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小说源于生活,并不是控告信和讽刺书,希望看的人不要太敏感,觉得是讽刺自己或者别人,对号入座,这太无趣,太无聊。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某种不合理现象的受害者,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发泄的快感。
言归正传
这两天期中考试,杂事不多,王老师有一天不用监考,终于有空闲时间看那本作文专著了。班里的孩子最怕写作文,他很想帮孩子们解决这个难题,可这本书买了两个月,他一直抽不出时间看,才看了几十页。
刚沉进去看了两页,上级的一个电话便把他拽了出来:我是镇妇联的,县妇联这两天要下来检查留守儿童工作,你抓紧时间准备一下相关的活动记录和图片……。
尽管他已应付过很多上级的检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心里还是咯噔沉了一下。这时他才想起自己是学校留守儿童的负责人,脑子使劲转了转,里面没有一点印象,好像还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不是他懒,是因为需要应付的事情太多了,比这重要的事情太多了,都在逼着他,什么逼得紧,先做什么。他叹了一口气,无奈地合上那本作文专著,这本书要想看完,恐怕只有到寒假了。
造材料应付检查,他也并不觉得有多难,只是觉得很没意义,浪费宝贵的时间。上网把别的学校留守儿童的活动记录和图片复制粘贴过来,稍微改一下就行。面对这些假材料,心里又有点愧疚,自己总不能一点工作也不做吧?决定找几个留守儿童谈一谈,帮人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第一个孩子,他问人家缺什么不缺,这孩子很自豪地说,不缺,我爸一个月挣七八千呢!让他大吃一惊,他每月才挣三四千,有什么资本去关心人家?
第二个孩子,父亲和母亲离婚了,在省城打工。有人照顾你吗?他觉得这个孩子或许需要温暖。可这个孩子说,他爷爷和奶奶对他很好,姑姑离她家不远,每星期都会来。
第三孩子,父母在很远的南方城市打工,一年回来一次。但是这个孩子说,几乎每天晚上,父母都和她视频聊天。一点也没有因距离远而思念的伤感。这让王老师觉得自己的女儿仿佛才是留守儿童,女儿在二十几里外的父母家,除了周末相聚,有时他忙的累的一个电话也不打。
……
这真是天大的玩笑,这些孩子需要关心吗?看着这偌大的留守儿童活动室,制作精美的宣传版面,觉得这一切真是形同虚设。自己花的两个小时造假材料,更是白忙活。他决定不再整了,有一点应付一下就行了。
可县妇联检查组偏偏就来到了他们学校。一个领导看着薄薄的材料,很严肃地说,你们平时搞的活动不多吧?
“是,可是这些孩子真的不需要我们怎么关心。”王老师说,不顾校长一个劲儿的给他示颜色。
“不需要关心?他们不缺什么东西吗?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的父母是不在身边,可有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物质上一点也不缺,他们父母去外面挣的要比在当地的多得多。”
“爷爷奶奶恐怕管不住他们,没人辅导他们学习,这都需要我们给他们更多的关心。"
“是有些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可我们又怎能管住他们呢?您恐怕也在网上看了,我们老师没有惩戒权,别说打,就是批评得重了,家长就会找我们算帐。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可是更会护犊子,我们不敢深管。有一个留守儿童,没有完成作业,我批评他,他爷爷还来给我大吵大闹。"
“这王老师不是不负责,学校的事实在多,我们以后一定要多关心留守儿童" 校长一边给这些领导解释,一边是示意他别再说。
这时王老师班里一个女生跑过来告状:xxx嘲笑我,说我这衣服是拾别人的破烂。
王老师突然来了灵感:“学校有的孩子比他们更需要关心,比如这个女孩,是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妈妈不关心她,学习资料都不给她买,她这个学期的练习册钱还是我垫付的。还有一个学生的妈妈是残疾人,丈夫经常和她吵架,孩子也深受影响。咱妇联是不是更应该去关心一下?”
那个领导顿时哑口无言,他旁边的另一个领导说:“我们今天下来主要是检查留守儿童工作的,那事以后……。”
“咱们进行政治学习,领导不是多次强调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矛盾吗?”他不依不饶。
另一个随行人员比较活实,问了他那两个学生的地址和联系电话。
那些人也不再指责他工作不力了,准备到另一个学校去。
把他们送出去,锁上校门。他走了几步,忽然一回头,发现那几个人并没有走,似乎在商量着什么。
放学,他走到校门口的时候,校门口开商店的老李说,上午来那三个领导讨论了好长时间,一个说要去那两个学生家,另一个说那不是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去他们家,一时半会儿肯定不行,这任务就完不成了。
他本来对那几个人有点生气,听老李这么一说,心中也平衡了,他们和他一样。
’
网友评论