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作者: youngyang1014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19:39 被阅读0次

    终于拿到证书。

    下面的致谢在论文最后定稿时已经代之以符合一般标准的规范文本,特将其留在朋友圈,作为真实心情的记录。

    在论文终于定稿之际,谨向我的导师、师母,向给予我帮助、支持的所有人,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在论文最后冲刺的这一段时间,身边的朋友看到满脸疲惫的我,往往会感叹:你真勇敢。随后,会忍不住加一句,干嘛非要读这个学位啊?

    为什么呢?我摸摸这些年脸上多出来的肥肉,想到满满一柜子可能再也穿不了的旗袍,想到无数个在电脑面前度过的春日秋夜,想到思路不畅搜肠刮肚的苦闷,想到眼看小论文过了一审、二审、外审,最终却被枪毙的熬煎,想到极度倦怠几乎要放弃却又不得不坚持的苦恼……我自己也想问,到底为什么呢?

    我清楚地记得,很久以前的一个冬日的周末,我坐在餐桌前,摊开一张大白纸,倒出一袋玫瑰花蕾,一朵一朵掐去花萼花蕊,准备泡玫瑰醋。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迎春花长长的枝条上,耳边是蒋勋浑厚磁性的声音,娓娓地说着红楼梦。我慢慢地掐着花儿,心中一片宁静。当时我才作出一个艰难的抉择,决定不考博。在我的年纪,做一个上好课的老师也就可以了吧?何必非要逼着自己开拓新的领域呢?

    是的,当时科研于我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作为高校老师,我并非不知道科研的重要性,也不是没有努力过。我很认真很虔诚地读过Chomsky、读过认知语言学,也试着读过各种文学理论,更不用说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二语习得了。但很无奈的是,我似乎有一个theory-proof脑袋。曾经,我为自己的好记性自豪,厚厚一本小说,我翻一遍便可完整地把故事讲出来;而理论书,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笔记做了一大叠,合上书,脑袋里又是一片空白。多方尝试后,我将目标定在翻译领域,因为自诩为文学爱好者,也尝试做过一些翻译实践。不幸的是,相同的故事再一次上演,各种翻译理论在我脑海中就是混沌一片。多年无果的努力,我真的有点疲倦了。为何要为难自己呢?我真心喜欢教学,上课于我是一种享受;我酷爱旅游,酷爱阅读,既欣赏美景,也喜欢看人情百态。如果丢开让我头疼的科研,生活在我眼里真是一片玫瑰色,温馨又美好。因此,当我决定放弃的时候,顿时觉得无比放松。当然,在高校,不做科研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但反正,能错过的我都已经错过了,也就无所谓了。

    然而,反转很快来临。几天之后,系里组织排练元旦节目。那天天气突变,下雪,交通不便,很多老师迟到,几个先到的老师随意闲聊。我碰巧坐在朱老师旁边。也许是心中还是有一点遗憾与不甘吧,我带点抱怨地说,这些翻译理论都是干嘛呀,术语变来变去,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把人都绕晕了!朱老师耐心地说,不是这样的,每个新理论的出现都是因为原来的理论有未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你看……那天人一直没到齐,朱老师从一个理论讲到另一个理论,直接把整个翻译理论史梳理了一遍。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任何准备,老师就这么行云流水般讲了一个多小时。突然之间,我头脑中杂乱的理论似乎有了一点条理;突然之间,我发现知识如此有魅力。

    第二天,我咬牙切齿地对朋友说:我一定要考博。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导师那样,把一个领域的所有话题都清清楚楚有条不紊地装在自己的脑袋中,我相信,对各种理论的了解会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长期以来,我沉迷于欣赏五光十色的生活。人生有限,多看一点,多体验一点,遗憾会少一点。曾有朋友惋惜地说,你对生活的领悟还停留在表层。当时我不以为然;但现在,隐隐地,我觉察到一个被我忽略的新世界在眼前展开,一个理性的、逻辑的世界,不喧嚣,也不绚丽,却静静地散发着摄人的魅力。

    我开始认真地、系统地跟着硕士研究生上翻译理论课,同时,感谢我们学院完整的学科体系,更感谢各位同事的无私与热诚,在考博与读博期间,我还系统听了很多其他方向的课程,如认知语言学、西方文论、叙事学,等等。至于听讲座或是请教问题,给予我帮助的人就更多了,多到我没有办法在这里一一列举名字,因为那样会使文章太长。终于考上博士后,导师定期开读书报告会,几乎是手把手教我们阅读文献、选题…….而且我有了一群热心的同门,我们一起查文献,一起讨论文章思路;我们中间有找资料特别厉害的,有电脑技术特别厉害的……每个人都乐于分享,乐于帮助他人。他们时时让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有老师引路,我慢慢发现,理论也不是那么可怕。我对理论的了解得还很肤浅,但它们在我脑海中慢慢就位:像翻译理论,研究的对象有源语与目的语两个文本,有翻译行为本身,有作者、译者、读者,还有赞助者、编者等参与其中的人,有他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涉及的内容有语言、文化、各种社会因素,加上人的心理、认知等;而研究者本身采用的视角也不一样,功能、认知、权力、哲学,等等,等等,多维交织,每一个节点都可能产生一个不同的理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同时,一个问题也可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来解决。将各种理论编成一张大网,它们便没有那么恐怖了。

    同时,我也发现,曾经抱怨理论空洞无用的自己是多么无知。那么多顶尖聪明的人耗费那么大精力研究出来的,怎么会没有用呢?新掌握的理论知识常让我在阅读时有茅塞顿开之感,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美妙之处。我所研究的《红楼梦》是我最爱的书,平日里心烦意乱时只要看看海棠结社、大观园宴客这些章节便可回归平静。从少年时开始接触,我实在说不清已经看过多少遍,也自认为没有细节能逃过我的眼睛。然而,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中英文对照着一字一句地看,我发现,这个宝藏可供开发之处还很多。看到“罕言寡语”的宝姐姐长篇大套掉书袋、讲道理;爱哭的林妹妹笑的不比哭少……我对人物的认识又更细致更深入一点;而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意象,如“青灯”、“蕉叶”等,其文化含义却是那么深厚,使得它们映衬下的人物,也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在一点一点反复品味时,这些原本鲜活的人物,更似有了独立的生命。午夜时分,独自在灯下敲着键盘,我恍惚走进了红楼世界,眼前是俏生生的身影,耳边是活泼泼的娇笑,我甚至能闻到“冷香丸”若有若无的幽香……感谢论文的写作,我对挚爱的红楼有了更深的领悟。

    理论学习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本,也让我更好地理解生活。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说与认知识解的视角、突显等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我明白,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诠释是再正常不过的,加上2016年我得到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英国访学一年,真实接触到许多超出以往生活经验的人与事,我发现,自己慢慢明白了tolerant的重要性,心胸更加开放,对人对己对事都有了更高的接纳度;我也很喜欢文学理论,觉得它们不是在讨论文学,而是直接探讨人生。看到民间故事的种种类型,我想,人生不也一样吗?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其实,大概也不过是归于某种类型吧,而且多半还是最平淡无奇的那一类,我自己就是如此。然而,也没有什么好沮丧的。我们还有叙事学啊,也许将平淡的内容换一个讲述方式,故事会变得生动有趣?即使这也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雕琢细节。也许是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美好,也许是倚天拔剑观沧海的豪情;也许不过是外出时亲人一句温暖的嘱咐,重逢时知己的相视一笑:有了如此动人的细节,故事再平淡又何妨?

    理论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生活,写作则帮助我实实在在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一篇小论文,我不记得导师具体修改了多少遍,只知道,到最后,也许只有基本立意与例句是我的,文字已经被完全改过。上一段和下一段,上一句话与下一句话,到底是什么关系?你的逻辑清楚吗?顺序排列对吗?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拷问中,习惯了写随笔体、网络体的我,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写作习惯,也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思维习惯。我自知现在理性思维能力依然薄弱,但对于一个曾经买股票看的是名字好不好听的人来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至少现在,买一袋豆瓣酱我也要先查查选购标准。

    长达八年的博士生活还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自己有多幸运。我不仅遇到了才高行厚的好导师,还遇到了最好的师母,热诚又能干,有事第一个冲出来帮我们解决,平时该督促时督促,担心我们沮丧时又会给我们鼓劲。有这么好的师母,我都产生依赖心理了,遇到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往往便是“我去问问罗老师”;同时,我也收获了更多的亲人的关怀与朋友的关心。中秋节,我忘了向阿姨拜节,很不好意思地打电话致歉,阿姨担心的却是我太忙,吃不上月饼,赶快给我寄了一箱;朋友们聚会,我没时间没心情,他们总是很体谅地说,“等你写完论文再说”,还时不时给我送个问候或小礼物表示慰问。读博的收获还远不止如此。我的先生,原来连面条都煮不熟,现在已经可以快速做出三菜一汤;而我的儿子,已经将要大学毕业,我还不知道他的学校在北京哪个旮沓。从大学入学到大三出国交流到大四申请国外读研,他从未要我操一点心。博士生涯不仅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更培养了先生的生活技能与儿子的独立精神,一举数得,太划算了。

    因此,即使我再也穿不上漂亮的旗袍,我也从未有过半刻的后悔;虽然八年的时间不短,我却从未觉得太长,因为我很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我非常庆幸,尽管曾经错过了那么那么多,最重要的,我终于没有错过。

    感谢我的导师、我的师母,感谢我的同事、同学,感谢我的朋友、亲人,感谢所有帮助我、支持我的人,是你们的指引与陪伴,让我得以顺利完成博士的学习,完成论文的写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pt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