AWS 相关产品的独占性优势。(大型 IT 企业选择开源都是作为一种打造生态系、避免竞争对手垄断的商业手段)

    由于红帽在 IaaS 层级上并没有与谷歌做竞争,加上红帽高层的高瞻远瞩,相较于其他软件巨头,红帽与一家叫 CoreOS 的容器技术解决方案初创企业,是最早大方拥抱 Kubernetes 的云服务商之一。

    Kubernetes 问世后的半年内,红帽就在 2015 年 9 月推出了以 Kubernetes为基础打造的 OpenShift 3.0 版。(OpenShift 是由红帽公司推出的 PaaS 云平台)

    今 (2018) 年 2 月初,红帽宣布以 2.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CoreOS ,将该公司的 Kubernetes 服务更进一步整合进自家产品,可以说目前业界最完整的企业级 Kubernetes 平台,除了谷歌 、就是红帽 OpenShift 了。现在的 OpenShift 已经成为三大公有云巨头 AWS、GCP 与 Azure 上的认证支援软件。

    至于 AWS 这边,由于 AWS 在谷歌推出 Kubernetes 之前,就已自己研发了ECS (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如今 AWS 虽然支持Kubernetes,但碍于 ECS 的存在,AWS 并没有在 Kubernetes 过多着墨,导致后面支持 Kubernetes 的态势比其他人更晚了一步。

    可以说谷歌利用开源推广,来扩大开发者与使用者社群的方式,成功反将了竞争对手 AWS 一军──经过大量的用户积累后,GCP 又是深度与 Kubernetes 紧密结合的服务,自然就会是大家的选择了。

    为什么 IBM 要买红帽?K8S 多云/混合云解决方案

    分别为大家介绍了红帽、容器、Docker 与 Kubernetes 的基础背景后,现在我们终于能够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IBM 为什么要买红帽?

    这个问题,只有简单一个答案:IBM 现在不打算与亚马逊、谷歌等做基础建设的直接竞争了,获益比高、同时也是自己原本的私有化部署大客户群,就是多云/混合云解决方案。这时候,IBM 需要的是红帽的 Kubernetes 服务。

    真正的企业解决方案通常不会是公有云,连多云 (Multi-Cloud) 都不能百分之百地满足客户,尤其是政府、军方、金融业的高度敏感数据。(这与当初 GitHub 被微软买走时,因此发生 GitLab 逃亡潮一样。)「多云/混合云」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比如,为了安全性考量,希望将用户的敏感信息储存在本地端、而其他 Web Services 就放在公有云上面。或比如,为了成本考量,在储存这方面,AWS的服务较为丰富(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Elastic Block Storage (EBS) 或 Elastic File System(EFS) 等多元的储存方案是 Azure 与 GCP 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我希望采用 AWS 的 Storage 方案,至于 Computing 方案就采用 Azure Virtual Machines。

    同时,由于这些云服务供应商的价格变动频率很高、时不时降价,使得企业得经常对这些价格进行重新估算、选择适当的服务重新布署,以优化成本结构。

    这里面牵涉到的通通都是容器管理技术,无论是私有化布署的数据中心或公有云,只要是任何在标准环境中执行的应用程式,用户完全不必变更代码,就能将应用随意移植到各个硬件/操作系统平台,过程间完全无痛。

    谷歌将Kubernetes 作为开源项目在经营,希望越多人用越好,藉以削弱 AWS 的服务优势、推自家的 GCP(和谷歌将 TensorFlow 作为开源专案大力经营推广一样,利用开源吸引 AI 社区成员,再开始控制一切)。其他竞争厂商都知道谷歌要这样搞,一开始绝对都不愿意直接支援 Kubernetes,像是 Amzaon 也自己弄了一套自己的东西。结果 Kubernetes 太强,在开源社群蓬勃发展,现在称霸云计算市场。

    红帽因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与谷歌直接竞争 IaaS 服务的厂商,因此早在 2015 年谷歌推行 Kubernetes 的最一开始,便大方地拥抱了 Kubernetes,将 Kubernetes 加入自己的 OpenShift 产品里面作为核心、今年二月又收购了 CoreOS ,现在是除了谷歌之外企业级 Kubernetes 方案中最强的。

    再加上红帽跟各大厂商的合作关系都不错,比如纽约证交所和红帽谈系统架构合作、最后找 AWS 提供底层 IaaS,现在 AWS、Azure、GCP 现在都是红帽的合作伙伴。IBM 此前也想进军 IaaS+PaaS 市场,但由于内部严重不团结,部门之间各自推各自的服务,彼此间高度重迭、命名不统一、产品线紊乱。现在 IBM 想起死回生,就把脑筋动到红帽身上了。

    谁容器管理做得最好? Kubernetes。除了谷歌之外,谁 Kubernetes 做最好?红帽。

    IBM 要的是红帽在 IT 界社群经营上的名声,包括红帽为 OpenStack、Kubernetes、Docker 等等专案贡献了多少可观的代码与功能,尤其在 Kubernetes 仅次于谷歌,现在 IBM 拥有红帽,就有足够的能力宣称自己是 Native K8S Service 作为主打卖点,再加上红帽与各家云基础建设服务商既有的合作关系(红帽的中立地位让各大厂更愿意支援、原先由 IBM 在竞争关系下达成合作是不太可能的)。

    不像 AWS 以中小型客户居多,IBM 在私有云市场原先就具备领导地位,因此更应加强原本的私有化布署的大客户市场,所以现在的 IBM 不打算与 IaaS 厂商做直接的竞争了──与其砸大钱去盖大量的数据中心,不如与几家 IaaS 供应商的关系搞好、靠他们的支援来仰赖多云/混合云来卖大型客户。意味着在云计算的时代,无论企业客户用的是哪家云基础建设供应商,都可以使用 IBM 加上红帽提供的 PaaS 服务。

    本次交易完成后,红帽会并入 IBM 混合云部门下以独立单位营运,而红帽既有的公有云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仍维持不变,包括 AWS、Azure、GCP 及阿里云等。

    在收购消息发布后,IBM 现任执行长 Ginni Rometty 表示:「收购红帽是一项颠覆性的举措,这将会改变整个云计算市场。IBM 将成为全球首屈一指混合云供应商,为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开放云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充分挖掘云计算价值,推动企业业务成长。」

    为什么红帽要卖给 IBM?銷售团队与客户关系

    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IBM 买红帽的理由很充分,然而 IBM 长久封闭官僚式的企业文化,毕竟与从开源生态圈起家的红帽大相径庭,融合上必定会有一大困难。为什么红帽要把自己卖给 IBM?

    IBM 近日发展得不太好,其实红帽也是。红帽在 2018 年第 2 季财报显示、本季度的销售额在总体上低于分析师的预期。红帽有增长、但相较于其他云服务商的高增速比起来,红帽的业务成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已有了放缓的迹象;这也导致了红帽股价在过去的半年间下跌了超过 30%。

    红帽旗下有丰富的企业级、云原生及混合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然而 B 端销售上并不只只是贩售软件这么简单,牵扯到了更多的售前推广、售后支持、甚至是项目上的招投标商务关系,相较于 IBM 全球有数万名销售人员的规模,红帽销售只有数千人,销售体系也不若老牌的 IBM 或 SAP、甲骨文、微软这些公司成熟。

    这时,你可能会想问:红帽不也是做企业顾问服务起家的?

    你说得没错,红帽虽然也是做企业顾问服务起家的,但红帽的顾问服务与 IBM 的顾问服务是两回事。红帽主打的是:「你使用的基本是我贡献的开源工具,所以我有足够的 Know-how 与 Insights 能帮你解决问题。」然而 IBM 卖的是全家桶,主打的是:「你买了我的工具后,我再对你提供顾问服务,告诉你怎么利用它来解决你的问题。」

    现在两家合并之后,红帽可藉由 IBM 的垂直行业知识、企业关系、服务能力,来更好地拓展自家产品的销售范围(尤其是 IBM 可提供交叉销售机会),而红帽的开源软件可以提供 IBM 更好的产品组合去卖给企业客户,就此达成双赢。

    未来… 整并成功与否才是真正的关键

    专利软件的祖师爷 IBM 收购了执开源软件牛耳的红帽后,两家企业是否能成功融合,才是竞争态势上真正的关键。由于已经完成收购,双方高层对于行業策略方向定已有了共识,问题就在于两家的文化差异。

    IBM 从专利封闭式软硬件起家,已经被过去成功的经验绑住;红帽则是以开源商业模式为傲,内部人员对于自身的开源文化也相当骄傲。近些年来 IBM 虽然持续朝向开源迈进,然而它已被公认为是一家落后于 IT 时代的公司,其封闭官僚的作风与红帽开放的企业文化恰恰相反。

    这也是红帽员工心生担忧的地方。在 IBM 的管理下,红帽还能保持初心吗?在消息暴露后的一个小时内,一些红帽员工就表示「我无法想象更大的文化冲突会是什么样子」、「我打算去另一家开源公司就职」、「作为红帽的员工,几乎所有人都更愿意是由微软来收购我们。」

    虽然 IBM 发表已经声明:红帽将作为一间独立的子公司运作,IBM 也不会干涉其内部运作。但以 IBM 过往的惯例而言,通常都是让被收购方的公司独立运作几年后,便开始进行内部整合工作,包含组织重组以及裁员。红帽工程师自然会考虑到这个可能性。由于这次的交易被提前发布,红帽公司的许多程序员已经考虑离职,很可能在未来出现大规模的人员叛逃潮。

    未来两家企业要如何整合,还需要管理团队的能力以及时间的验证,但过程肯定会非常艰苦。有内忧有外患,IBM + 红帽的混合云战略,究竟能否在未来巨头环伺的市场下存活并取得领先地位,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IBM 创立百年来的最大一桩收购案──蓝色巨人为什么要戴上红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nv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